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為“科技溢價”多掏錢互聯網大廠涉農,
作者丨伊各義
編輯丨小數同學
出品丨有點數·數字經濟工作室
龍年新春,從超市的柜臺到百姓的餐桌,蔬菜的種類絕對少不了。溫室大棚的廣泛應用,雖然讓“跨季吃菜”成為日常。
但是,培育一顆色澤靚麗、形態勻稱、營養豐富的蔬菜,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適宜的土壤、水分、養料、溫度種種因素缺一不可。
市場上粗細不勻的黃瓜,或者彎彎扭扭的青椒,都是生長過程中水、肥、溫度、光照失衡造成的。
在“看天吃飯”的年代,把握以上因素“一要靠經驗、二要憑感覺、三要碰運氣”,這也是傳統農業的顯著特征。
然而當你走進山東濰坊壽光的溫室大棚,會發現棚內不僅溫度高,里面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區塊鏈、大模型、5G、AI全都派上了農業數智化轉型的用場。
成本減半、產值大增,
數智賦能不是吹的
2023年10月上線的全程數字化管理平臺把蔬菜大棚變成了智能化的“綠色工廠”。
大棚里布設了土壤、溫濕度、光照三大類傳感器,利用5G網絡,每天將大量的數據實時傳輸到平臺上;同時在園區內利用5G+各類傳感器+攝像頭,通過5G邊緣終端采集,利用數字孿生、AI智能分析建立蔬菜的生長模型,形成新的種植標準。
這些傳感器可以實現7×24小時采集種植環境和蔬菜生長各項數據,海量匯集的數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蔬菜生長模型。
作物生長的各項最優環境指標可以由模型精準得出,然后通過控光控水控肥控溫,把這些種植標準進行控制推廣。借助全程數字化管理平臺,種植過程中的農田灌溉施肥、大棚防風卷簾、病蟲害防治和蔬菜采摘期判斷等控制和決策活動,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智能化。
這還不算完,在生產種植管理過程中還用到了農業大模型,可以實時識別病蟲害,規避病變發生,識別果型及顏色,預判采摘期和產量。
數智化轉型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很顯著,這個種植基地的年度成本支出從2300萬降至1100萬,直接壓縮了一半還多。節省出來的1200萬,主要是農藥、水肥及人工成本大幅度降低。
產量和優品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普通大棚種植的番茄,每畝產量在1-1.2萬斤,“數字大棚”番茄畝產可以達到1.5萬斤;使用傳統耕作技術種植的黃瓜和番茄,優品率在60%左右,“數字大棚”生產的黃瓜優品率是97.8%,番茄優品率是98%。
這個穩定產出標準化農產品的種植基地無愧“綠色工廠”的稱號,2023年的產值突破了1億元,凈利潤達到3500萬。
這些蔬菜的外包裝上還有二維碼,一掃描就能看到相關的區塊鏈溯源信息,實現了對蔬菜從投入品管理、種植、采摘包裝、物流運輸、銷售全流程的數字化溯源管理。
消費者拿到蔬菜,啥時候種、誰來種、在哪個棚、用了什么藥、施了什么肥、產品檢測報告……掃一掃就都能看到。
科技含量上去了,種植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智能大棚里產出的西紅柿價格至少是市場上普通西紅柿價格的兩三倍,可以說產生了一種“科技溢價”。
那誰會為“科技溢價”多掏錢呢?
