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肅特別支部成立之初,大部分黨員是隨國民軍來甘肅的外地黨員,但在宣俠父、錢崝泉、張一悟等人的努力下,一批甘肅本地志士,加入了黨組織。
從此,甘肅黨組織在隴原大地上,生根發芽,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
秦儀貞:從藥房老板娘到首位女黨員
近百年前,蘭州中外大藥房的老板娘悄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就是甘肅第一位女黨員——秦儀貞。
這位從江南來到甘肅開藥店的生意人,如何變成了甘肅第一位女黨員。
1.老板太太
藥店在今天最尋常不過。但在八九十年前,藥店,尤其是西藥店,卻充滿了神秘感。蘭州市道升巷內“中外大藥房”的老板娘卻更為神秘。這個老板娘有哪些神秘之處呢?
我們來到道升巷一探究竟。
今天道升巷是一條只有300多米長的小巷,一頭連著張掖路,一頭連著武都路,小巷內生意最興隆的當屬飯館了。然而在近百年年前,這條小巷內最吸引人的卻是“中外大藥房”。這里人來人往,好不多人并不是買藥,而是來開會。中外大藥房就中共甘肅特支的一個秘密聯絡點。甘肅第一位女黨員秦儀貞就是藥店的老板娘。
“秦儀貞是王陶發展起來的黨員。”王陶是省立一中的物理教員,他和錢崝泉是老鄉。中共甘肅特支成立后,在蘭州發展的第一個黨員就是王陶,秦儀貞是在上門去送藥時認識王陶的,王陶得知秦儀貞的丈夫杜猷康是浙江人時,就建立了關系。
“發展秦儀貞為黨員時,他入黨也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秦儀貞出生于四川忠縣,父兄都是水手。秦儀貞從小跟隨著父兄奔波在漢口和重慶兩地。7歲時,父親去世了,10歲時,哥哥也去世了。1901年,她投奔了在漢口經營藥店的義父鐘繁堂,后來她和店員杜酉康結婚了。1910年藥店決定在蘭州成立分店,他們夫婦隨即來蘭,租用了蘭州興文社(道升巷69號)的三間鋪面,開辦了“蘭州中外大藥房”。
“當年的道升巷是一條不太長的小巷,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升巷大不一樣。中外大藥房的位置大約在市公安局家屬院一帶,大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拆除了。”
王陶逐漸從時局入手,向秦儀貞傳授文化知識。再加上,秦儀貞長年奔波中,對中國社會的實際經濟狀況有了深切體會。1926年初,宣俠父、錢崝泉等人和秦儀貞開始了正面接觸。這里也漸漸成為甘肅特支的一個活動據點。
“秦儀貞家的藥房中,人來人往,便于掩護。”袁志學說。到1926年3月,秦儀貞經錢崝泉、王陶介紹,正是成為甘肅特支的一名黨員。
2.三救戰友
1927年2月4日,國民黨甘肅省黨部、蘭州市黨部的200名黨員正在皖江會館內舉行春節聯歡會。錢崝泉被推舉為大會聯歡會主席。會上,國民黨左右兩派發生沖突,在接下來的選舉中,錢崝泉等9人被選為國民黨甘肅省黨部執行委員(7人為共產黨員)。會后,國民黨右派分子惡人先告狀,結果馮玉祥下令逮捕錢崝泉。
“錢崝泉是在秦儀貞家被捕的。”錢崝泉被捕后,秦儀貞通過道升巷內的一位江蘇籍女老鄉,給錢崝泉送飯,傳遞信息。錢崝泉后來被押解到西安,通過劉伯堅的努力,錢崝泉獲得了釋放。不久,就輾轉前往南方。
,秦儀貞按照黨組織灰色隱蔽的指示,以購買藥品為名和張一悟、王陶等人撤離蘭州,經過西安等地轉輾到了上海。
1927年11月22日
“到上海后,她按照錢崝泉留的地址,去虹口區一家鞋店接頭,不幸的是錢崝泉在兩天前就被捕了。”這時,已經是1928年的2月了。
錢崝泉被捕的罪名是私販軍火。秦儀貞通過錢崝泉的親戚,花了500兩銀子,買通了巡捕房的頭目,趁錢崝泉案情沒有上報之際,把他救了出來。
在錢崝泉的安排下,秦儀貞負責江蘇省委在上海的聯絡工作。然而,不久錢崝泉再次被捕。這次,由于叛徒出賣,敵人知道了錢崝泉的真實身份。
“當時,上海的《申報》還連續報道了錢崝泉被捕的消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單純依靠金錢和關系,已經無法營救錢崝泉了。
“上海黨組織了動員了60多名黨員,準備在敵人殺害錢崝泉之前武力劫法場。”
秦儀貞他們雖然提前一小時到達了法場,但狡猾的敵人,卻在她們到來之前,就提前行刑,將錢崝泉殺害了。懷著滿腔悲憤,秦儀貞掩埋了烈士后返回上海,繼續擔負著秘密交通員的工作。
