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二馬路往事
作者:安長琳
特別推薦:書接上回,歡迎您繼續閱讀安老師講述的散落在東二馬路的兒時往事……
住在東下屋的李娘一家
李娘是本地人,她長得有些胖,喜歡趿拉著鞋,走起路來一晃一晃的。她兒子寶泰比我小一歲。在我印象中,他家至少有五口人。
李娘一家住在院子的東側,俗稱“東下屋”。門和窗戶都有些低矮的兩間土坯房。一進門,是他家的外屋,有水缸,大鍋臺還有一口臥進去的大鐵鍋,里屋是一鋪火炕。
他家離我奶奶家算是最近的,我早上出門第一目標就直奔李娘家。
因為院里只有我奶奶家有一臺座鐘。每天早晨李娘總是讓我先猜時辰,“現在是幾點了?”然后再讓我回去看鐘點,我也非常樂意聽李娘的夸贊,因為我時常把我猜的和實際鐘點偷偷地拉近幾分鐘。
我還喜歡吃她家用大鐵鍋貼的豆面大餅子,常常領著兩三個小孩也不打招呼,開門進屋就拿,然后再上外頭分著吃。
又一次李娘聽到動靜,推開了里屋門,笑著說,我說大餅子咋總少吶,原來是你們這幾個小饞貓……
我們小孩子也不知道咋接話茬,嘻嘻哈哈推開門就跑了。
李娘兩口子為人都挺憨厚。記得,李大爺個子矮矮的有些發胖,他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始終是閉著的,他的腿也受過傷,用一只手拄著拐杖。聽他跟大人們講是在被困長春時,誤踩了地雷崩成了現在這樣。
他每天早上都出去,胳膊上挎個舊包袱皮系的鼓鼓囊囊的大包袱,傍晚回來時仍然挎個大包袱,有時把包袱甩到后肩膀上,我聽說李大爺是倒騰“破爛”的。
和我經常在一起玩的,除了寶泰再就是高嬸家的“小尾巴”啦……
【2020年11月和平拍攝,長春大街北側與亞泰大街交匯處附近。↑】
和小伙伴的二三事
奶奶院里和我同齡的小伙伴不多,算我也就四個。那時候我們一起玩“跳房子”“跳皮筋”,有時候遇到了刮風下雨天,沒人出來玩了,奶奶就拿出來一大把洗干凈的“冰糕棍兒”,先攥緊用手敦齊嘍再一撒開,然后輕輕的一根接一根撿起來,不允許有一點碰動,最后看誰手里冰糕棍多誰就贏了,我性子急竅門少,常常輸給奶奶。
記得那時候我們還去挖泥巴加水和成團,人手一團,再做成一個小碗式的,舉起來問“漏不漏”,然后往門外的青石上一摔,只聽“嘭”的一聲悶響,泥碗崩破了,誰說“不漏”誰就再給補上補丁。
奶奶院里的這幾戶人家,三代同堂的門氏,屬于院里的“名門旺族”,門奶奶的長孫名叫小文,比我小一歲,他每天也像個跟屁蟲似的纏著我。
我五歲那年,我弟弟出生了,奶奶決定讓小文過來“踩生”,臨走時還塞給他兩塊小人酥糖,兩塊槽子糕和兩個紅皮雞蛋。據說是圖個六六大順,這可把躲在窗下的寶泰和“小尾巴”眼饞夠嗆!
下一步就輪到我上場了,只見一個我不認識的陌生人,他讓我頭頂著一個篩子,腳下踩著一個木制的大斗,他嘴里念念有詞:“頂著篩,踩著斗,姐姐活到八十八,弟弟活到九十九。”
他念叨完這些吉利嗑轉過身就去上香了。
爺爺信佛是很虔誠的,他供奉不同姿態的小銅佛,每天都不忘上香。
我還記得爺爺有一枚珠子如榛子般大小,乳白色偏淡黃,珠子上有圓孔,當你用一只眼睛朝孔里看時,就看見空曠的視野中有一尊觀音像。可惜我只看過一次,從未關注,后來也就不知這珠子的去向了。
小伙伴里只有“小尾巴”和我同歲,兒時幾乎就是我的影子。他總跟在我身后,跟我一塊走丟了,陪我一起“偷大餅子”,換季時總撿我穿過的鞋。
從小最盼的就是過年,穿花衣服新襪子,還有媽媽做的千層底新鞋。奶奶還領我去老市場、東北商場挑選好看的頭綾子,帶卡針的絹花。
大年三十晚上,我提著玻璃罩插小紅蠟燭的燈籠,照在地上一圈紅暈,一閃一閃的,招來嘖嘖贊美聲,這時候“小尾巴”便格外活躍,在我身旁護衛、助威。
一次,院外楊大娘的女兒我們都稱她“老姐”,她當大伙的面對我說,你看“小尾巴”對你多好,以后就讓他做你女婿吧!我一聽忙說,那可不行,他有大鼻涕!
