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完美的日子》,4月跟隨公司同事來到了韓國TB,感受首爾。是的,兩者沒有什么關系。韓國雖然屬于近鄰,簽證比申根、美國容易辦理。但是這卻是我第一次來到韓國的陸地,排除之前的濟州島之行。在此之前,韓國太多的刻板印象了:財團、免稅店、體育、文娛、美國與東亞三國。近年來,韓劇韓影的發展,與早期流入中國的韓劇截然不同,不說是另一個方向,至少是百花齊放。不說《請回答1988》、《寄生蟲》這種,《茲山魚譜》、《殺人者的難堪》、《出租車司機》等等,像是展現了韓國人思維的不同維度。如果影視作品給了我韓國的大致輪廓,踏入那片土地,就是接觸它的皮膚。留學定居移民,就是了解它的喜怒哀樂脾性。
因為是和同事團建活動,時而脫團,時而集體行動。有些感受記憶較深。
第一, 團體的節奏
團體出游,尤其當沒有可以一錘定音拍板的人時,最累的就是規劃行程之人。幸好這個人本次不是我。當選擇去機場的交通方式坐地鐵or出租車就要糾結到最后一刻時,就可以想到之后的行程節奏,將是多么顛沛。有人經常出國、有人鮮有活動、有人第一次出國。同一個團隊容納不同的節奏,太難。
第二, 目標價值
因為節奏不同,目標價值也不同。有人想去景福宮、南山塔、廣藏市場,有人想去街邊小店、時尚街區,有人想在免稅店血拼一整天。雖然互不理解,卻要表面友善。雖然滿口隨便,卻是既要又要。雖然不疾不徐,實則內心焦躁。于是選擇沉默,于是跟在最后。于是故意避開,于是主動脫團。
第三, 內與外的氛圍感
在大環境陌生的情況下,團內的沖突情感更為敏感。而脫團后,全身心的接納感受首爾的環境,換回了熟悉的真聽真看真感受模式。首先,除了游客,周五晚上確實真的有不少韓國當地人在漢江邊,鋪開野餐墊,席地而坐,談笑風生。經常聽網上說韓國年輕人壓力大,所以只能選擇躺平。如果在鋼鐵森林中,可以有這么一處、這么一時間點可以放空、抽離,也未嘗不可。可是,北京何處?
其次,常有人說,北京人不去故宮長城、上海人不去東方明珠。那么首爾人應該也很少去景福宮吧。所以,我也沒有選擇景福宮。走入偏僻的街巷,找尋街景,也算是對韓國生活的管中窺豹吧。所謂citywalk,也是貼近生活的一種吧。
這篇不能算是游記,也就算是感受記吧。玩的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這趟首爾之行,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寫下來的地方,比如韓國人的狀態、待人接物、公共設施……但是我在想,其實看到的這些,是真實的嗎?還是只是我個人印象在客觀事物上的投射。最終我所看的,只是我想的,是我預設印象的具象化,或者反向具象化。而無論如何,在真聽真看真感受后,都會形成自己的回憶與評判。
這,可能勉強算是有限的意義吧。
PEACE
心平能愈三千疾。
(開頭和結構,有仿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