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劉禹錫讀友人所作之《詠金陵古跡》后,寫下千古佳作!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烏衣巷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詩歌,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詠物詠懷的名篇,人們讀這首詩,仿佛能感受到烏衣巷口的蒼涼,感受到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的沉重。
其實劉禹錫坐烏衣巷的時候并沒有到過金陵,沒有真正的一觀烏衣巷口真實的風貌,而是在讀了朋友《詠金陵古跡》之后所作。
沒有到過烏衣巷卻能借烏衣巷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傷,這也從側面展示出他當時的心境帶著多少悲涼。
第一句用來描寫景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原本是六朝時貴族居住的地方,大名鼎鼎的王導謝安都曾經居住在此,作為當時的金陵城最為繁華的地方,那里象征著權力,象征著富貴。
朱雀橋邊,烏衣巷口,這一句所用的景物對仗工整,又符合當時的地理環境,還能將自己所憑吊的古跡通過具體的景物展現出來,讓人們深入地帶入到那段歷史往事當中,可謂是用筆精妙。
同時,詩人還用了“野”和“夕”兩個字,花草繁茂有暗示生機之景,可詩人偏偏在前面加上了“野”,野花野草繁盛生長,將朱雀橋邊的荒涼之景一下子就展現了出來。
下文接著寫夕陽,如日中天是炙手可熱的,可日薄西山卻是讓人惆悵的,在夕陽映照在烏衣巷口,歷史的蒼涼感撲面而來。
如今,那最為繁盛的地段長滿了野花野草,高門權貴已經不見了蹤影,烏衣巷口映著的斜陽,只訴說著滄海桑田的悲涼。
這一句世界景物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下一句的表達則顯得相對直白了一些。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何謂舊時王謝?其指的便是王家與謝家,東晉的時候如日中天的兩個家族,出將入相的存在,他們在整個晉朝的歷史上舉足輕重,在整個古代歷史上也劃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是權貴,是氏族,是普通人難以到達的存在。
可曾經那些只能在權貴之家筑巢的燕子也飛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
這是一組極致的對照,作者特意用“尋常”二字強調了今時不同往昔。
而飛燕也只是一個形象代稱,所指的不僅僅是燕子,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只是想告訴世人,如今的百姓生活已經今非昔比,將古往今來的差距展現得淋漓盡致。
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沒錯,這首詩除了情感上的外放之外,還是一種極盡的藝術。
作者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去寫朱雀橋邊和烏衣巷口的荒涼,只簡單的描述了一幅畫面,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畫面之中,接下來直接由景物轉移到歷史,通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俗易懂的反襯朱雀橋邊的野花,烏衣巷口的夕陽。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飛燕何嘗不是朱雀橋邊與烏衣巷口荒涼之景的緣由呢?
所以通篇下來,詩人雖沒有用多少筆墨去描寫荒涼破敗的景象,也沒有直言內心深處的悲涼與感傷,但依舊讓讀者體會到了興衰成敗的深沉,感受到了歷史的波瀾壯闊。
與此同時,也能讓人順便聯想到劉禹錫的一生。
劉禹錫初出茅廬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他有才華,有干勁,卻偏偏沒有機會,作為政治上的革新派,他的晚景是凄涼的,他的經歷也是坎坷的,那么對烏衣巷的憑吊當中又有多少是對自己的感懷?
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年盛極一時的高門貴族如今也已經不在了,就好像自己當初的理想,到如今還剩下幾成呢?
所以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深處的感情是復雜的,也正是因為他早就擁有這樣的心緒,才能在未到過金陵城的時候寫下這樣的千古名篇。
其實歷史本就是厚重的,潮起潮落,人非物亦非,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在頃刻間覆滅,曾經盛極一時的也可能變得頹敗荒涼,而劉禹錫便是通過懷念東晉時朱雀橋邊和烏衣巷口的繁盛,來表達自己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也是對他當時心境的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