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19軍57師整建制轉隸為“中國石油師”始末
01 中國石油師的前身
中國石油師的前身曾是一支特殊的部隊,是我軍歷史上的第19軍57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一部的前身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縣柏村成立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第24旅。
另一部分為抗戰勝利前夕于河南省洛寧縣故縣鎮起義后開進豫西解放區的國民黨軍第38軍第17師和1946年5月在河南省鞏縣起義的國民黨第38軍55師。這兩支部隊在1946年9月被晉冀魯豫軍區編為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
1947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第8縱隊第24旅在山西省聞喜縣姚村調歸第4縱隊,改稱第12旅。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開始挺進中原,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第4縱隊第12旅與第17師奉命于8月下旬隨陳賡、謝富治兵團渡過黃河,執行開辟豫西、陜南根據地的任務。
1948年4月,第38軍第55師與豫陜鄂軍區第3軍分區合并。5月,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軍區命令,第4縱隊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組成陜南軍區,屬中原軍區建制。
1949年5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陜南軍區所屬第12旅、第17師于湖北省鄖陽縣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直接指揮。劉金軒任軍長,張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員,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軍長,李耀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薛克忠任參謀長。原轄第12旅第34團、第35團和第17師51團合編組成第55師,符先輝任師長,張明任師政治委員;第12旅第36團和第17師第50團、獨立團合編組成第57師,張復振任師長,張文彬任師政治委員。
在解放戰爭期間,第19軍先后參加較大的戰役戰斗二百余次,涌現了全國戰斗英雄馬金中、宋志福、李二曉等六千二百余名功臣模范。
1952年7月1日,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陜西軍區,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第57師則遵照1952年2月毛主席發布的命令,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第19軍及其所屬師、團番號同時撤銷。
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在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率領下,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從此以后,中國石油師便開始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艱苦創業。
02 康世恩打報告要軍隊,周恩來立即批示
1949年建國時,全國石油職工僅有1.1萬人,其中,技術干部約700人,管理人員六百多人。在技術干部中,石油地質工作者僅二十多人,鉆井工程師十余人,地球物理、采油的技術人員也只有幾個人,石油專業技術力量十分缺乏。
解放兩年多來,共和國的締造者們深知石油短缺的嚴重性,并為此焦慮。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設置了燃料工業部,任命時年48歲的陳郁為部長,新中國石油工業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1950年4月13~24日,召開全國第一次石油會議,確定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基本方針。朱德總司令親自到會講話。他說:“石油是中國很缺乏、然而很需要的,每年進口數字很大,如不很快地發展,我們不可能成為強盛的國家。”全國石油工作會議提議并報政務院批準,在燃料工業部設石油管理總局,由徐今強任代局長;會議還決定在石油管理總局之下設置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
30年代,康世恩就讀于清華大學地質系,參加過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和抗日救亡活動,隨后在晉綏地區從事抗日武裝斗爭和邊區建設。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參加了保衛和解放大西北的戰斗。1949年9月,按照中央以最快速度解放玉門,保護油礦的指示,彭德懷司令員命令,“一野”第三軍在軍長黃新廷的率領下,以裝甲團為先導,日夜兼程疾進玉門油礦,粉碎了國民黨西北當局在退卻前毀滅油礦的企圖。
