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團圓
這條“回家路”,他走了64年
揚州親人迎接王喜明回家。 程寶軍 攝
兄弟姐妹(左二為王喜明)在揚州相聚。
記者 程寶軍
“我終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找到了家,尋到了根……”語未畢,淚先流,3月11日下午,在揚州東部樞紐高鐵出站口,來自河南安陽的王喜明一下火車,便奔向失散多年、前來迎接他的哥哥姐姐。
從兩歲離家,到第一次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這條“回家路”他走了64年。再次沐浴家鄉(xiāng)和煦的陽光,投身親人溫暖的懷抱,王喜明激動不已。
離家想家,但是不敢問起家
王喜明本名蘇大年,生于現(xiàn)邗江區(qū)八里鎮(zhèn),兄弟姐妹五個,他最小。1960年,兩歲的王喜明剛剛會走路,由母親帶到上海,投奔姨娘,被姨娘介紹給一戶沒有小孩的人家。
“我不敢問,我知道自己是他們抱來的。” 王喜明說,打他記事起便從鄰居的只言片語中知道自己是抱來的,但他從不敢問養(yǎng)父關(guān)于自己家的情況。他還有一個姐姐也是抱養(yǎng)過來的,大他六歲,姐弟倆關(guān)系很好,有什么心事就互相傾訴。
“養(yǎng)父母對我很好,視如己出,有什么都是最好的給我吃,衣服最好的給我穿。” 王喜明說,養(yǎng)父當時是公社書記,養(yǎng)母在家務(wù)農(nóng),自己一直讀書讀到17歲。17歲以后他到部隊里當了四年兵,學(xué)習(xí)了汽車駕駛,回來分到安陽市汽車運輸公司。這之后順利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女,一直到60歲,也就是2017年退休。這期間,1976年養(yǎng)母因病去世,1992年養(yǎng)父也撒手人寰,對養(yǎng)父養(yǎng)母盡完孝心的王喜明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父母,不知道他們是否健在,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否仍記得他。
思親尋親,過程太多曲折
“不管什么原因,我都不怪我的親生父母,畢竟自己兩歲時正逢三年自然災(zāi)害,處處鬧饑荒,父母把我留在身邊可能會餓死,所以我一直把他們藏在我的心里面,悄悄地想念。” 王喜明掏出一塊手帕擦拭眼淚。
2003年,壓抑不住思親念頭的王喜明,終于邁出尋親的第一步,他開始關(guān)注各類尋親信息,搜集有關(guān)自己的身世點滴線索。根據(jù)有關(guān)部門的檔案記載,他模糊地了解到自己來自江蘇一帶,于是拼命找江蘇方面的信息。“尋親的過程太多曲折。這幾年我不斷抽血樣往無錫、常州、江陰、南京、上海寄,只要有尋親組織我都會寄。”
幸運的是哥哥姐姐們也一直在找他。二哥蘇大來告訴記者:“1969年我就開始找這個弟弟了,找了幾十年,到上海找,到公安部門尋求幫助,多次采集血樣,送到公安部門比對。1970年,當年的那位姨娘全家遷到江西,從此沒有聯(lián)系,后來弟弟所送養(yǎng)的地方——上海徐家匯也拆遷了,一時斷了線索,茫茫人海根本找不到,父母也在遺憾中離世。直到今年3月6日,尋親團楊團長打我電話,又打到我們村,這個消息對我們家是驚天動地。”。
奇跡終現(xiàn),多方助力促團圓
“我看到我們安陽好多孤兒都找到了家,自己心里可難過了,時不時想起自己找家二十多年也沒有圓夢,我就想哭,希望大家?guī)蛶臀遥 ?尋親網(wǎng)頁上王喜明的留言仍在。
就在他孤獨無助之時,加入的揚州尋親群跳動著新消息,他寄的血樣與高郵一家族高度相似。原來從2020年開始,高郵陽光尋親服務(wù)團開始幫王喜明找親人,服務(wù)團的成員們先后多次出車,找遍了三垛鎮(zhèn)、卸甲鎮(zhèn)、高郵鎮(zhèn)、車邏鎮(zhèn),只要有一點點可能就到當?shù)貙ぴL。
高郵市公安局刑事科學(xué)技術(shù)室副主任謝良興表示,他們根據(jù)血樣比對,發(fā)現(xiàn)揚州的蘇大來跟王喜明DNA信息高度一致,然后通過跟蘇大來進行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蘇大來的描述跟王喜明提供的信息完全相符。“綜合分析,他們符合全同胞(親兄弟)關(guān)系。”
得知親人的信息后,王喜明激動不已,第一時間訂購了來揚州的火車票,在妻子的陪同下,時隔64年、已經(jīng)67歲的他再次踏上故土。
親人相見,緊緊相擁,每個人眼角都掛著淚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