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起香港電影的時候,或許,在我們的腦海里,立刻就會閃現那些香港影壇耳熟能詳的導演,以及他們的風靡一時的代表作。
比如徐克導演的《英雄本色》;王家衛導演的《重慶森林》;杜琪峰導演的《暗戰》;周星馳的《大話西游》等等。
但在香港影壇,有一個怎么也繞不過去的名字,那就是華語電影界最具實力的女導演之一——許鞍華。
她執導了多部優秀的香港影視作品,曾榮獲了5次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和3次中國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并在2020年9月獲得了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而今天路sir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許鞍華導演的代表作《天水圍的日與夜》,豆瓣評分8.7分。
1.一部“無聊”的電影
這部電影平淡如水,故事線條簡單,甚至可以用“無聊”來形容。影片講述了發生在香港的天水圍社區里三個平凡的小人物——貴姐、家安和梁婆婆三個人之間瑣碎的生活日常。
由鮑起靜飾演的貴姐,是超市里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工,生性樂觀。家安是貴姐的孩子,是一個乖乖仔,剛參加完香港的會考,多數時候呆在家里睡覺或看電視。
與他們住在同一棟樓里的梁婆婆,是新搬來的住戶,她每日過著郁郁寡歡、斤斤計較的孤獨生活。憑著曾在市區賣過果蔬的經驗,她在貴姐工作的超市找到了一份臨時的工作。
起初,她與貴姐不過是見面點頭之交,彼此之間并不熟悉,但慢慢地,貴姐的慷慨與無私融化了她心中的冰山。
這部電影,像是一部戲劇,也像是一部紀錄片,許鞍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靜靜將香港普通人的生活還原于我們每個人的眼前,正如細致地雕刻平凡生活的時光一般。
對于許鞍華而言,這大概也是她真正返樸歸真、洗盡鉛華的一部電影。
它沒有許鞍華的早期電影作品,《千言萬語》《投奔怒海》那樣宏大的政治敘事,也沒有《姨媽的后現代生活》那樣現實的悲喜劇,甚至連《女人四十》《男人四十》那樣戲劇性較強的故事也沒有。
《天水圍的日與夜》講述的,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整部電影也沒有明星的加持,沒有廣告的噱頭,更沒有商業元素的炒作,正是這樣一部非商業化的電影,成為了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大贏家,獲得了最佳電影獎。
許鞍華本人也說:
“《天水圍的日與夜》幾乎重建了我對于電影和世界的信心,以前的觀眾去看電影是為了逃避現實,因為當時大部分觀眾的生活比較平淡和苦悶,而電影里的世界很豐富。像我以前讀書時,覺得很辛苦就去看電影。現在的人們豐衣足食,生活相對復雜,逃避現實早有比電影更便捷的方式,當他們坐下來,付出時間又花費耐心看電影時,是想要在電影里重新發現自己,找回人生的意義。”
2.重復的日常生活,被遺忘的溫暖細節
重復的日常生活場景,是這部電影一大特點。
影片中經常出現的長鏡頭,都是對準影片的主人公——貴姐和家安的日常生活的細節。
影片的鏡頭沒有渲染任何效果或者是添加冗長的語言對白,不僅真實的記錄下了這對母子日常生活的點滴——做飯、吃飯、買報紙、看報紙、睡覺和起床,而且也還原了普通香港市民階層日復一日的生活狀態。
在這部不足九十分鐘的電影中,貴姐和家安一起坐在飯桌邊吃飯的場景就有18處之多。
而在這18處的場景中,貴姐和家安所吃的東西也是經常性的重復——比如蒸蛋、炒雞蛋、炒青菜、燜冬菇等等,在這幾樣簡單的菜式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單親家庭的生活并不闊綽。
也是在這重復的飯桌上,母子之間的互動一點一滴地顯露出來,他們表現出了自然而不過分的感情。
重復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而當我們自己的生活被放在電影的鏡頭之下,我們才真正地發現了這些被遺忘的細節,是多么溫暖人心,是多么難能可貴。
除了重復的日常生活場景,《天水圍的日與夜》中最具有人間煙火氣息的地方,還有香港普通人的習俗的表現。
家安和貴姐參加外婆的壽宴、參加姑媽的喪事,以及一起過中秋的場景,可以說是對于香港乃至于整個嶺南地區的城市風俗習慣的一種真實再現。
在家安的外婆的壽宴上,幾個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打麻將、喝喝茶,飯桌上的聊天內容不外乎家長里短,還有長輩對于晚輩的問候和簡單的關心。
小孩子活潑地跑來跑去,私下里互相夸耀。電影沒有過分的渲染禮節和習俗,更多的是把生活中的原始面貌呈現出來。
參加姑媽的喪禮的時候,見面時年幼長輩的稱呼、參拜的順序,都是按照傳統的規則進行的。大家一起折金元寶的一段畫面,體現的也是在香港參加傳統的喪葬禮和祭奠先人的一個重要場景。
香港人保留下來的這些中國的傳統習俗,也可以看出香港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傳統而又莊嚴的一面。
中秋節的最后幾幕,可以說是整部電影里最為溫情的片段——中秋的夜晚,一輪皎潔的明月高高地懸掛在夜空之上,人們在廣場上和公園里點燈,剝著柚子,吃著月餅,說著平淡無奇的話題。
電影的時間開始于清晨,結束于月夜,天水圍的日與夜就仿佛有了永恒存在的意味,而接下來的生活,也會這樣平凡而又不失溫暖地繼續進行下去。
3.人間煙火,細水長流的人文情懷
如果說西方所追求的美是極致的,那么東方美的瑣碎和留白的特點,也就是隱匿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飲食男女、柴米油鹽、婚喪嫁娶、家庭鄰里,那些用細節勾勒出來的生活,固然沒有現代生活那樣簡潔明了,但更多的體現的是人性美和人情美。
《天水圍的日與夜》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用最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本身去療愈人心。
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我們通過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鏡頭,捕捉到的那些關于天水圍的白晝和夜晚的畫面,日夜的轉換、熙攘的市場、人來人往的街道、形單影只的老人等等。
不經裝飾、設計過后的場景,一幕幕、一場場地交替,所透露出來的意象是相當自然、寫實且貼近每一個普通人的。
這樣一部沒有故事的電影,關注的就是住在天水圍這個社區里的小人物所過的日子、彼此的互動、家庭的關系以及社會的問題等等,再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
但在許鞍華導演既精準又生動的刻畫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不由自主地進入他們的世界,那個瑣碎、平淡,以柴米油鹽為家庭重心的小小世界。
在香港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現代都市,我們卻能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早已遺失、被忽略在角落的溫情關懷。《天水圍的日與夜》中人物樂安天命、知足常樂的精神,在被虛榮與欲望包圍的世界里,更是顯得難能可貴。
這人間,最裊繞繽紛、最至繁至簡的,是煙火氣;這人間,最深入人心、最難含難分的也是煙火氣。我們不必刻意去追尋,因為它就在最尋常的市井風景里。
它是安靜的生活,是歲月無聲的流逝;是蒸汽騰騰的早餐店,是歡聲笑語的路邊攤,是驕陽下,咬一口西瓜偷閑;也是冬日里,圍著火爐取暖。是尋常百姓家的縷縷炊煙;也是家人團坐,燈火可親。
這些時候,煙火氣好像就是那么簡單,那么純粹。在這繁雜的生活中,總有人懷念這獨特的滋味,過著煙火歲月,憶著明媚流年,這又何嘗不是歲月時光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特約撰稿人:Pluto,武漢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