“小尾巴”趕忙抬起衣袖左一抹右一抹說,你看沒有啦!
在一片笑聲里給鄰居的茶余飯后活躍了談笑氣氛。直到我上學了長大了懂得害羞了,他們提起話頭還在逗我吶!
【2008年2月,長春大街紅星劇場附近,徒步長春拍攝,宋亞民供圖,在此鳴謝。↑】
在爺爺奶奶家的快樂時光
上世紀五十年代是我的孩提時代,常住在經濟條件還算好一些的爺爺奶奶家。記得曾有人問過我,你爺爺每天夾個大皮包,他是干什么的?
“保火險”!我脆生生的答復,這么多年讓我一直都記得。 至于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也不知道,這回答或許是當年家里大人教我說的。
爺爺奶奶對我十分寵溺嬌慣,尤其是爺爺,從來不叫名,稱我“大寶”。
我從小最愛吃的水果是“鳳梨”,點心是“槽子糕”和“牛角(jia)餅干”,但我從來不愿放到果匣子里,為了方便拿,索性直接放到枕頭底下。
奶奶家對著門的那面墻上掛著豎幅字畫,中間是幅壽星佬手里拿著個大水蜜桃,唯獨這幅畫是彩色的。
有一年端午節奶奶領我趕廟會,去般若寺大廟,我求奶奶給我買兩個帶穗的彩紙葫蘆,還有吹的糖人。
奶奶跟隨著人群進廟上香,煙霧繚繞中,我好奇地看著人們在蒲團上下跪叩頭,我只記得當年許愿的觀世音在路南。
奶奶又領我去人民廣場,從“大飛機”往南走,在馬路中間有“孝子墳”,上面密密麻麻刻著好多字……
奶奶家的院子是在老石材社和原“工商聯醫院”中間,這個院子的西邊還有一個通往三馬路的小胡同,步步上坡,人們習慣稱做“挑水胡同”。
往里走不多遠,左手邊有一排紅磚房,屋里有一口壓水井伸出粗粗的鐵管子。人們都用水桶排隊買水,記得是5分錢一桶。每當奶奶挑上水桶,我就連跑帶跳的跟在奶奶后邊。
記得有一年夏天,爺爺領我去新民胡同看皮影。那個戲園子不是很大,正前方掛著一幅白色屏幕,大家都聚精會神地盼著早點開演。
忽然,鈴聲響起,鼓樂齊鳴,一個個小人影在白色幕布后面閃了出來,同時里面唱起了高亢的樂亭影調。
這時候我扭頭看下坐在我后面的人,他們幾乎都和爺爺差不多年紀,也都時不時地隨著哼唱,小聲和著,還有大聲叫好的。
我抬起頭看著爺爺,好奇地問,你咋不跟著唱吶……
皮影戲散場了,新民胡同的飯館都掛著紅色藍色的幌,里面用大燈泡照著,比白天更熱鬧了。
爺爺在胡同口給我買了一包糖炒栗子,又招手叫來了左肩背著大玻璃匣子,手腕挎著半米高大馬扎,沿街叫賣“驢馬爛兒”的商販……
往家走了,我用手扯著爺爺的衣襟,腦瓜里想著皮影戲的名字,對了是叫《白蛇傳》!
【1987年新春街道辦事處圖,長春大街大馬路至永長路一段。圖源《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
作者簡介:安長琳,筆名飄雪時節。長春市人,從小酷愛詩歌,自七九年后陸續有報刊雜志發表。
懷揣少年詩心,甘愿做一名遠方路上的背包客。邁進古稀之年,越發喜歡回憶,并悄悄走進了如煙的往事……
編輯:李春昌
【和平胡同-春發盛】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點贊轉發。【胡同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