直到1934年秋,由于身體原因,實在無法堅持工作后才返回了蘭州。
3.敵營23年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秦儀貞在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的領導下直接參加各種抗戰救亡工作。
“她為過往的同志提供了各種西藥,還為南方的同志購買了大米。”袁志學說。1939年后,國民黨加緊反共,她家再次成為共產黨人的重要活動據點。張一悟返回蘭州后,秦儀貞以聘請家庭教師的名義,將張一悟接到家中休養治病。秦儀貞經常在家中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并將重要消息傳遞給戰友們,鼓勵大家的斗志。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了。當天下午,幾位不速之客,走進了秦儀貞家。他們是孫作賓、陳成義、劉杰等人,給這位在敵營戰斗23年的老黨員帶來了組織的關懷。
近百年后,當年人來人往中外大藥房早已不見蹤影了,而道升巷的繁華更勝從前。
邢華:為抗戰而奔走
邢華是邢肇棠的大女兒。邢肇棠是經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加入黨組織的黨員,解放后曾任河北省副省長。邢華出生于通渭縣高碾子村,1935年在西安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后,他和丈夫來到蘭州,不久和甘肅工委取得聯系,
任中國婦女慰勞前方將士會甘肅分會秘書長、《婦女旬刊》主編。
邢華的組織能力出眾,演講才能極高,經常在街頭,演講宣傳抗日。同時,她還四處奔走,搭乘馬車到榆中等地宣傳抗日。她還聯絡了50多位志同道合、愛好話劇的人士組成了聯合劇團,任副團長。后來劇團改名為血花劇團。由于常年奔波,積勞成疾,后來邢華回到了甘谷縣,1943年秋病逝。
蘭州人柴峰:甘肅首位女留學生
上世紀初,甘肅地處西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去東南沿海,尚且不易,更不要說到國外留學了。然而,在1903年,一位甘肅女子,就首開先河,漂洋過海到美國留學。她就是蘭州人柴峰,說起她的留學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蘭州西固有個柴家臺,清朝末年,柴家臺出了一位進士柴樸,曾經在安徽、遼寧等地做官。當年,柴樸考中進士后,被分配到安徽鳳陽擔任知縣,柴樸攜帶家眷趕赴任所時,將女兒柴峰留在了老家,托付給親友代為照看,當時柴峰不到10歲。
柴樸上任之后,柴峰在老家的日子不得不在學做家務中度過。柴峰17歲時,不甘心整天干家務的生活,再加之思念家人心切,她決心到安徽千里尋父。
1903年的一天,不聽親友勸阻的柴峰,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漫漫長路。幾十天的艱難跋涉,柴峰終于到了西安。柴峰孤身千里尋父的事情,也讓許多西安人吃驚,成為當時西安的一個新聞。不想,這件事情竟然被于右任知道了。
和甘肅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于右任,對她千里尋父的事情深為感動,當他了解到柴峰的文化程度很低,而且甘肅當時沒有一所學校可以供女子就讀時,于右任當即建議柴峰出國學習。這引起了柴峰的興趣,能夠走出國門,自然是非常高興的事情。
于是,于右任先生四處奔走,終于為柴峰爭取了一個由陜西省保送到美國留學的名額。
告別于右任先生后,柴峰幾經周折后,終于在錦州見到了父母和家人。柴峰將自己千里尋父的經歷向父母講述之后,家人對他出國留學的行動,給予了支持。就這樣在于右任先生的幫助下,在家人的支持下,柴峰走出了國門。1903年底,柴峰從天津乘海輪抵達了美國。
上世紀20年代初,柴峰夫婦回到了國內。柴峰活躍在金融界、教育界,先后在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北平中國大學、山東商業專門學校等出任教授。曾經參加過縣長資格考試。
抗戰期間,柴峰回到了蘭州,這時候她已經50多歲了,但仍保持著旺盛的精力、活躍的性格。據說她穿著白色男式西服,出入各種場合,為青年人補習英語。
1949年,柴峰一家前往美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