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中記載了一句話:“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治理國家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就是祭祀與武力。祭祀能夠展現君主具備與上天溝通的能力,以此證明自己統治的正統性,而武力則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穩定的關鍵。
古代在春天祭祀時會用到一種祭品,就是“棗油(即干燥的棗泥,因狀似油脂,故稱)”,晉朝盧諶所撰的《祭法》記載道:“春祠用棗油”。此外,至今在我國春節期間,民間會用一種祭品“棗山”來祭祀,也與“棗”有直接關系。
春節時的棗山
除了用來祭祀之外,棗樹的果實可以供食用,民間有傳說漢武帝劉秀曾和手下士卒以棗來充饑。可以說,大棗最頂級的應用可以當作滋補品,而同時也可以讓萬千黎民用來果腹救命。
此外,棗木又十分堅硬、紋路細密美觀、耐腐耐磨,耐蟲蛀,有“赤金檀”、“紅花檀”之稱,在古代刻書的雕版多用棗木,還用于高檔家具、地板等。在建筑方面用來做頂梁柱、門墩、門栓、門腰杠、建橋立柱、橋板、護坡樁。在工具方面可以當做石磨腳、石碾軸、串挺、墊板、大楔、抹子。在農具和生活用具方面可以用它做木輪的車(輞)、車軸、車轂、石砘軸、滑車軸、轆轤軸、軋花機的甩杠、彈花弓砸槌、織布梭、砸布槌、稱桿、搟面杖、木梳等等。
棗樹
由于棗樹及其果實和木材,在我國古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廣泛應用,因此它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地位。據《漢書》記載:“安邑千樹棗……此其人與千戶侯等”,意思是在安邑這個地方有千棵棗樹,這樣的人家會和有食邑一千戶的侯爵相等。
在社會地位方面,三國時期的魏國文學家、思想家傅玄專門寫了一篇《棗賦》來贊頌棗樹:
有蓬萊之嘉樹,植神州之膏壤;擢剛莖以排虛,誕幽根以滋長。北陰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既乃繁枝四合,豐茂蓊郁,斐斐素華,離離朱實。脆若離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當夏之珍;堅者宜干,薦羞天人。有棗若瓜,出自海濱;全生益氣,服之如神。
與其他贊揚棗樹的作品不同,這篇《棗賦》不僅以華麗的語言贊揚棗樹,更是指出了可供棗樹種植的范圍:“北陰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可見棗樹生長范圍的廣泛。在我國歷史上很多地名往往以當地的山川、特產為名,其中以“棗”為名的地方也占據很大一部分,可謂是遍布我國全國各地。
河北省棗強縣
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棗強縣東南東故縣村。以地多棗而名,《元和郡縣志》記載:“其地(棗強縣)棗木強盛,故曰棗強。”棗強縣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景縣西南廣川鄉,隋開皇二年(582年)又移治今棗強縣東前舊縣村,金天會十年(1132年)移治今址。
北魏棗強及煮棗城
由于棗強縣“棗木強盛”,早在戰國時期,趙國就在這里筑煮棗城,其位置在今棗強縣西北十五里。漢高祖封功臣革朱為煮棗侯。《魏書·地形志·棗強縣》記載:“有煮棗城。”《元和郡縣志·信都縣》記載:“煮棗故城,在縣(治今冀州市)東北五十里,漢煮棗侯國城,六國時于此煮棗油,后魏及齊以為故事,每煮棗油,即于此城。”
另外,據《讀史方輿紀要·冀州》記載,在棗強縣周圍還有兩處“棗山”:州西五十里。山多棗,因名;武邑縣西南五十里,亦有棗山,環山皆棗也。
位于今天山東東明縣南部的煮棗城
除了在河北棗強縣有者棗城之外,在戰國時魏地也有一座“煮棗城”,位于今山東東明縣南。《史記· 蘇秦列傳》記載蘇秦說魏襄王:“大王之地,……東有淮、潁、煮棗、無胥。” 《續漢書·郡國志·濟陰郡冤句》:“有煮棗城。”《水經·濟水注》:“北濟自濟陽縣北,東北徑煮棗城南。”即此。
戰國時期位于今天東明南部的煮棗城
湖北省棗陽市
