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鬧市區,
朱元璋兒子為一和尚修建地道,
幫他躲避殺身之禍
蘭州鬧市區,明肅王為一個老和尚修建了三四里長的地道,以幫他躲過殺身之禍。
不過,人們經過考證,發現這條地道,原來另有說法?
那么,這條傳奇地道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1.明肅王興建王府,暗藏一個機關暗道
張掖路是數百年來,蘭州最為繁華熱鬧的街巷之一,也是無數商家,爭搶的好市口。在張掖路東口,就是明肅王府故址。
明肅王,為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第十四子,名朱楧。肅王府,就是他的府邸。肅王,人們并不陌生,歷朝歷代,多封有肅王,而明肅王一系,則是從洪武大帝朱元璋的第十四個兒子朱楧開始的。
大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藩,其庶十四子朱楧被封為漢王。朱楧善騎射,能詩文,謀勇兼資,朱元璋曾稱其為秀才。三年后,又改漢王為肅王。起初,肅王藩邸設在甘州,王府大概在今甘州區縣府街一帶。
肅王的就藩之路,卻充滿了波折。先是被困在平涼,后又搬遷到蘭州。1393年,肅王抵達陜西,可是陜西等地肅王抽調的人馬,還沒有到。肅王只好在平涼等待,這一等就是差不多兩年。肅王才等來各地抽調來的護衛、侍衛、宮女等人。1395年,肅王朱楧才從平涼出發,前往甘州就藩。
其時,河西走廊相當殘破。當年,成吉思汗攻滅西夏時,對河西四郡,進行了瘋狂燒殺擄掠,河西走廊從農業轉向了畜牧業,直到明軍收復河西走廊,才開始逐漸恢復。不過,北元殘余勢力卻又不停襲擾。
甘州的官員害怕擔負失陷親王的罪責,況且肅王也不愿意在偏遠的甘州待,朝廷則認為,甘州太過邊遠,不利于掌控肅王一系。多種因素疊加,最后促成肅王內遷蘭州。尤其對朝廷而言,建文帝害怕,肅王勾連燕王,東西呼應,同時起兵。故而,就把勢力相對較弱,不怎么兵強馬壯,還比較聽話的肅王遷到蘭州,且在遷移的過程中,直接剝奪肅王兩個衛的兵力。
肅王到蘭州后,大規模營建王府,同時在蘭州城內外修建不少寺院建筑。肅王府的大致范圍是北到黃河,東到東城壕,西到通渭路,南至張掖路。而肅王在蘭州城內外修建諸多的寺院,如今赫赫有名的金天觀就是其中之一。
2.永樂大帝給金天觀主持一個神秘任務
蘭州金天觀名揚西北。它始建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占地54畝。歷史上這一帶古寺眾多,歷史悠久,唐有云峰寺,宋建九陽觀。
那么,肅王為何不用宋唐舊名,而重新命名呢?這自然有它的一套說辭,金天觀的來歷,與陰陽五行有關。在五行中西方屬金,故名金天觀。還有一個說法,金天觀暗含天子西來,觀望躲避之意,
在修建之初,肅莊王朱楧認為,這一帶山環水繞,如同仙人舞袖,所以將蘭州城西面的門取名為袖川門。據碑刻記載:“皋蘭袖川外之金天觀”為通省各寺觀冠冕,可見金天觀是甘肅最大的道觀。
金天觀內有四大建筑群:東有元壇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壇;西有英武祠;九陽山上有玉皇閣、老子殿;此外還有花園,園內疊石為山,稱山字園。
金天觀第一代主持人是孫碧云道長。據有關史料記載:孫碧云是陜西大荔人,拜道教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為師。兼容釋道儒三家。還做過宮廷道士,侍奉過皇帝。后來,被肅王請到蘭州主持金天觀。
當時,為了迎接孫碧云,肅王還專門修建了一座望仙橋。同時,開始修建雷壇,請孫碧云主持道場。雷壇河就是因此而得名。
其實是孫道長對肅王提供優厚待遇比較反感。和他提倡的主張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不合。同時,金天觀距離城市太近,影響了修道。后來,就入山修道不知所蹤。
民間傳說,孫碧云來蘭州還有一個故事:明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蹤。傳說建文帝逃到蘭州,當時肅王正在修建金天觀,他便讓建文帝躲藏在觀內。有人從“金天”二字中獲得線索認為,金是西方,天指天下,金天觀暗藏天子西去之意。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年(1412年)下詔,讓武當山著名道士孫碧云來蘭州打探消息。
顯然,金天觀道長孫碧云是接受了永樂大帝的安排的神秘任務——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3.為躲避搜捕,肅王專門為他修建一條地道
建文帝失蹤案是明清時期流傳傳奇大案。當初,朱棣率大軍攻破南京,建文帝明為自焚而死,實則帶幾個親信大臣,偽裝成自焚的樣子,順著暗道,逃出了南京皇宮。隨即,裝扮成和尚,四處游歷。這條暗道和和尚的度牒,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據記載,建文帝也曾多次到甘肅游歷。故而民間傳說,為了掩護建文帝,肅王在王府和金天觀之間修了一條地道。因而建文帝的蹤跡一直沒有暴露。
這條暗道是否存在呢?大約在二十年前,老王就曾專門到金天觀一探究竟。
