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時空》曾經發(fā)表過在河北省南部的館陶縣境內,曾經存在古縣治與遼朝蕭太后所建蕭城形成“雙子城”的文章,這種狀況在全國來說是比較少見的。不過,在河北省中部的雄安新區(qū)境內存在的“三連城”則更為罕見。
曾經位于館陶縣境內的兩座城形成的“雙子城”
這個“三連城”在雄安新區(qū)雄縣鄚州鎮(zhèn)境內。三座城池分別是位于鄚州鎮(zhèn)的鄚州古城、位于古州村被認為是“顓頊城”的古城,以及古州村東北側被認為是顓頊城“皇城”的一座小城。它們之間的距離,以城中心為測量點,分別是2.5公里和1.5公里。
雄安新區(qū)及周邊地圖,紅圈中即為鄚州鎮(zhèn)
鄚州鎮(zhèn)境內的“三連城”,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wèi)星圖上清晰可見
3個古城的基本情況如下:
鄚州城
鄚州古城呈正方形,城墻高約10米,寬約5米,周長約4公里,土城,城墻外有護城河,寬約20米。
民國時期地圖上的鄚州城
上世紀七十年代衛(wèi)星圖中的鄚州城
古州村古城
遺址為圓角方城,城墻由素土夯筑而成,南北直徑1454米,東西直徑1270米,城墻最高處6米、基寬30米。
民國時期地圖上的古州村及其東北側的古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衛(wèi)星圖上的古州村及其東北側的古城
此城據三國時期魏國邢子颙的《三郡記》記載:“顓頊所造”。顓頊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尊為遠古時期五帝之一。他主持編制了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引導人們順應自然規(guī)律從事生產,被后世尊為“歷宗”;他鼓勵人們開墾田地,選育良種;教育勸化百姓摒棄巫教竭誠敬祖;定婚姻、制嫁娶,禁止近親結婚。在他的治理下華夏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古州村東北的被認為是顓頊城的“皇城”的小城
在古州村東北,距離古州村城墻東北角約250米處,有一片高臺地,傳為當年顓頊帝皇官所在地,俗稱“皇城”。此城基本為正方形,每邊約300米左右。
以上3座城池有兩座城與顓頊帝有關,其實關于“顓頊”所建“都城”遺址,在全國共有四處,分別是:河北高陽舊城(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河北鄚州鎮(zhèn)古州村、河南帝丘(今河南濮陽)、河南鄭(今河南新鄭)。因此這也算上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那么河北鄚州鎮(zhèn)的這三座“連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在清乾隆《任邱縣志·輿地·古跡》中關于三城已經交待的很清楚了:
鄚縣,在縣北四十里。《漢書·地理志》:“鄚縣,屬涿郡。”王莽改曰言符。《太平寰宇記》:“廢鄚縣城,在鄚州東北三里。”《新唐書·地理志》:“鄚縣,開元十三年更為莫。”
莫州,在縣北四十里,《新唐書·地理志》:“莫州治莫縣,舊城在州東北三里”今呼為古州。
顓頊城,《大明一統(tǒng)志》在廢莫州東北三里。
在這個記載中,今天的鄚州鎮(zhèn)古城就是鄚州、鄚縣的治所。這座古城先是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的鄚縣遷治而來,唐景云二年(711年)分瀛、幽二州地于此置鄚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鄚”為“莫”為莫州。后來莫州在宋朝移治到今天的任丘市區(qū),莫縣于熙寧六年(1073年)省入任丘縣為鎮(zhèn)。金貞祐二年(1214年)于此置莫亭縣,元朝移莫州治至莫亭縣。明洪武七年(1374年)州、縣俱廢,仍為鎮(zhèn)。
唐朝的莫州及莫縣
而古州村的古城則是西漢成立鄚縣之后,直至北周遷治之前鄚縣的治所。三國時期魏黃初元年(220年)封張郃為鄚侯,其封地就是在這里。
至于位于古州村東北的的小城,則可能真是顓頊所建的城池,而并非是他的“皇城”。
河南省淮陽古宛丘城
或許有人說,一個都城怎么會僅僅是每邊長300米的小城呢?其實在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不發(fā)達、人口稀少,那時所建的城池都不大。比如位于河南淮陽縣城東南4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認為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古宛丘都城的平糧臺古城遺址,也僅僅是每邊長185米呈正方形的一座小城。
由雄縣管轄的任丘北三鄉(xiāng)
鄚州鎮(zhèn)及三座古城,在明朝清一直屬任丘縣管轄,直到2018年4月份按照《河北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綱要》的要求,鄚州鎮(zhèn)因毗鄰白洋淀正式并入雄縣管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