隨之,時任該軍9師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帶領一個步兵團,立即接管了玉門油礦,并奉命出任油礦軍事總代表。玉門油礦解放兩年多來,康世恩堅決執行彭德懷司令員關于把玉門油礦建成我國石油工業基地的命令和指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迅速安定礦區秩序,保護工人群眾利益,團結原有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與油礦廣大職工一起恢復和發展了生產,使衰敗的舊油礦迅速獲得了勃勃生機。
1958年10月,石油工業部召開克拉瑪依現場會,張云清鉆井隊和王進喜鉆井隊同臺比武打擂。
熱火朝天的經濟建設高潮就要到來,但國家最急需的石油還沒有根本的起色。1951年全年原油總產量雖比1949年增加了不少,但天然油加上人造油也不過31萬噸,和國家工業化建設宏偉藍圖對比,好比搬來幾塊磚就要蓋高樓大廈。這么少的石油產量,都不值得列入每年制定并公布的國家計劃。為貫徹黨中央提出的“大力開發西北石油,自東而西,東西并舉”的方針,必須大干快上,但光玉門油礦不行,要在西北大范圍鋪開勘探戰場,這就需要干部,需要隊伍。雖然燃料部石油總局成立一年多來培養了幾批訓練班學員,可仍是小水救不了大火。
“要軍隊”,這不是康世恩第一次想到。1950年6月底,因留用的玉門油礦原偽礦警大隊與工人嚴重對立,已不是油礦警備的可靠力量,駐油礦軍事總代表康世恩與著名愛國將領楊虎城的長子、玉門礦務局局長楊拯民一起找彭德懷司令員,從“一野”第三軍抽調一個建制營,接管了玉門油礦礦警大隊。人民軍隊保衛了新中國最重要的天然石油基地,人民軍隊同樣可以去開發更多更大的石油基地。康世恩的思緒一下子固定在這里。
康世恩擦了擦眼鏡,把公文箋鋪在案前,神情莊重地拿起筆來,他要給燃料工業部的陳部長和朱總司令打報告,申請部隊支援:
關于調撥一個建制師擔任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發展石油工業基本建設任務的報告
為了完成年產350萬噸天然石油的偉大計劃,在五年內需要增加老的黨員干部(自區委級至部委級)三百余人作為領導骨干,其次需要技術干部2250人,管理干部640人,技術工8500人,普通工四千余人,共需增加職工約15690人。這樣大批的干部和工人的來源,在西北是有很大困難的。我們除了積極招收青年知識分子,開辦各種短期訓練班,速成培養中、下級技術干部和管理干部外,另建議中央在天津大學內設一石油學院,清華大學內設一石油系,培養較高級的技術干部。這樣下來,仍僅能解決一部分干部問題。至于技術工人的培養和老的黨員干部的來源,我們擬請軍委在整編部隊時,一次撥給一個建制師,加以訓練,改編為工業建設大軍,戰士可大部培養為技術工人,部隊干部可作為領導骨干。這樣可基本上解決問題,使石油工業能較迅速順利地發展起來。
一個師的力量,可分配下列任務:(略)
總之,一個師的力量可以充分地發揮。因此,我們要求調撥一個完整的建制師,使之有組織、有領導地改變為工業建設大軍。以解放軍的政治思想基礎、組織力量和特有的創造精神及克服困難的優良傳統,加上工人階級的領導,和原有技術人員團結起來,對發展石油工業的五年計劃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是否有當,請批示。
謹呈
燃料工業部陳部長并轉呈朱總司令
西北石油管理局康世恩上
三月二十五日
1952年,是我國歷史上兵員最多的一年。隨著國內國際大氣候的變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也經歷了削減——擴充的過程。1952年1月4日,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向中共中央呈報了由他主持擬定的中央軍委《軍事整編計劃》,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抽調正規部隊,成建制轉業,從事工業工程和農墾生產建設。聶榮臻的整編計劃呈報以后。第二天就得到了批復。毛澤東主席對聶榮臻在《計劃》中提出這項工作對發展國防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的認識非常贊成,并批示道:“這個計劃很好……在經濟上是很合算而有大利的,國家又立即增加幾十萬工業工人和使用機器的農業工人。”毛主席還要求聶榮臻會同有關部門抓緊將《計劃》付諸實施。根據中央整編部隊參加國家生產建設的精神,為盡快解決石油工業的急需,聶榮臻代總長提筆向周恩來同志請示,內容如下:
周副主席:
關于石油工業建設問題,是否已決定撥一個師,以前未見指示,我尚不知,如已決定,則應列入撥財委系統各工程師統一辦理。
聶榮臻
四月七日
請示報告呈送到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當天周總理就在這份請示報告上明確批示:
即將西北建筑工程師撥作此用。
周恩來
四·七
從康世恩在西安起草報告到周總理親筆批示,整個過程僅用了12天。
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北軍區將把部分戰斗部隊轉為鐵道、水電、石油、建筑等工程部隊。從軍委到軍區,上上下下都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要選派一支作風頑強、紀律嚴明、吃苦耐勞的善戰之師。
在蘭州市一所普通的平房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作出了一個在中國石油工業創業史上劃時代的選擇。
“我早就想好了,57師干石油最合適。”
聽到57師選擇了“石油”,西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張宗遜掩飾不住內心的滿意之情。57師這次整編工作是在張宗遜直接主持下進行的。在部隊正式接受中央軍委整編命令的兩個月后,1952年10月,張宗遜奉調進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和軍訓部長,后又曾任總后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我軍為數不多的上將之一。
