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盤調整,長壽藥板塊卻一枝獨秀,金達威、雅本化學、爾康制藥等個股齊刷刷漲停。
發生了什么?
消息面上,傳言在衛健委最新的食品添加劑受理名單中,出現了被坊間稱為“長壽酶”的B-煙酰胺的身影。
不過這很可能又是一場空歡喜。
過去幾年,每過一段時間,關于長壽藥的概念都要炒作一把,然后很快就冷下來。
主要原因,就是不時會有企業提出對長壽藥核心原料NMN、NR之類的各種用途的申請備案。
但最終都被國家監管層否決。
最早的時候,企業申請的是食品或保健品用途,被統統否決;
后來,企業改為申請化妝品用途,比如2022年3月,金達威在互動平臺表示對于NMN面膜的研發計劃正在調研中。
再后來,企業改為申請食品添加劑用途。
比如2023年5月,國家衛健委公布了對21種食品添加劑新品種不予行政許可公示,其中就包括了NMN(β-煙酰胺單核苷酸)。
但它們的所有動作,都被國家一律封堵。
事實上,君臨認為,“長壽藥”這個概念,已經徹底被判了死刑,不可能再有機會了。
市場之所以關注長壽藥,是很容易理解的。
畢竟需求極其龐大,當下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顯著,尋求延緩衰老和提高生活質量又是一項剛需。
如果真的有產品能延年益壽,其投資潛力妥妥的是一個萬億級別大市場。
打破諾和諾德、禮來等公司創造的幾千億減肥藥奇跡,很輕松。
這幾年,生物創新藥技術的突破,比如CRISPR基因編輯、清除衰老細胞等技術的出現,也讓大家看到了長壽藥有可能成真的希望。
NMN,全稱“β-煙酰胺單核苷酸”,與人體內能量代謝、糖酵解、DNA復制等活動息息相關。
它的發現,便在幾年前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幻覺。
券商研報們紛紛預計,NMN作為一種抗衰老保健品,預計未來中國具有千億市場規模的潛力,當前市場剛剛起步。
2019-2021年間,長壽藥板塊的漲幅也非常夸張。
以龍頭金達威為例,2019年7月從10元起步,一年后股價最高漲到了63元,漲幅六倍多。
單純是概念炒作嗎?
并不是,金達威是有業績支撐的。
2020年,金達威的凈利從4.5億元增長到9.6億元,同比增長112%,凈利率從14.22%提升到27.20%,創造了歷史新高。
從業務模式來看,邏輯也說得通。
金達威原來是一家維生素生產企業,2011年上市,上市后就開始向下游進軍,企圖打造一個具有品牌力的消費龍頭。
在其創始人江斌的規劃中,金達威有原料生產優勢,向下游延伸,一方面食品和保健品行業前景廣闊,另一方面建立起品牌優勢的話,利潤率也能得到提升。
它的學習樣本是湯臣倍健這樣的龍頭。
當然,跟湯臣倍健相比,金達威既不具有渠道優勢,也缺乏爆款產品,怎么辦呢?
江斌的藍圖是這樣的,將上市融資拿到的錢,去美國大量收購有潛質的保健品標的,再想辦法將這些國際品牌和產品拿到中國來賣。
在海外缺乏競爭力、業績差的保健品企業,估值可以壓得很低;
雖然海外不好賣,但是包裝一下,只要概念好,國內市場還是很認這些“進口貨”的。
在2015年到2021年的六年時間里,金達威先后并購、參股了11家企業:美國營養補充劑公司Doctor’s Best、美國功能飲品公司Zipfizz,日本舞昆健康食品,美國運動營養品公司Labrada和PSupps……
其中,最有價值的是Doctor’s Best,旗下擁有超過300種產品,輔酶Q10、氨糖軟骨素、高吸收100%螯合甘氨酸鎂片等產品銷量常年位于Amazon、iHerb等國際電商平臺前列。
金達威花了8800萬美元收購Doctor’s Best,當時收購的EBITDA只有10.8倍左右。
而收購完成后,其年銷售額從收購時的3600萬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4億美元。
2021年報顯示,Doctor’s Best的凈利潤高達1.1億元,貢獻了金達威業績增長的大頭。
為啥能漲得這么猛?