棗陽市原為棗陽縣,最初為南齊所置的廣昌縣。隋仁壽元年(601年)改為棗陽縣,治所即今湖北棗陽市。《元和郡縣志》記載:“因棗陽村為名。”1988年改設為棗陽市。
隋朝的棗陽縣
河南省延津酸棗
酸棗,是春秋時鄭國城邑,在今河南延津縣西南。《左傳》記載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八月,鄭游吉奔晉:“駟帶追之,及酸棗”。戰國屬魏。《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說魏襄王:“大王之地,北有河外卷、衍、酸棗”。《魏世家》:“文侯三十二年(前414年),伐鄭,城酸棗”;《秦始皇本紀》:“五年(前242年),將軍(蒙)驁攻魏,定酸棗”,皆即此。《水經·濟水注》引《竹書紀年》:“魏襄王十年,河水溢酸棗郭。”
三國時期的酸棗縣,位于官渡之戰戰場核心區域
秦置酸棗縣,“以棘名邦,故曰酸棗”,初治今河南延津縣西南十五里。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移治今延津縣北十五里。隋開皇六年(586年)移治今延津縣西之南古墻、西古墻。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延津縣。
山東省棗莊市
棗莊市雖然是由嶧縣的棗莊集發展而來,但是相信這個名字的得來,也應該與“棗”有關系。棗莊集后來成為棗莊礦區,1946年改置棗莊市,1948年棗莊市與陶莊礦區合置棗莊辦事處(縣級),1950年棗莊辦事處撤銷,地入嶧縣。1960年撤嶧縣置棗莊市(縣級),1961年升為省轄市(地級)。
清朝嶧縣地圖中的棗莊集
有三個以“棗園”為名的地方:
1、最有名的“棗園”莫過于在今陜西延安市西北二十里的棗園,這里是1940—1942年、1944—1947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了中國抗日戰爭。棗園革命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棗園革命舊址衛星圖
2、河北臨西縣東北四十五里棗園鄉。民國《臨清縣志》記載:“第五區有棗園。”
臨西縣東北部的棗園鄉,臨西火車站位于這里
3、在今山東無棣縣西北有棗園。《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海豐縣:“棗園在縣西北十里。大河東決,嘗漲溢于此。成化二十年,伐木為橋,以便行旅。凡三座,延袤一里余,謂之棗園橋”。
四川省安縣桑棗鎮
明代興場時,因其地盛產紅棗,兼種桑樹,故名。
湖南省湘鄉市山棗鎮
因境內有小山數座,昔日盛產紅棗,稱棗子坳,山麓的自然片村因名山棗,鎮以此名。
北京市通州張家灣南棗林莊
《元史·文宗紀》:致和元年(1328年),上都兵也先帖木兒軍破通州,燕鐵木兒與“戰于檀子山之棗林”;《順帝紀八》:至正十八年(1358年)毛貴攻漷州“至棗林,樞密副使達國珍戰死,遂略柳林”,皆此。
元朝地圖上的棗林莊
寧夏中寧縣棗園鄉
為明朝棗園堡,是驛站和屯兵之所。明正統四年(1439年)筑,屬寧夏中衛,清乾隆三年(1738年)城圯,八年復建,設把總。
明朝棗園堡
四川巴中市北棗林鄉
清道光《保寧府志》記載:棗林鋪“在(巴)州北六十里”。
山西代縣棗林鎮
為古棗戶城,《太平寰宇記》記載雁門縣:“棗戶城,初筑此城以地多棗樹為名。土人云,此棗多輸北京(唐時北京為今天的太原市)”。
山西盂縣御棗口村
為明朝所置榆棗關,《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盂縣:“榆棗關在縣東北一百十里,路亦通平山縣,滹沱河所經也。”
明朝榆棗關
甘肅敦煌市西南沙棗園村
古代為沙棗城,《清一統志·安西州》“巴顏布喇”條下記載:沙棗城,在(敦煌)縣西南三十里,通錫爾哈勒津當城之要路”。
清朝敦煌沙棗城
除了以上以棗為名的地方,還有:今廣西全州的山棗驛,明置清于此置巡司;今湖南湘鄉市西南二十里山棗市,清同治《湘鄉縣志》有記載;今山東臨邑縣北古黃河之南甘棗溝,《水經·河水注》記載:“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水側多棗,故俗取名焉。”;今廣西全州縣西南六十里咸水鄉有山棗司,明置驛,清改設巡司等4個地名中有”棗“的地方。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