在中國石油工業最困難而國家又最亟須石油的時刻,誰來挺起中國石油的脊梁?是張宗遜選中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這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部隊,不能不說老將軍張宗遜獨具慧眼。是他選擇了57師去干石油,所以才有了中國石油師,才有了中國石油師的創業故事……
03 石油工程第一師組建
1952年8月1日,在首都北京,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并肩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同一時刻,在陜西漢中,第19軍第57師正在接受著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改編的命令。
仲夏的陜南,雨后放晴,天幕湛藍,太陽從朵朵白云中間露出笑臉。秦嶺起舞,漢水歡歌。喜慶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石油工程部隊的誕生。廣場四周,彩旗招展,人聲鼎沸,漢中百姓聞知57師舉行“八一”閱兵和石油工程第一師命名儀式,都奔走相告,一時萬頭攢動。花花綠綠的標語,張貼在墻上、樹上、電線桿子上。雄壯的軍歌從檢閱臺前的大喇叭中,不斷傳出,鏗鏘有力的旋律在天地之間激蕩……石油工程第一師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副師長張濤、副師長張忠良、政治部副主任秦峰及陳壽華同志陪同西北石油管理局代表、副局長張俊、西北軍區代表、陜西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牛書申一起登上檢閱臺。
上午9時整,張復振師長宣布儀式開始。萬眾注目,鼓樂齊鳴。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震撼在北校場上空,回響在每個人心里。隨著國歌的奏響,鮮紅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威武雄壯的閱兵式開始了。“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受閱官兵們軍容威武,神情剛毅,緊握槍桿,昂首挺胸,來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牛書申同志身著深黃色毛呢軍服,向石油工程第一師致以莊嚴的軍禮。檢閱完畢,諸位首長回到檢閱臺上。牛書申大步走到麥克風前,宣讀由毛主席親自簽署的中央軍委命令。《命令》通過擴音喇叭,響徹北校場的每個角落,蕩漾在秦嶺漢水上空。山山水水在聆聽,八一軍旗在聆聽,57師指戰員在聆聽,“此令—主席—毛澤東”話音剛落,北校場上的口號聲即驚天動地,震撼人心。“堅決擁護毛主席的命令!”“堅決奮斗在經濟建設最前線!”
張文彬政委縱覽了烈日下全場堅定齊整的陣容,暗暗清了清嗓音,以極大的喜悅和信心向祖國人民發出誓言:
“在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時,我師奉命改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
“今天慶祝“八一”建軍節,我們應該發揚我們固有的光榮傳統,忠實于人民的事業,堅決執行毛主席的命令,繼續以最大的勇敢和信心站到中國最需要的戰線上去,使我們鍛煉成一支熟練的工程部隊,貢獻出我們最大的力量,完成祖國人民所分配的偉大而艱巨的石油工程任務,來爭取更大的勝利,更大的光榮。同時,一旦國家有事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將重新拿起武器,走上保衛祖國的最前線。
04 “一團鉆,二團建,三團開著汽車轉”
西北石油管理局和西北軍區從石油工業當時情況出發,認真研究部署了石油工程第一師的具體工作分工問題。1952年8月12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向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暨西北軍區呈交了由康世恩局長簽發的《關于接收石油工程第一師的報告》。
西北石油管理局在報告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的訓練及分工,初步勾畫出了重要的草圖。之后,石油師在西北石油管理局的指導下,結合石油工業建設和部隊的實際,經上上下下、反反復復的研究、調配、平衡,終于確定了分工方案。石油師決定以1團為主和2團第2營及師直部分連隊組成第一期鉆井訓練團;以師直機關與1團1部組建鉆探工程處;以2團為主,組建油建、煉建、安裝訓練團;3團全部編為汽車運輸團。在各團分工的同時,為了迎接建設任務,學習工業企業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同時還決定從各部抽調人員組織學習參觀團,由張文彬政委帶領,赴玉門、東北等老工礦基地參觀學習,開闊眼界。
定軍、天蕩之間,既是山環水抱的沔縣縣城,也是石油師一團的駐防地。“你帶一個鉆井教導團先走,到延安去。西北石油局康局長說動身越快越好,明年鉆井隊伍太缺了!”張復振師長與1團政委許士杰談話時一臉嚴肅,不像安排鉆井訓練,倒像下達戰斗任務。
張文彬政委卻面帶微笑,扳著指頭講話,像在給學生上課。“你團的任務就是組織訓練鉆井技術骨干,搞清楚用什么辦法才能把石油從地下拿上來。”他瞟了一眼墻上的地圖,接著說:“開始計劃了幾個地方,比較了半天還是延安好。一是那里有油苗,離延長老油礦很近,鉆井訓練有可靠的基地支援;二是不用蓋房子,中央機關和部隊遷走后,留下大量現成的窯洞可住,能節省大量資金;三是到延安這個革命圣地訓練,一定會極大地鼓舞學員們的工作、學習熱情。”
1團政委許士杰聽著、記著、不停地點著頭。張復振師長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到許士杰跟前,神情莊重地說:“士杰同志,我們相信你和鉆井教導團的同志們一定會完成任務。要記住這是毛主席、中央軍委命令的任務,所以只許勝利,不許失敗!”
