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二馬路往事
作者:安長琳
特別推薦 -- 一位當(dāng)年被爺爺奶奶叫做“大寶”的小女孩,邁進古稀之年之后,越發(fā)喜歡回憶,她以她那特有的詩人筆觸,撿拾起散落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東二馬路的兒時往事,很是感人。
【2020年秋天的長春大街“東二馬路”,和平拍攝。↑】
二馬路是長春大街的舊稱,位于長春市南關(guān)區(qū),是連接人民廣場與東大橋廣場的一條寬闊的長街。
東二馬路,是指從大馬路口往東至永長路(今亞泰大街)的一段長春大街。
記憶中,從大馬路口往東數(shù),路南有:紅星劇場(我記事兒時曾叫“工人俱樂部”)和長春市評劇團、標(biāo)牌廠、輕工機械廠和百貨公司合作社。路北有:新春派出所、婦幼保健站、長春運輸公司、石材工藝社、運輸公司醫(yī)院(五十年代曾叫“工商聯(lián)醫(yī)院”),過了柈子場胡同再往東,接近永長路口有一家不超過十個座位,掛著紅幌的小合作飯店。
我爺爺奶奶家就在位于石材社和運輸公司醫(yī)院之間的一座不大的院子里。這個院子,有用一些寬窄不一、大致等高的“板障子”夾起的院墻,院門常年歪歪咧咧靠在左右“板障子”上。
我從記事兒起到八歲前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這里,許多童年記憶就從這里開始……
【1954年,長春大街上,長春工人俱樂部(后為紅星劇場)舊影。資料圖片。↑】
我們走丟了
兒時記憶中的東大橋、伊通河,是非常遙遠(yuǎn)而神秘的。
一年夏天的一個午后,奶奶院里兩個和我一般大的小男孩兒,一個叫寶泰,另一個小名叫“小尾巴”,他倆拿著一個罐頭瓶子對我說,咱們一起去大河壩抓泥鰍魚,回來用水養(yǎng)著,可好玩兒啦!我一聽就樂呵呵地答應(yīng)了。
我從小就有個習(xí)慣,總好問大人,“從這兒一直走會到哪里”?這次能和小伙伴去那么遠(yuǎn)的地方,我當(dāng)然高興了!
我可不敢告訴奶奶,爺爺奶奶是出了奇的疼我,他們從不喚我小名,就叫我“大寶”。
我們仨一直往東,穿過一條路又走了很遠(yuǎn)才看見一條大河。我們是從一側(cè)的橋墩子邊順坡走下去的。
記得河邊長有很高的水草,滿眼都是有些凝固的淤泥,我們邁上去剛走了幾步,鞋幫就沾上了泥巴,而且很難再挪動。
忘了是誰提議的“抓不到魚還是回家吧”,再說也出來一下午了!于是我們?nèi)齻€“小淘氣”就互相拉著拽著,離開了河邊的淤泥地段,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們按來時的記憶往家走著,越走發(fā)現(xiàn)越不對勁兒,都是從沒見過的馬路和房子,這時候,“小尾巴”就嚇哭了……
是好心的路人把我們送到了派出所。到派出所后問他倆什么都搖頭,只是一個勁兒地哭!
我倒背如流地說著我叫什么名字爸爸叫什么名字,我家住在哪里。最后由兩個警察叔叔負(fù)責(zé)送我們回家。他們一個抱著寶泰,另一個背著“小尾巴”,空出一只手領(lǐng)著我。
已經(jīng)夕陽西下了,記得正好是迎著落日往西走的。等送我們進院時才知道,三家大人都急壞了,正在商量該去哪里報案吶!
警察叔叔當(dāng)著大伙的面表揚了我,夸我機靈記性好,我當(dāng)時那個美呀,竟忘了一會兒進屋奶奶會怎么教訓(xùn)我!
后來才知道,我們迷路后是朝東安屯方向走的,被好心的路人送到了東安屯派出所。
【長春大街永長路口消防隊“望火樓子”舊影,資料圖片。↑】
院里院外的人家
對于坐落在長春大街中段路北,石材社與“工商聯(lián)醫(yī)院”之間這個有些破敗的小院子來說,五十年代時候的我還只是個娃娃,也沒聽長輩提過這個院子的來歷。
這個院里有九間正房,通通都是青磚灰瓦,高高的門庭,敞亮的大窗戶,采光很好。
這排上屋共住著六戶人家,家家窗下都用磚斜插著圈出來種花的小園,幾乎都種著各種顏色的步登高、紫紅色的雞冠花、能染指甲的紅色芨芨草還有紫色的、粉色的爬山虎。
我爺爺奶奶家住在把東山的那間屋子(中間屋由兩家共用)東山墻外就是個很寬敞,茅坑很深的并排倆旱廁。
奶奶家對面屋住著我叫她太奶奶的滿頭白發(fā)的干癟老太太。記得她閨女住在伊通,長一副赤紅面子,每次來總帶著她兒子。一到秋天,還帶來一些“烏米”和“甜桿兒”,屬我最小,于是總是能吃到。
上房中間住著老門家祖孫三代,門奶奶高高的個子,和我奶奶一樣都沒裹腳,她頭發(fā)烏黑,腦后梳著個大發(fā)髻。門爺爺是蹬三輪的,車子常常停在院里的窗戶底下。
門家對面屋住著一對中年夫婦,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名叫小縵兒,十八九歲了;小女兒名叫連弟,幾年后去了四馬路的一家藥店上班。
老李家的西隔壁住著一個解放后從良的老妓女,她個子不高,梳著精致的盤頭,一笑露出一顆金牙。奶奶背地里稱她“小腳老姨奶”,她常常穿著一件士林布帶大襟的衣服。我喜歡去她屋里,總有一股香噴噴的香水味。
把西山的是山東人高嬸兒一家,據(jù)說是困長春以前從關(guān)里家過來的。“小尾巴”是他家第二個孩子,給他剃頭時故意在腦后留下了一小綹頭發(fā),圖希“好養(yǎng)活”。
高叔是石匠出身,經(jīng)常看見他戴著帽子、戴著風(fēng)鏡,在大門外刻石碑,刻完后再一塊塊倒放在門口西側(cè)的“板障子”下。
院大門東側(cè)還住著兩戶山東人,西側(cè)住著一戶山東人家,他們都是石匠。院外這幾戶人家我只是認(rèn)識,從來沒有去他們家玩過。
對了,院里還有住在東下屋的李娘一家……
(未完待續(xù))
作者簡介:安長琳,筆名飄雪時節(jié)。長春市人,從小酷愛詩歌,自七九年后陸續(xù)有詩歌作品在報刊雜志發(fā)表。
懷揣少年詩心,甘愿做一名遠(yuǎn)方路上的背包客。邁進古稀之年,越發(fā)喜歡回憶,并悄悄走進了如煙的往事……
編者:李春昌
【和平胡同-春發(fā)盛】編發(fā)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胡同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