一是名人代言,二是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認證,三是跨境電商渠道售賣。
一個產品能火,名人代言非常重要。
2019年年初,潘石屹在微博上宣稱:“我從來不相信保健品。
但一個月前,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教授給我推薦了一款他們學校研究出來的‘長生仙丹’,還沒有上市。
我問他吃了后什么感覺,他說,吃了后指甲長得快了。
我吃了近一個月,沒有什么反應,發現自己指甲也長得很快。”
潘石屹給微博的配圖,是美國Elysium公司生產的名為BASIS的保健品。
另一個標志性人物,是今年已95歲的李嘉誠,在數年前服用了ChromaDex公司的NR保健品之后,表示“感覺回到20歲”,隨即在2017年4月通過手下的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給ChromaDex投資了2500萬美元。
媒體報道一出,李嘉誠隨即成為新一代長壽藥代言人,在富豪和中產階層中掀起了一股消費長壽藥的風潮。
當然,有些好奇者也不會那么容易相信。
于是他們查詢了一番,發現含有NMN的長壽藥產品最早的商業化是在日本。
2016年,日本新興和制藥就推出市場了,其NMN 9000在天貓上的售價高達21509元/瓶(60粒裝)。
雖然由于價格太貴,賣得并不好,但在日本,可以將NMN做成保健食品,還可以進行靜脈注射,NMN的運用很多,這些能證明NMN的安全性。
在美國,含有NMN的保健品(膳食補充劑)也非常多,既然日本和美國這些發達市場都認可了NMN,那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呢?
市場需求一時暴漲,但國家衛健委一直卡著不讓本土企業的產品上市。
于是買了大量美國保健品企業的金達威,掌握著海外含有NMN的保健品的生產資源,瞬間成為了風口上的豬。
金達威將doctorsbest的產品放到天貓上,建立海外旗艦店,以跨境電商的形式進口銷售,定價約1600元/瓶(60粒裝)。
隨后,金達威更進一步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建立工廠,以降低生產成本,以工業品的形式出口到海外,隨后貼上包裝再返銷國內。
當時的市場上,一派火熱。
可是只熱了一年多時間,隨著亂象頻發,監管趨嚴,整個長壽藥市場很快就遭遇了重大危機。
先說亂象。
當時的電商平臺上,有很多在賣長壽藥的店家,主打宣傳口號一概是“抗衰老”“逆齡美肌”,相當誘人。
但實際上,它們都只是食品或保健品,并不具有藥效。
最正規的金達威,也不過宣稱“生產NMN的美國工廠已通過美國FDA工廠備案、NSF cGMP(膳食補充劑)認證、NSF cGMP(運動營養)認證,執行美國膳食補充劑標準。”
事實上,號稱全球藥品監管最嚴格的美國FDA,是不管“膳食補充劑”產品的。
美國膳食補充劑行業執行的是事后監管制度,只要企業保證產品質量,不出安全性問題,美國監管部門不會去騷擾你。
整體監管標準,比中國要寬松得多。
金達威之外,其它企業就更加明目張膽,為非作歹了。
比如,當時存在一種現象,某些企業在內地加工,然后到香港地區去‘涮一下水’,又走回來,然后在國內私下用微信群(售賣)。
這些產品連安全性都無法保證,問題更多。
A股中的很多公司也是借勢炒作,硬蹭概念,實際完全沒有相關業務。
比如爾康制藥、雅本化學,都曾公告有相關業務的研發動作,但幾年過去,概念蹭了一波又一波,最后都等不到實際的投產信息或業績兌現。
眼見亂象遮天蔽日,國家衛健委終于看不下去。
2021年,監管層印發《關于排查違法經營“不老藥”的函》,明確限制在中國境內不可對NMN進行食品生產和經營,并對相關經營者進行全面排查,讓整個長壽藥賽道一下子陷入寒冬。
海外方面,由于長壽藥引發了大量的訴訟,電商平臺亞馬遜等擔心面臨的索賠金額過大,最終也決定將NMN產品下架。
長壽藥行業的死亡,說到底就是“功效無法證明”。
歷史上,關于NMN產品有過很多研究實驗,比如《細胞》雜志、《科學》雜志上的一些論文和發現。
然而,細細分析你就會發現,所有這些研究都只是推進到動物實驗階段,沒有任何一個藥物研究項目是推進到臨床三期的。
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些小藥企、創業團隊在搗鼓,國際知名的大藥廠基本沒有披露過相關研發布局。
這就很奇怪了。
如果像減肥藥一樣,真的有理論上的藥用潛力的話,大藥廠們還不拼命砸錢去推進?
