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開國之君,應(yīng)該沒有人比朱元璋出身更貧賤的了。他生于元末亂世一戶農(nóng)民之家,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家人有不少被活活餓死。朱元璋年紀輕輕便經(jīng)歷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遭遇不到的不幸,和尚、乞丐、幫傭,各種職業(yè)都做過,可謂嘗盡百般苦了。
這樣的家境使得他根本沒有機會去私塾讀書,直到從軍稍微安定后,才開始惡補知識。在很多人看來,朱元璋應(yīng)該是那種大字不識一個,更不會寫字作詩的人。不過,無錫博物館的一件文物改變了大眾的印象,它就是《吳王手諭帖》。
此作以行書寫就,橫58.7厘米,縱35.9厘米,共14行、119個字,釋文為:“吳王親筆差人赍至軍前,教左相國徐達知會:今后就陣獲到寇軍及首目人等,不須解來,就于軍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點,都督府斷事牢內(nèi)所禁張寇首目二十四名將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龍灣,二更時分將一只解軍需的船拿去。隨時追捕,至龍灣發(fā)快船根趕,必是可獲,今后不必解來。朱(花押)”
此作寫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該手諭指示徐達:張士誠部隊中關(guān)押的俘虜越獄,以后遇到這樣的就不用押送回來了,就地解決即可。該文物上鈐有六枚印章,其中兩方為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預(yù)覽之寶,說明它曾藏于清內(nèi)府。
這份手諭以白話文寫成,字跡奔放不羈、自成一家,也可看出朱元璋雖然草莽出身,但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始終不忘學(xué)習(xí)。一般認為,《大軍帖》《跋韋偃牧放圖》為托名朱元璋的偽作,而這件《吳王手諭》則是朱唯一傳世的手稿。
這件作品真實反映了朱元璋的書法水平,用筆自然粗率,以側(cè)鋒為主,略帶顫筆,顯雄強之氣,卻少提按變化,收筆處鋒芒畢露如刀砍斧劈,有的字末橫略作波磔,顯隸書遺意,卻因筆法單一,難免生硬。其優(yōu)點在于“以力代法”,將軍事文書的果斷作風融入筆端。
結(jié)字方正質(zhì)實,拙樸自然,字形多取方正,左窄右寬,結(jié)構(gòu)勻稱,類似元代公文楷書的實用化處理,便于識讀卻少藝術(shù)性。章法率意而為,字間距寬窄不一,顯即興書寫的隨意性,自然無飾,如涂改痕跡真實記錄書寫過程,具有歷史文獻價值。整體如散兵列陣,少一氣呵成的貫通感,不過生拙自然,趣味性更足。
《續(xù)書史會要》稱:“太祖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御書第一山三大字于鳳陽龍興寺,妙入神品。”康有為《廣藝舟雙輯》也言:“太祖書雄強無敵”,雖有過譽之嫌,但也總結(jié)出了他書法的特點:蒼健大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