許士杰接受了師長和政委交給一團的任務,并率隊于1952年9月到達延安,開始了在延安油礦的鉆井學習與實踐。
石油師2團的任務是基建工程,正式分工后組建了煉油基建工程處,2營劃歸鉆井教導團后,全團還有兵員1567名。該團主要領導有團長賈振禮、政委陳賓、政治處主任王瑞龍、副參謀長侯興民。按當時需要,最初曾下設了四個工程隊,即玉門煉廠安裝工程隊、儲運安裝工程隊、錦西煉廠安裝工程隊和上海煉廠安裝工程隊,分別由陳占元、尚眉眼、石萬福、牛留成負責。
為了扭轉石油工業的落后局面,國家把發展石油列為重點建設內容,基本建設任務艱巨而光榮。對于這一點,2團團長賈振禮看得清清楚楚。2團各機構分工不久,情況有了些變化,為了加快把玉門油礦建成我國最大的天然石油基地,西管局和師黨委決定除抽調一個排到上海煉油廠外,其余全部開赴玉門油礦,投入基地建設。
當年12月份,2團指戰員打起背包,向漢中人民行了告別的軍禮,然后登上了軍用卡車。翻秦嶺,渡黃河,上高原,進戈壁日夜兼程,朝玉門挺進。越往西越荒涼貧瘠,戈壁灘下的公路仿佛沒有止境地向前延伸。一天下午,人們終于看見了巍然屹立的嘉峪關。戰士們不顧車的顛簸,都跳著歡呼起來。誰知,長長的車隊卻在嘉峪關停了下來。
原來,當時油礦沒有那么多的房子,部隊要暫時住在嘉峪關的煉油廠廠房和酒泉新建的石油工人新村,邊學習邊準備進行具體任務分工。石油師部隊的到來,給玉門油礦帶來了新的活力。玉門礦務局楊拯民局長率機關處室干部,冒著風雪嚴寒,從數十公里開外的油礦來部隊慰問和迎接。在團的大會上,楊拯民介紹了油礦概況,闡明了“基本建設第一”的油礦建設方針,全團指戰員受到很大鼓舞。
根據油礦建設需要,玉門礦務局與二團領導一起研究了分配方案,確定以二團大部為主,同油礦原有的煉建工程隊、建筑隊組成基本建設工程處,從事油礦基本建設工作;任命陳賓同志為處長兼黨委書記,賈振禮和油礦的劉啟云為副處長。該處下設12個處室、四個工程隊、三個制磚廠。這些下屬機構的領導,八成都由石油師干部擔任。
成建制和稍后陸續抵達玉門油礦的石油師指戰員,為了完成由戰斗隊向工業建設突擊隊的轉變,以解放軍的傳統、精神和作風,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勇敢頑強地向新的“高地”沖鋒。在石油師二團來玉門油礦后的分工中,許多連、排級干部也和戰士一樣被分配干鉗工、管工,大家都愉快地走上了普通的工作崗位。中國石油師二團指戰員,在石油煉廠的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為了3團的汽車駕駛培訓,西北石油管理局從蘭州調集四十多臺大卡車,并派來李譽桂、鄭浩等數十名教練員。望不到頭的車隊發著震耳的吼聲,鋼鐵長龍一路風塵進入3團駐地南鄭。1952年10月28日上午,天高云淡,金風送爽,學習汽車駕駛的開學典禮在3團隆重舉行。在團長王有常、代政委宋振明的陪同下,張復振師長登上檢閱臺,宣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命令。
3團在接受師命令后,又進一步做了分工。宋振明負責駕駛培訓,王有常負責西北運輸線上的設施基建工作。任務確定之后,大家就分頭行動了。當時汽車還很稀罕,是被人們仰視的神奇的龐然大物。土生士長的戰士要駕駛它,是多么困難而又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特別是團里很多戰士,在此之前連汽車還沒坐過,現在立刻要學駕駛,別提那個興奮勁了。不但戰士興奮,干部們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宋振明和幾位干部很快就學會了駕駛。
