臘月趕大集作為傳統的民俗活動,承載著人們迎接春節的喜悅和對新年的美好期許。昨日,適逢農歷北方小年,春節更近了,年味兒更濃了。記者乘坐市公交集團開通的趕大集專線,來到具有350年歷史的寧河區蘆臺大集,和市民一起逛大集、買年貨,感受集市里的濃濃煙火氣。
乘定制公交趕大集更方便
清晨8時,天津西站公交總站內停靠的趕大集專線就迎來了第一批乘客。記者在現場看到,乘客中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趕大集可是我小時候的記憶,現在市區難見到了。今天是小年,帶孫伙計去逛逛,買點年貨,感受一下不一樣的年味兒。”來自紅橋區的張大爺興奮地對記者說。來自南開區的曹同學今年上高二,他通過微信公眾號看到了趕大集專線,“我沒去過寧河,也沒趕過大集,現在放寒假,正好有時間去逛逛,也能為以后多積累一些人生經歷”。
8時30分,記者跟隨第二班趕大集專線一路向寧河出發,路上乘客們難掩心中的興奮,聊著心目中的購物清單,有的乘客還拿出手機,向其他乘客講述蘆臺大集的歷史和趕大集的攻略。
市公交集團濱海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公交集團與寧河區共同推出“公交+農文體商旅”模式,1月13日起,特開通由市區發往寧河區的趕大集定制公交專線,每逢大集日發車,持續到春節前,方便更多的市民前往,體驗蘆臺大集的風土人情,感受采購年貨的喜慶氛圍。
大集內煙火升騰年味兒濃
10時,定制專線駛入寧河區麗月灣公交站。剛一下車,志愿者們就為乘客們送上土雞蛋品嘗。進入大集,市井長巷,商賈云集,集市繁榮。人流摩肩接踵,叫賣吆喝聲此起彼伏。大集上寧河特色小吃、蔬菜水產、副食百貨等各類商品應有盡有。售賣對聯、吊錢兒、燈籠、絨花等年貨的新春場地最為熱鬧,喜慶的大紅色吸引著顧客爭相挑選,為家中增添節日的氣氛。
在天津,過年除了穿紅衣,還有“閨女戴花”的習俗。在大集上,一家售賣絨花的攤位前,聚集著眾多女性顧客。攤主是寧河本地的姐妹倆,售賣的絨花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攤主告訴記者:“絨花又稱‘媽媽花’,是咱們天津女人除夕夜頭上戴的飾品。按照規矩都是女兒每年買來新的絨花送給媽媽,是對母親的一種美好祝福。現在這種手工制作的絨花特別受大家歡迎。”
除了充滿喜慶的新衣、飾品,新鮮采摘的蔬菜瓜果、七里海河蟹、寧河大米、散養土雞、蘆臺春酒等具有寧河本地特色的產品在現場也異常火爆。每個前來趕集的市民手中都提著大兜小袋,臉上洋溢著笑容。“現在互聯網這么發達,網上幾乎什么都能買到。但我還是喜歡這種具有濃濃煙火氣的采購方式。聽著親切的鄉音,逛著琳瑯滿目的集市,收獲‘滿載而歸’的幸福。這種過年前采購年貨的儀式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市民李先生說。
依托大集激活文旅產業發展
商場超市、網絡電商,人們購買年貨的渠道越來越多,但卻少了熱鬧喧囂,年味兒也越來越淡。鄉村大集這種充滿濃厚煙火氣的地方,近幾年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前往,追尋傳統年味兒。經過多年發展,蘆臺大集已逐步從散貨市集發展成如今集蔬菜水產、副食百貨等為一體的集貿市場。大集所在地濱水東路貿易開發區段及長發路兩條路段如今占地已超兩萬平方米,今年春節前開集日日人流量超兩萬人次,年交易額超3億元。在大集上售賣蔬菜的攤主張洪偉說:“今年進入臘月以來,每逢開集,我都要備三四噸蔬菜,日銷售額近兩萬元,相較于以前銷售額翻番。大集越來越火了,我們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蘆臺大集管理方興寧集團總經理田坤說:“為了更好繁榮市場,下一步,蘆臺大集將依托農歷逢‘三、八’開集的傳統,引入秧歌、傳統雜技等民俗文化表演,以傳統文化聯動蘆臺大集融合發展。同時協調利用大集周邊閑置土地資源,組織商戶增加經營業態,以‘游、購、娛’為集市重點,全力激活文旅產業發展新功能,不斷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米袋子’。” (記者 莊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