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曾約定:1996年收回海參崴
多元思想B2024-02-20 00:17安徽
本號編輯導讀:
海參崴和庫頁島及大興安嶺以東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后,腐朽透頂的滿清政府為保皇位永續,于1860年在北京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割地賠款的賣國條約,其中包括割讓海參崴庫頁島等遠東地區的大量領土給俄國,割讓香港(當時是廣東省的九龍半島大部分)給英國等等,這些在槍炮威逼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到二十世紀二戰結束后,文明世界都已不承認其合法性,故在1997年,被英國租借的香港九龍新界地區租期到時,英國同時把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的香港本島和九龍半島也一起歸還了中國,但因種種不便表述的原因,割讓給俄國的遠東地區的大量國土卻沒能回歸故國.......,對曾是中國北方唯一的出海口和天然良港的海參崴,是否在蘇俄時代與當時的民國政府有過歸還的約定,簡中網上有很多不同的傳說,因信息認證的困難,都難辨真假,轉載的此文僅是其中的一種說法,也同樣不辨真假,僅供讀友參考。
中俄曾約定:1996年收回海參崴
轉自公眾號:網事會
2013年2月15日,遠東海參崴海域的炮聲給前一日的浪漫情人節增添了恐怖的血色,也給久久未能撫平的吉林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的心頭創傷撒了一把鹽。按歷史本來面貌,本應是在自己國家領海航行的中國貨船,卻陰差陽錯地被俄國軍艦擊沉,七名失蹤中國船員生死兩茫茫。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俄方竟然宣布停止救援失蹤的七名中國船員,并辯稱“沉船責任在中方”,一副強盜的邏輯。對此,當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輝緊急召見俄駐華大使,提出強烈不滿,要求俄方繼續全力搜救失蹤的中國船員。
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海參崴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但對于我們的先輩來說,海參崴就像香港、澳門一樣,是我國的一個游子,也是吉林人、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在吉林省的圖們、延吉、琿春、敦化、長春、吉林市等地區,許多家族的先輩都是海參崴人,長眠在曾是中華故土的異國他鄉。在1945年“八一五”光復之前,吉林人還可以通過圖們江自由出入海參崴走親串友,以后海參崴就徹底與吉林人隔絕了直到今天。
海參崴對于吉林人來說,有著太多揮之不去的情結。海參崴距離吉林省的琿春市近在咫尺,僅有180公里。其最近的防川與日本海僅僅15公里之距,只差一步吉林省就變成了沿海省。我曾三次站在中、朝、俄三國交界的 角防川我軍瞭望塔上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水天一線的日本海就在眼前,成群的海鷗在海面上自由地翱翔。
海參崴,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它來自滿語,意為“海邊的小漁村”,1860年之前本為中國清朝吉林轄地。
在臺灣海參崴是正式名稱,而在中國大陸地圖上這個城市的正式標注則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對俄文名字的音譯。
海參崴在元代稱“永明城”,唐代渤海國時期屬率賓府轄地。海參崴附近的波謝特灣,為元朝東北邊區的對外貿易海港。元朝為加強同東海諸族的聯系,開辟了西祥州至濱海永明城的東南驛道。1858年(清咸豐八年)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后,沙俄便迫不及待地把侵略魔爪伸向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1860年6月(清咸豐十年五月),沙俄軍隊悍然占領中國重要的港口海參崴,并將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作為在遠東進一步擴張的基地。同年11月,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失去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約40萬平方公里的吉林領土,海參崴也被劃入俄國版圖。俄國十月革命后,逐步發展成為有數十萬人口的海濱城市,并建成軍港。
海參崴,天然的不凍港,面積700平方公里,是太平洋岸畔的世界名城,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第二大城市。它瀕臨日本海,控制鄂霍茨克海(中國稱北海),是重要的軍事要地,聞名世界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第23空軍的司令部設在這里。
海參崴是交通要塞,海陸空運輸都很發達,距中國琿春市180公里。有直達莫斯科的鐵路線,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海參崴是海員城、漁業城、商業城,市內有海洋漁業集團公司、船舶制造廠、工具廠、肉聯廠、糖果廠、牛奶廠等。海參崴又是文化城市,市內有遠東大學、工藝大學、海軍學校、綜合技術學校、醫科大學、藝術學院等。被稱為世界十二大奇跡之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就在這里,它全長9288公里,是聯接歐亞文明的紐帶。
根據200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海參崴約有591,800人。
斯大林統治期間,城內的幾十萬中國滿族、漢族幾乎全被殺或強制遷移,后遷至的朝鮮人也被全部遷走。
1958年至1991年間,蘇聯當局規定只有蘇聯人方可到訪該城市及居住,而且需從當局取得許可證方可進入。在蘇聯把此城完全對外封鎖前,該地有不少中國人及朝鮮人居住。
當年滿清王朝出賣海參崴,激起了國人的憤怒。許多人尤其是居住在海參崴的中國同胞不但痛恨沙俄,從此也開始痛恨滿清王朝。但從此,他們只能做沙俄的臣民。
中國有人要求收復海參崴嗎?有,孫中山是其中最積極的一個。當年外蒙古鬧獨立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將憤怒發泄到沙俄身上,申明要組織30萬大軍,收復外蒙古,“這個30萬軍失敗了,要再組織一個30萬軍,直到收復海參崴為止”。孫中山先生把革命的最高目標定為收復海參崴,足見國家統一在孫中山革命中的意義。可惜,孫先生有生之年未能收復失土,而且至今仍未能收回。
當年的國民政府力主收復海參崴,1945年2月抗戰勝利前夜在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時,國民政府代表同時提出收回大連、海參崴、克葉群島等地的主權。斯大林立刻威脅,如果中國堅決收回領土,蘇聯將推翻中國政府。國民政府代表馬上回答,如果蘇聯這樣做,中國將加入西方同盟,并允許美國軍隊進入中蘇邊境。最后雙方終于達成“中蘇加盟條約”,蘇聯終于同意中國收回大連、旅順,和滿洲鐵路(1946年),并達成協議,50年以后中國收回海參崴。
-
顧志堅附注:
按照約定 1996年,中國應該收回海參崴。蘇俄出爾反爾,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政府簽訂中俄條約,確認海參崴等地方屬于俄羅斯,中國大陸官方對海參崴用俄文音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
本號編輯備注:2023年中國自然資源部對遠東地區八個地名在地圖上的標示發出了新規定如下:
自然資源部關于印發《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范》的通知
自然資規〔202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自然資源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地質調查局及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出機構,部機關各司局:
《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范》已經部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
自然資源部
2023年2月6日
國家自然資源部于近日正式印發《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范》,就一些事項作出明確規定,包括對以下地名應當加括號標注表示:
(一)“符拉迪沃斯托克”括注“海參崴”;
(二)“烏蘇里斯克”括注“雙城子”;
(三)“哈巴羅夫斯克”括注“伯力”;
(四)“布拉戈維申斯克”括注“海蘭泡”;
(五)“薩哈林島”括注“庫頁島”;
(六)“涅爾琴斯克”括注“尼布楚”;
(七)“尼古拉耶夫斯克”括注“廟街”;
(八)“斯塔諾夫山脈”括注“外興安嶺”。
也就是說,國家規定這八個地名在地圖上除標示俄文名音譯外,還必須括注原來的中文名字。
“感謝火光給你帶來光明和希望,但別忘了那執燈的人正堅強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爾
本號編輯備注:視頻和圖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