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佛前”是南京博物院的常駐展覽,展現了清代帝王與皇室對藏傳佛教的深厚信仰。在那金碧輝煌的皇宮中,佛堂如同心靈的港灣,供奉著各式各樣的佛龕、佛塔、佛閣,佛像眾多,形態各異,猶如眾生百態的寫照。更有七珍八寶等佛教供器,璀璨奪目,令人肅然起敬。
清宮舊藏金銅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地進貢外,大多是宮廷造辦處應敕令而制。
這些清宮舊藏的金銅佛造像,無論是元、明皇室的傳承,還是西藏、蒙古等地的貢品,還是宮廷造辦處按照皇家的旨意精心制作的,都代表了皇家的審美和工藝水平。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對佛教文化的詮釋和推崇。在它們身上,我們既能看到皇家的尊貴與權威,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邃與博大。
這個展廳不大,用很短的時間快速參觀完畢。
“鎮護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獸特展”
這個展廳不大含金量卻很高。
盱眙,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因小龍蝦而廣為人知,然而盱眙不止有小龍蝦,她是一本塵封的歷史書。
早在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壽春,盱眙便成為了楚國的重要據點,見證了楚國的興衰歷程。公元前208年,項梁、項羽、范增等楚國貴族在此地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建都盱眙,使得盱眙一帶成為了秦、楚、漢三國紛爭的焦點。
走進盱眙的歷史長河,你會被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所震撼。20世紀80年代,在江蘇省盱眙地區的一處窖藏中,發現了一批珍貴的文物。其中,一件金獸蓋在銅壺上金光閃閃,璀璨奪目。
這件金獸屈腰團身,神態警覺,整體造型獨特生動,仿佛隨時準備躍然而出。金獸空腹厚壁,澆鑄成形,通體錘飾圓形斑紋,展現出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無盡的創意。
更令人驚奇的是,金獸腹內壁刻有“黃六”二字,含金量高達99%,重達9100克,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黃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稱為“鎮護之寶”,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此外,盱眙還出土了西漢馬蹄金、金餅等珍貴文物。馬蹄金中心空洞、底部凹進,狀如馬蹄,宛如歷史的馬蹄聲在耳邊回響,是帝王用來賞賜有軍功的大臣的寶物。
而金餅則是早期中國黃金貨幣的代表,仿佛古代的黃金貨幣在訴說著一段段輝煌的歷史。
同時,盱眙出土的戰國時期郢爯,更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稱量黃金貨幣,它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古代貨幣制度的大門,為研究古代貨幣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