最顛覆性的結論來自2023年7月底,《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志發表的一篇《What is really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nicotinamide riboside supplementation in humans》(關于煙酰胺核苷補充劑對人體的真正影響是什么?)的研究文章。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對2016年以來的25項“NR補充劑”(煙酰胺核苷補充劑)相關臨床試驗結果,進行了統一審查,這些臨床試驗中,甚至包含了這篇文章作者的數項相關臨床試驗。
最終結論是——
“這些關于“煙酰胺核苷補充劑NR”的臨床試驗,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存在臨床效果!
且相關研究者,大多有夸大研究成果、甚至謊報臨床試驗數據的現象。
更可怕的是,如果補充不當,反而會增加三陰性乳腺癌的患病風險,而且還可能導致癌癥轉移擴散到大腦。”
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的長壽藥,不僅無法長壽,甚至還會減壽!
當了解這個明確的結論,你就能明白為什么我國監管層對長壽藥如此嚴監管了。
人命關天啊,豈可兒戲。
當然,作為長壽藥概念龍頭的金達威,這個公司本身還是有投資價值的,甚至可以說是“低估”。
金達威是維生素行業的巨頭,是維生素D3的全球三大生產商之一、維生素A的全球六大生產商之一,相關產能和競爭力都很強。
過去幾年,受制于維生素市場的價格戰,金達威的業績一直在下滑。
20-22年,金達威的業績從8.8億崩盤到2.4億,一部分原因是長壽藥需求的大幅萎縮,另一部分就是維生素價格的下跌。
2023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繼續同比減少30%,主要原因就是維生素價格的持續下跌。
去年初的時候,金達威老板江斌就表示,“到今年上半年仍然不看好,主要是國內市場競爭太激烈,新上的(產能)太多了,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到了紅海,還有人在上(產能),我們也阻止不了。”
連續下跌三年,很多產能都在陸續出清,熊市基本見底。
比如歐洲巨頭帝斯曼就計劃剝離動物營養與健康業務,今年2月已經將其持有的帝斯曼江山制藥100%股權出售,還準備關閉在中國的上海星火維生素B6工廠。
另一個歐洲巨頭巴斯夫也決定暫時關閉位于德國的VA1000和維生素E工廠的生產,進行定期檢修,計劃從三月底開始到五月底結束。
這些產能的減少,對全球維生素市場的影響是很大的,會帶來周期性的反轉。
根據百川盈孚數據,截至3月15日,維A價格為85.5元/千克,較上周上漲0.5元/千克;維E價格為69.5元/千克,較上周上漲2.5元/千克。
維生素行業的其它企業,還有維生素E(新和成、浙江醫藥);維生素B6(天新藥業);維生素C(東北制藥);維生素B1(天新藥業、兄弟科技)等。
這些板塊的其它個股,我會在后續文章和私享版中和大家繼續深入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