據介紹,帶有區塊鏈二維碼的大棚蔬菜,主要是賣給一線城市的大型企業或中產家庭。但這個群體的消費需求量畢竟有限,如果數智化大棚進一步的復制推廣,如何開拓市場將是新的問題。
說完種菜,再聊聊養豬。
中國的生豬養殖業正在向集約化、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規模化生產方式轉型。
養殖過程的數智化滲透,首先體現在單點環節的效率提升,如其對環境控制系統的提升,可將傳統豬場粗放的溫度、濕度控制轉變為精細化的、自動化的多指標管理。
在2021年,新希望(000876)已經完成飼料數字化工廠的試點,打造了廠區數字物流協同平臺,車輛入廠、過磅等過程實現自動化、無人化;其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飼料配方系統,已經上線運行。
在智慧養殖方面,新希望近年來持續致力于實現無人或少人化的豬場管理,以智能化和數字化助力生產的現代化養殖模式。目前公司已建立了智能機器人的研發隊伍,開發了“慧養豬”“秀杰和普”等系列養殖和育種軟件。
牧原股份(002714)的智能化投入主要是智能化技術在生豬養殖場景中的應用,比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設備等。
此外,公司還將加強智能裝備創新研發,提升生豬養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通過智能飼喂、智能環控等多種智能管理系統提高豬舍內部環境質量,通過數字化、物聯網的方式最終實現無人值守。
總結來看,養殖過程的數智化滲透最誘人的想象力在于對全養殖環節和全指標系統的整合型的提升,隨著數智化工具不斷滲透,最終實現根據模型和消費端要求進行定制化生產。
或許這種定制化生產,未來能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科技溢價”。
即便是作秀又有什么不好
除了農業板塊的上市公司,互聯網大廠也在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加快布局數字農業。
其實在不少年前,網易就率先開始養豬了。2016年投產的網易味央豬舍應用了現代化農業技術,推出了豬用廁所,引入天然紫外線殺菌,采用智能通風系統,以智能化運作,6個人管理2萬頭豬。這個項目甚至還拿到了2筆總額超過億元的融資。
曾經投資網易味央的京東,不久便親自下場,投資改造出智能AI養豬場。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在豬場環境使用了農業級攝像頭、養殖巡檢機器人、飼喂機器人、伸縮式半限位豬欄等現代化神農物聯網設備。
“AI養豬”把生豬出欄時間縮短5-8天,把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80元。
京東還依托其強大的物流體系,打造了全鏈路數字化解決方案,2023年4月發布國內首例跑山雞全鏈路數字化解決方案,對農產品進行全流程溯源管理。
每只雞都有一個溯源碼,消費者通過掃碼可以了解養殖基地、生長周期,以及屠宰加工鏈路。
對于騰訊來說,實體產業不是其強項,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投資一點不少。
這幾年來,從投資組建新希望集團旗下的數字產業子公司“新騰數致”起,騰訊開始發力農業賽道,并入股了農業大數據公司“愛科農”,智慧農業與物流機器人研發商“豐疆智能”等數家農業科技公司,投資金額億達到上億元。
騰訊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發起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建設可視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統,促進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信息化建設能力提升。
阿里達摩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打造了智慧育種平臺,之后又投資了一家農業生物育種科技公司“博瑞迪生物”,公司專注低成本基因分型研發。
2023年7月,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指導下,拼多多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發起“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向AI農業邁進,這也成了國內首個由互聯網公司推動的跨學科、跨行業的數字農業研究與應用平臺。
農業是個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的行業,對于習慣了“小步快跑”的互聯網大廠來說,無論其是出于商業戰略,還是真正關心農業發展,甚至只是想湊個熱鬧、搞個噱頭,然而他們都拿出了真金白銀,以自己擅長的方式,想對農業進行數智化的改造,這個出發點無可厚非。
當下AI及大數據技術突飛猛進,給各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
農業是最傳統的產業之一,但數智化轉型是遲早的事。在其他產業領域鏖戰多年的互聯網大廠,終究也把投資眼光望向了田地里的農業。但它們能否取得如期的商業目的,耐心和實干必不可少。
曾經有媒體質疑網易養豬是作秀,丁磊當時回復說:沒錯,我就是在作秀。問題關鍵是要看為了什么作秀。我是想通過養豬來探索農業生產新模式,同時,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做一些嘗試,為此作秀來喚起大家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有什么不好?
(完)
-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戰略合作數智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