那年10月13日,老王專程來到工人文化宮尋訪地道的神秘洞口。因為,在此之前,有人說,金天觀有口井,他們認為那口井就是肅王的地道口。
老王如約來到工人文化宮。在文化宮西院的樓下,有一個新修好的井欄,井欄。全部是用石頭砌成的,上面雕刻著美麗的花紋。青磚砌成的洞壁筆直垂下,有數米深,里面卻無水。洞壁上還有鐵梯。一位在此駐足觀看的老人說:“這可不是一口井,而是一個地道,直通山字石,曾經救了建文帝的命。”
老人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大軍南下,攻克南京,奪取了皇位。建文帝西逃來到蘭州,住在肅王府。朱棣聽到消息后,馬上派武當山名道士孫碧云前來打探虛實。孫碧云是全真教第16代嫡系傳人,就住在當時道家的勝地——金天觀(今工人文化宮)。
當孫碧云去肅王府時,建文帝就順著這條地道跑到金天觀;當孫碧云回到金天觀時,建文帝又從這條地道跑回肅王府,所以孫碧云始終沒有見到建文帝。
老人指著洞壁說,你看那些大青磚,能是現代人修的嗎?這個地道可是修建于600多年前的明代,以前用一塊石板蓋著。這個井柵是去年才修好的。
4.至今沒有人能探明地道
蘭州鬧市區的肅王地道,這是個美麗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呢?人們也說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地道應該是一種民間猜測。但也有認為,肅王府的地道不能輕易否定。
學者們考證:肅王當時修建王府的時候,費了很大的力氣,尤其對后花園的建設,更是不遺余力。
他為何要大力營造后花園呢?原來,王府的建設規模,明初朱元璋就曾親自規定:其中王城高2丈9尺,正殿高6尺9寸。整個肅王府四周的圍墻長約1000多米,東、西、南三面各開一座門,其中南門是王府的正門,依次經過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三道門后,就是承運殿和存心殿,再往后走就是東、西王宮。這是肅王府的核心地帶,它建設規制有嚴格限制。同時呢,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錄》中規定諸王不許有離宮別殿。
老朱留下的這些限制,就讓各路王爺們非常難受。老朱乞丐出生,當過和尚,過慣了苦日子,但王爺不行啊,他們要享受。那怎么辦呢?不出王府也要享受,肅王們在構建府第時,力求將園林與府宅融為一體。
肅王府中建有3個花園,西南角上的一個后改為中山公園,東南角的叫山字石,東北側有凝熙園。凝熙園,規模很大。《重修皋蘭縣志》記載,凝熙園俗名山子(字)石,方廣里許,園中蓄水成湖,壘石堆山,蘭州方言中稱假山為山子,因而這一帶也成為了山子石。這里不僅有石山,而且還修建了雷祖殿、玉皇閣、斗母宮、棲云橋等建筑。
這條神秘的地道,似乎就和凝熙園有關系。人們說,凝熙園中假山形如“山”字,所以稱之山字石。
假山中有洞府相連,由于洞很深,后人無從知道洞到底有多深,也不知道洞最終通向哪里。無獨有偶,位于文化宮的這個洞口也是無人探知它的出口,所以在人們想象中將它與山字石的洞口相連,由此演生出一個美麗的傳說。
有學者認為,建文帝根本就沒來過蘭州。至于傳說的來由,應該是民間的一種猜測。
5.他拿著手電,在地道中走了三四十米后,再不敢走了
其實,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就曾探查過肅王地道。當時,在修建城關區醫院,民工們的工棚就在山子石的洞口邊。夏天,天氣炎熱,人們經常到洞內乘涼。
一天,蘭州市建委的一名領導曾拿著手電筒進入地道,但在行走幾十米后,因地道太深太黑無功而返。據說,解放前也曾有人試圖探明地道,也是半途而廢。
人們說,要修一條地道,必須找到進口、出口和洞的走向。但在這么多年的市政建設中,不管是挖防空洞還是修西津路和鐵路,都沒見任何洞口。更何況從山字石到金天觀,要經過雷壇河。解放初期雷壇河的流量還要0.46立方米/秒,水流湍急,從雷壇河下挖一條地道談何容易。
一部分學者認為,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這個神秘地道還只能是個美麗的傳說。但另外一些認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肅王府歷盡滄桑,里面的建筑與當初大相徑庭。如果有地道,也不應該在花園中,而應該在肅王的臥室,或辦公的地方。如果地道口距離主要活動區過遠的話,反倒不利于脫身。
從一些歷史典籍的記載來看,這條地道在明末時,已經失去了作用,李自成農民軍賀錦部攻破蘭州的時候,肅王府的妃子們大部分最后退到了北城墻上,不少選擇跳城而死,或投井而死,或觸碑而死等等,沒有選擇從地道逃生。就連末代肅王,也是被人從狗洞中背出城的。顯然,肅王府的核心人物已經不知道地道,或者地道不能用了。
多年前,修建張掖路步行街的時候,人們從張掖路上挖出了一段,類似地道的建筑,據民工說,還挖出了銀錢,人們紛紛哄搶銀錢,對地道沒有進一步深究。當時,老王就在現場附近,可惜條件有限,沒有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喜歡就支持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