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他們封了我許多頭銜,這個‘家’那個‘家’的,我只承認兩個。一個是‘導師’,因為我年輕時是個教書的,再一個是‘書生’,我是‘孔夫子搬家——全是書’。”
毛主席愛讀書,會讀書,且能將讀書與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盛行“讀書無用論”的今天,毛主席的讀書態度與方法,能給我們的讀書與生活予啟示,指引我們找到正確的讀書方法。
一、“對照讀”與“反復讀”
怎樣才能把書讀透,毛主席的方法是“對照讀”和“反復讀”。
對照讀,就是當我們讀一本經典時,最好是將各種版本、各家注解批評集合在一起,對照著讀。面對同一主題,可以找不同作者、不同觀點的書來對照著讀。
1957年12月,毛主席想讀《楚辭》,他請求工作人員把收集各種版本的《楚辭》和與《楚辭》相關的著作,工作人員收集了兩個月,共找到了50多本相關書籍給毛主席讀。
毛主席在研究拿破侖時,又找來了蘇聯、法國、英國學者寫的《拿破侖傳》以及相關的著述,對照著讀。
對于經典書籍,核心書籍,要反復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對于好書,毛主席總是反復閱讀,《紅樓夢》讀了不下五遍,《資治通鑒》讀了十七遍,《共產黨宣言》更是讀了一百多遍。
二、不動筆墨不讀書
讀書不能讀死書,要思考,讀書思考的最佳方式就是劃重點,作批注。
毛主席的讀書原則就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毛主席每讀一本書,書上總會留下了不少他的圈畫和批注。
毛主席讀書時的批注
1938年,毛主席讀李達的《社會學大綱》,在書上圈畫無數,留下批注3400多字。早年讀德國泡爾林的《倫理學原理》,這本書才10萬字,而毛主席的批注竟多達12000字。
現在,毛主席的讀書批注,很多都整理成書出版,如《毛澤東哲學批注集》,《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等,從中可看出毛主席的治學態度。
很多人讀書時會走神,圈畫批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人集中注意力,收獲更好的讀書效果。
三、討論式讀書
毛主席讀書喜歡跟別人討論,早年,在創辦“湖南自修大學”時,他就在“組織大綱”中寫明:學習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討論為主。
毛主席在書房的照片
在延安時,毛主席組織了一個讀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讀書組,每天晚上讀10頁,然后大家討論,談談各自的看法。
1959年底,毛主席又在杭州組織讀書小組,專門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讀了兩個月,大家討論出了好多想法。
毛主席還討論式讀書的方法向大家推廣。1958年11月9日,毛主席寫了一封《致中央、省市自治區、地、縣四級黨委委員》的信,信中推薦大家讀兩本馬列主義的書,還建議“讀時,三五個人為一組,逐章逐節加以討論,有兩至三個月,也就可能讀通了。”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討論式讀書,能交流思想,加深理解。世間樂事,無過于跟朋友一起讀書討論。
四、“補課式讀書”
人非生而知之者,再加上人的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讀遍世上的書,這時,當我們對某一問題產生困惑,或感到自己缺乏某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就可以進行“補課式讀書”。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之后,局勢較為穩定,但黨內一些同志長期奉行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主觀主義的思想,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
這時,黨內急需正確的思想引導,但思想不可能憑空產生,于是,毛主席進行了瘋狂的“補課式讀書”。
那時,凡是延安能找到的馬列主義的相關著作,毛主席都找來讀,延安找不到的,毛主席就寫信讓從事統戰的同志幫忙找。他讀盡了能找到的馬列哲學原著、外國哲學教科書、中外哲學史著作,終于寫出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廓清了黨內思想,這兩論也成了毛澤東思想的基礎。
五、讀書要廣博
前面的方法,都是在精讀,除了精讀,還要廣讀。
我們常有這樣一種偏見,讀一百本書,不如將一本書讀一百遍。事實上,這世上大多數的書都不值得精讀的。而且,書讀得廣,其義互參,往往能讓我們能快速地去理解一本書。
毛主席一生,讀了多少書,難以統計,單以藏書論,毛主席藏書總數為96473冊,毛主席的閱讀范圍,囊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志、叢書工具書11大類。
1957年初春,毛澤東在杭州劉莊與秘書林克正在學習英語。
六、讀書要用書
誠然,讀書可怡情逸志,我們可以把讀書當成一種消遣,但千萬不可忘了,讀書最根本目的,是實踐。
很多人以讀名著為榮,以讀工具書為恥,這恰是忘了讀書最根本的目的,舍本逐末。
毛主席會讀書,更會用書,他常說,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應用。
《毛澤東選集》中的毛澤東思想,就是毛主席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于中國實踐的理論結晶。
七、要讀無字書
1938年3月,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學員畢業典禮上說:“學習的書也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無字天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讀無字的書,即向社會、實踐、群眾學習,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力行調查研究,關于從中獲得真知。”
毛主席走到哪里,就會深入群眾中,向群眾請教,在社會實踐中學習。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實踐,讀到的知識,要在社會中驗證,那么,觀察社會,研究社會,改造社會,也是讀書。
八、終生讀書
毛主席在長沙讀書時,曾寫下一副對聯自勉:“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主席幼時,即從《三字經》、四書開始讀,少時讀各種小說,及長涉文史哲學,及到各類書。毛主席的一生,不可謂不繁忙,解放前,在領導中國革命,解放后,要處理政務。但毛主席問題擠出時間來讀書,讀了數量驚人的書。
毛主席的書房
《二十四史》,有850冊,2249卷,煌煌4000萬字,毛主席從1952年到1976年,用了24年時間,通讀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史學典籍。這樣的恒心令人敬佩。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還在讀書。1976年9月8日,在臨終前,毛主席還讀了7分鐘《容齋隨筆》。
讀書并不難,難的是終生讀書,將讀書作為人生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態度,是我們永遠保持著提升自我的恒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