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讀書日,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正在讀的《為布萊希特辯護》,另一本則是昌耀的詩集《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
前一本《為布萊希特辯護》幾乎是一本準哲學著作。因為布萊希特本人就是戲劇史上的一具備哲學氣質的詩人導演,他的許多戲劇思想究其本源乃是緣自哲學之根脈的。我注意到這本關布氏的書只能在淘寶網上淘到,價格低得驚人,且全新,此一現象說明了什么?說明一經推出后它幾乎無人關注和理睬,就這樣,一本如此深刻、極富見積、且不乏人生追問好書被"寂寞"了。
雖然進入本世紀后,貌似布氏的戲劇理念在走向式微,而斯坦尼斯拉夫之體系依然堅挺,但我以為,作為一種思想與表演體系的希氏戲劇觀恰恰是斯坦尼戲劇體系的校正與補充,走到最后,此兩者其實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他們本應在戲劇舞臺上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后一本乃屬昌耀的詩集。我認為,昌耀是一位嚴重被文壇低估的具有世界級水準的偉大詩人。這位一生幾近與苦難和死亡為伴的詩人,身體力行地以其不朽之詩篇踐行了以生命為筆的莊嚴書寫。
在中囯,很難見有詩人抵達如此之深之廣的人生境界,以蒼涼的浩瀚與悲情,書寫下生命的尊嚴與高貴。
今年是偉大的哲學家康德誕辰300年,國內哲學界似也要搞什么十分可疑的記念活動,奇怪的是,國內研究康德最具權威者之二人:鄧曉芒與黃裕生居然未在與會者之名單上,這等咄咄怪事又說明什么?
說遠了,回到康德,回到這個在哲學史上頗具"哥白尼式革命"的大人物。我們甚至可以說,哲學史可以稱之為康德前與康德后。康德后的許多思想家其思想的思考與探索其實是繞不過康德的,比如叔本華,比弗洛伊德,若非康德先驗理性的發現叔本華會想到他具有絕對決定性意義的"生命意志"嗎?弗氏會從精病學中因此感悟出人之"無意識"嗎?
是的,一切皆是未知的。
康德乃是古希臘哲學以來的集大成者。這一正統的哲學血脈直到20世紀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的出現才出現了新的歧路,更別說法國的那一撥離經叛道的哲人了,他們更是在另一道上進行游戲式的哲學嬉戲,典型者如德里達。
但康德依然偉大,依然是哲學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我始終認為,即便一人無時間閱讀康德哲學中最正宗的三大批判,那么,其無論如何也得讀讀他那兩部小薄本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與《作為一種道德的形而上學》。相信我,先不論康德的哲學思想,單說其敘述邏輯就相當的迷人。
2024年4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