那時學駕駛,教練車太少,平均每臺車竟配上三十多名學員。僧多粥少,學員們特別珍惜這點有限的時間,不能上車就模擬練習,簡直都著了迷,睡夢中還在練加減擋,抓住戰友的胳膊用力扳。在這樣的勤學苦練下,全團參加培訓的1285名同志,有1226名一次考取了駕駛執照。令人吃驚的是這一優異成績,是學員們在只有26個小時情況下取得的。“這些扛槍的人幾乎在一晝夜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方向盤,到底是石油師,真了不起!”很多人從內心里發出感嘆,不約而同地為石油師豎起了大拇指。
在建設運輸線的過程中,王有常團長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處處表現出革命軍人的思想和作風。一切為了早日完成基建任務,早日開始原油東運。原油東運計劃,是指要把玉門油礦生產的原油,經酒泉、張掖、武威,全程622公里,用汽車運至蘭州打柴溝火車站,然后裝上火車運往煉油廠。為解燃眉之急,國家決定采取長途運輸的方法,充分發揮沿海地區老煉廠的作用,生產國防、經濟建設和民用油品,以節省國家為進口油品而花費的巨額外匯。
千里運輸線,要途經茫茫戈壁、沙漠、河西走廊,還要翻越氧氣稀薄的烏鞘嶺。這一帶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每逢冬季,寒風刺骨,滴水成冰,老天爺恨不得一下把人凍死。春季來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常常是狂風怒吼,挾沙裹石。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王有常和石油師的指戰員們不畏艱險,吃苦耐勞,把戰爭年代的那股不怕苦的精神,發揚光大。他認真踏勘路況,努力熟悉建筑業務知識,踏遍了沿途每一個路段,很快就掌握了具體情況。
1953年11月1日,原油東運試運典禮在玉門油礦勝利舉行。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興高采烈地為典禮剪彩。石油師師長、玉門礦務局第一副局長張復振、蘇聯專家莫謝耶夫先后講了話。王有常、宋振明昂首挺胸,肅立在隊伍前面。隨著一聲令下,似山洪,似風暴,滿載著原油、成品油的790臺油罐卡車,一齊狂吼,地動山搖。頃刻之間,大戈壁上,鐵流滾滾,不見盡頭。
這次中國石油工業史上著名的“原油東運”,開創了新中國石油汽車運輸事業的新局面。在這個戰役中,石油運輸戰士們爬冰臥雪,忍饑受寒,克服了高原缺氧、山高路險等重重險阻,以解放軍的覺悟,毅力和犧牲精神為動力,用毛主席的命令來鞭策自己,從1953年11月到1955年底,共東運原油16.6萬噸,西運大量物資器材,終于打勝了走上石油工業戰線的第一仗。這支曾被余秋里同志贊為“拖不垮、打不爛的石油運輸野戰軍”,幾十年來車輪滾滾、一路征塵,為石油工業的崛起立下了不朽功勛。
一團鉆,二團煉,三團開著汽車轉。中國石油師的歷史性分工,為祖國的石油工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的石油工人。這些優秀的鉆井工、優秀的煉油工、優秀的汽車駕駛員,在祖國石油會戰的戰場上屢次轉戰,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中國石油的開路先鋒,成為祖國石油工業的奠基者,成為共和國的脊梁。幾十年后,在他們中間不僅產生了許多的技術工人、革新能手、勞動模范,還產生了許多的正副部長、局長、總經理、董事長、學院院長、處長、教授、專家……
【選 自:長江大學油氣田開發工程黨員之家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