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法制網河南民權訊(楊斌 李寧 盧彥林 文/圖)有這樣一位教師:不圖回報,擔當作為,在一個偏僻的鄉村小學,春風化雨,播撒知識的種子;在三尺講臺,有這樣一個老師:24年如一日,默默無聞,竭誠奉獻,在河南省民權縣王橋鎮大凡小學,用青春抒寫桃李滿天下的壯麗華章。他,就是王現偉。
大學畢業那年,他第一次沒有聽從父母的勸告,毅然決然地來到學校報到,執起教鞭,當起了“孩子王”。他說,他熱愛教師這份職業,因為這是他從小的夢想;他熱愛教師這個崗位,因為他從中能體會到充實與快樂。
初來乍到,學校生活異常艱苦。整天和孩子們在一起,單調不說,光那轟轟亂亂的場景,就讓人頭皮發麻。何況還要給孩子們傳授知識,一遍不成,兩遍,直至他們學會為止。一堂課下來,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粉筆灰充滿鼻子,灰色的筆挺的西裝,被調皮的孩子灑上了黑色的墨水……正巧,這狼狽的一幕,被來找他敘舊的同學看到,告訴他,縣城學校缺編,條件也好,縣教育局正面向全縣招聘老師進城嘞。
經不住同學朋友的再三規勸,王現偉心動了。參加了筆試和面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順利通過了錄取。
當他接到通知讓去報到的那一刻,他又猶豫起來。他走了,教室里的孩子怎么辦?
望著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看著孩子們戀戀不舍的表情,王現偉眼在流淚,心在滴血。他想:就這樣離開農村嗎?當初扎根鄉村教育的錚錚誓言呢?
他迷茫了!
經過艱苦的思想斗爭,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王現偉知道,這里的孩子更需要他。
在農村,大部分孩子的家長都進城務工。自然,留守兒童就多。王現偉既當“爹”,又當“娘”,比照顧自己的孩子都用心、都周全。為這,妻子沒少找他“麻煩”。但吵歸吵、鬧歸鬧,事后,妻子還是堅定地站在他這一邊。
“咱的孩子天天能見到爹娘,其他孩子呢,都遠離父母,看著都心疼。”妻子通情達理,常在夜深人靜時囑咐他,在學校,可不能偷懶,好好看管好孩子、教育好孩子。
王現偉聽了妻子的話,睡不著,輕輕攬過妻子,眼一熱,暗暗發誓,一定把孩子培養成祖國的棟梁。
慢慢地,學校里的領導和同事發現,王現偉變了。變得讓人敬佩、讓人信服。做起孩子工作來,他不再用簡單的方法去溝通、去教育,而是心平氣和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出發,耐心細心地和學生進行交流,然后,再用庖丁解牛的辦法,引導孩子觸類旁通,啟發他們好好學習,向上向善。
作為老師,既教書又育人。2020年夏天,班上來了一位學生,平常對學習沒有興趣,上課經常開小差搞小動作,還時不時地違反學校紀律,任課同事們都對他很頭疼。有一次,他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競趁著午休時間,偷偷溜進辦公室,“偷”了一張次日要答的試卷,結果考試時名列前茅。作為班主任的王現偉知道此事后,在課堂上表揚了他敢于爭先的精神,鼓勵他再接再厲,繼續努力,保住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放學后,王現偉約了這名學生到辦公室坐坐,總結總結考試心得。結果,這名學生不僅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并信誓旦旦地保證,今后一定發奮學習,改掉“毛病”,當一名品學兼優、誠實守信的好學生。
果然,這名學生說到做到,上課注意聽講了,違犯學校紀律的現象沒有了,經常做好事不說,學習成績也明顯進步了。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王現偉深諳這個道理,把高爾基的名言當做自己的“座右銘”,用“愛心”這把鑰匙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因此,他所教的班級也很快成為班風正、學風濃的先進集體。
江河行走于大地,日月分擔著四時。迎來送往中,當初一頭黑發的王現偉,染上了白發,但他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無限熱愛,在基層農村小學,一堅守,就是24個年頭。用辛勤的付出,換來了累累碩果:他先后被評為民權縣“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先進個人”和商丘市“優質課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源遠者流必長,根深者葉必茂。在教書育人的舞臺上,王現偉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