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什么呢?
小學時候我家居住的離學校比較遠,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并沒有什么朋友。有時候看到同學們三三兩兩的一起上學放學一起玩耍,我都會想什么時候我也有朋友?但是我好像沒有,所以我會思考,朋友是什么呢?
朋友是一起上學放學的人?朋友是一起吃飯學習的人?朋友是周末可以去彼此家里玩耍的人?我不知道,因為這些經歷我統統都沒有,所以在任何和朋友有關的著作里,我都會羨慕一下那些有朋友的人。
但是,有朋友就好像意味著會背叛?或者說,朋友到底是如何開始的,這段友情又是如何維持的呢?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在《《怪奇物語》與心理學》這本書里尋找答案。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友誼的開始,也看到了友誼可能存在的各種情況:破裂、失去、感受和療愈。
青春期應該是友誼最容易締結的時候把,因為在青春期的我們,除了學習就是和身邊的人相處,而這個時候我們有大把的事件去了解身邊的人,并通過了解彼此的興趣愛好來發現對方是否是可以成為自己朋友的存在。
是的,青春期的時間總是很多,我們總是能一不小心就發現那個和自己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我們在彼此的了解之中締結友誼。所以我想不通,為何我的青春期就不是如此?遙遠的學校,每天孤獨的上下學時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上奮勇向前……哦,真沒勁。
友誼是有五要素的,這是在閱讀這本《《怪奇物語》與心理學》我了解到的信息,而這五要素分別是:陪伴、親密感、安全感、幫助以及沖突。我看到前面四要素的時候還表示理解,但是當我看到沖突這個要素的時候,我滿是疑惑,沖突如何能夠讓友誼更加牢固呢?
書中,對于這一點特意采訪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孩子們表示:朋友是可以解決沖突的存在!言外之意就是,即便自己和朋友意見不合,甚至因為某些沖突大打出手,但是真正的朋友也依然堅信彼此的關系不會有任何的破裂。這是一種信任,在沖突之中更加凸顯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這種信任真好啊,反觀現在大人們的世界,因為不信任而發生的事故好像總是特別多。所以每次看到因為信任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事故的時候,我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成長真的好嗎?為什么人就不能信任他人呢?
可是信任哪有那么簡單,不了解的人獲得不到信任,而對于原本就沒有信任感的人,更加得不到彼此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發展下,人們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只信任自己。哎,還是青春期好,信任雖然不是100%的存在,但是也比成年人的世界多了多。
不論人有沒有朋友,在人生當中都要面對的,是社交問題。從遠古說起,人類為了生存選擇了群居,所以人是群體活動的存在。不過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存在,所以在這個大群的環境下,就會有個別的人喜歡獨處,不想群居。
《《怪奇物語》與心理學》這本書告訴我們,質量重于數量,這是滿足歸屬感需求的關鍵。換句話說,一個人到底是獨處好還是社交,歸根結底在于這個人自己本身是否有歸屬感的存在。所以,在這里我學到了一個新詞:社交支持。
社交支持是什么呢?社交支持是幫助有需要的人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社交支持可以以多種形式幫助個體緩解創傷帶來的壓力。《怪奇物語》里面的喬伊斯·拜爾斯就是如此——他的兒子失蹤后他獲得了來自大部分人的社交支持。
在生活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獲得社交支持,而且研究證明,當個體在應對不同壓力源時,尤其在面對涉及自身或至親的創傷事件時,社交支持是其中的關鍵變量。所以,即便是喜歡一個人獨處的人,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還是可以適當的放開自己一下。
老實說,作為一個所謂的I人,我并不是特別喜歡呆在有人的空間之中,但是在閱讀《《怪奇物語》與心理學》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是閱讀到里面青春期孩子們的友誼以及人生必定會存在的社交支持的時候,我尋思著也許所謂的I人,也只不過是我自己躲避這個世界的一種說法吧。
《《怪奇物語》與心理學》這本書,在閱讀的時候讓我重溫了《怪奇物語》里面所有的故事內容,又讓我開始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朋友與社交都是無法割離的必然存在,既然如此不論如何喜歡獨處,該社交的時候還是去社交吧,只要不是無效的社交就好。人生嘛,總會有不同的嘗試出現在我們的人生之中,讓我們體驗一把與眾不同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