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是一種傳統服飾,一般是由柔軟親膚的布料制成,覆蓋腹部并系在背部或兩側。既有保暖或遮蓋身體的功能,也有美觀和情趣的作用!
主要流行在中國。
最晚到漢代,“肚兜“已經出現,不過叫法不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式,穿法和系法也有差別!
漢代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無鉤肩,叫”抱腹“;一種是有鉤肩掩心的,叫”心衣“,樣式和穿法如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三種。一種是"裲襠",也寫成“兩當”,《釋名·釋衣服》:“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笔潜狈接文撩褡辶鱾鬟^來的。前胸后背各有一片布帛,中間用衣帶相連接,男女都有穿的。穿法和樣式在下面這幅畫中,可以看到:
后來這款式也被外穿,并經過改良后,甚至一段時間被當作正裝和朝服。和后世背心、坎肩很類似。
另外一種是女性穿的,叫做“纏弦”,以布帛為材料,在四角綴上帶子,穿的時候兩帶系于頸部,兩帶纏在腰部,和今天肚兜的做法和穿法已經幾乎一樣!無畫有詩,虞信《夢入堂內詩》中有“小衫裁里臂,纏弦搯抱腰”。
上面詩里提到的“抱腰”就是第三種,上下有帶子,包裹住肚子,纏在腰腹之間!
唐朝時叫“袔子”
畫里的這樣,胸下用根寬帶束住。外罩透明紗裙!復原后大概是這樣:
宋代和肚兜最類似的叫“抹胸”,已經基本和今天的樣子差不多了。
宋朝畫家蘇舜臣的畫《秋庭嬰戲圖》戲耍的兒童就有穿著紅肚兜的
元朝叫做“合歡襟”,是這樣的:
明代的肚兜,叫“主腰”,外形與背心相似。顏色鮮艷,花紋靚麗,盤扣、系帶等形制多樣,并且裸肩露胸收腰、突顯女性身材。有的露出肚臍,后備用絹帶系緊,甚至出現了前面帶扣的抹胸,其實已經可以說是胸罩了。
《金瓶梅》中多處提到“抹胸”和“肚兜”,譬如第二回潘金蓮和西門慶初次見面就寫潘金蓮“香袋兒身邊低掛。抹胸兒重重紐扣香喉下。往下看尖翹翹金蓮小腳,云頭巧緝山鴉?!?/p>
提到肚兜則有西門慶上壽的禮物中有排草玫瑰花兜肚,親友送給官哥兒的附有長命錢的錦緞兜肚??梢姸嵌凳悄信伎纱?,兒童更常見!
畫里是這樣的:
清朝的樣式就是我們熟悉的肚兜了。有方形也有菱形,穿時套在脖子上,腰部另有兩根系子綁在背部,下面呈倒三角形態,以蓋過肚臍遮住小腹為標準!
流傳到越南,肚兜叫做叫áo Y?m(掩襖),是一塊方形或者菱形的絲巾,系在頸部和后背遮羞用,是這個樣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