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行情走到現在,核心有兩條主線,一條是通脹,一條是以舊換新。
通脹是由海外輸入的,早期主要炒黃金、石油,后來向有色金屬銅、鎢、稀土,以及化工原料、塑料制品等蔓延。
這條線的走勢很難預測,一切看大宗商品價格波動。
“以舊換新”由高層政策驅動,范圍廣、補貼力度大、業績貢獻的可預期性強,值得更深入的重視。
范圍廣,從家電到工業設備,從汽車到住房,目前絕大部分制造業都已經出臺了相關的“以舊換新”政策。
君臨認為,這大概率是今年下半年我國最重要的經濟抓手了。
接下來,君臨打算寫一個“以舊換新”系列,將各個領域的受益板塊都覆蓋一遍。
今天先寫家電。
看政策——
4月12日,商務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
《方案》提到,推動家電換“智”,以便利城鄉居民換新為重點,健全廢舊家電回收體系,打通廢舊家電回收“靜脈循環”堵點,暢通家電更新消費循環。
具體措施包括:
1)發揮財稅政策引導作用;
2)鼓勵出臺惠民舉措;
3)完善廢舊家電回收網絡;
4)加大多元化主體培育力度;
5)強化家電標準引領與支撐;
6)全面提升售后服務水平;
7)發展二手商品流通。
多地政府紛紛響應以舊換新政策,其中上海市率先補貼資金總額1.5億元,浙江省則提出2027年全省家電年銷售量較2023年增長20%。
渠道方面,蘇寧易購開啟新一輪以舊換新活動,時間從3月29日持續至5月5日,推出“支付立減10%,至高補貼5000元”等購物優惠;
京東2024年將聯合品牌投入30億元,持續加碼家電家居以舊換新補貼及服務體驗升級。
總的來看,上至高層,下至地方、渠道終端,各方面都卯足了勁,要抓住這次機會,來一波大促銷。
過去幾年,內需市場動力不足,房地產銷售低迷,家電行業受到的拖累也是比較大的。
自上一輪地產牛市2017年到頂峰,2018年進入下行階段,至今已經過去6年了。
六年里,許多家庭都沒有更新過家電,這些家電已逐漸老化,該進入到更新換代周期了。
趁著這輪政策補貼的刺激,家電板塊進入一輪牛市是大概率的事情。
我們看看家電三巨頭在今年的業績和股價表現。
截至5月7日,好家伙——
美的集團,市值4962億元,今年漲幅30%;
海爾智家,市值2952億元,今年漲幅49%;
格力電器,市值2403億元,今年漲幅32%。
漲幅全都在30%以上!
漲勢如此喜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在地產銷售仍然低迷的一季度,家電三巨頭的業績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讓市場看到了“消費復蘇”的苗頭。
二是市場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基金集體加倉高股息分紅的白馬龍頭,家電三巨頭首當其沖。
三巨頭中,海爾智家是漲幅最大的,又是為什么呢?
很簡單,海爾是用實力說話,它是三巨頭中業績表現最出色的。
先看2024一季報。
海爾智家一季度利潤47.7億元,雖然只有美的集團的一半,跟格力電器差不多。
但它的增速是最快的,以20.2%的利潤增速超過了另外兩家的12%、13%。
其實不僅是今年一季度,放眼過去三年,海爾智家的增速都是最出色的。
從2022年一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海爾智家的利潤增速分別為15.44%、12.6%、20.2%。
以16.3%的復合利潤增速,超過了美的集團的11.8%、格力電器的8.07%。
憑什么呢?
憑它的戰略眼光,率先抓住了出海的風口。
這幾年,內需市場低迷,單吊在內需市場的企業都很難有作為。
要突圍而出,唯有靠出海。
而海爾智家又是三巨頭中最早布局出海的,從1990年代就開始積極探索自主品牌出海了。
早期經歷了很多困難,只能通過小冰柜等邊緣化產品,以低價方式切入發達國家市場。
后來,海爾摸索到了一條收購海外品牌+本土化產品技術結合的方式,才迎來了突破。
2011年,收購三洋洗衣機業務,獲得日本市場;
2012年,收購Fisher & Paykel,獲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市場;
2016年,收購GE家電業務,獲得美國市場;
2018年,收購意大利Candy,獲得歐洲市場。
正是靠著這四筆關鍵收購,海爾徹底打開了發達國家市場。
截至2023年,海爾智家的海外營收高達993億元,占比52%,是三大巨頭中最高的。
說到出海,排名第二的是美的集團。
美的在2023年,海外營收占比40%,雖然不如海爾,但海外營收高達1099億元,規模已經超越海爾了。
按營收增速來看,美的無論是過去三年,還是今年一季度,都是排名第一的。
但為什么這幾年,無論是利潤增速,還是股價表現,都被海爾甩開了呢?
這里面的奧秘,在于“多元化”。
跟海爾和格力都專注于家電市場不同,美的集團是家電存量時代積極轉型的“優等生”。
轉型的方向是從to C到to B。
轉型始自2015年,那一年白電低迷,美的集團、海爾智家和格力電器營收全線下滑。
也是在這一年,方洪波提出了“美的不只是家電”的戰略。
美的與日本安川電機合資成立了兩家機器人公司,同時兩度增資收購庫卡集團13.5%股權。
2017年,美的進一步拿下庫卡集團94.55%股權,并對外正式宣布要從中國家電企業向全球化科技集團轉變。
愿景很宏大,收購標的也很牛。
庫卡集團是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四大家族之一,不僅為奔馳、寶馬、大眾等德系車企打造整體產線,也為國內的蔚來汽車、特斯拉上海工廠提供整車自動化解決方案。
借助這層關系,美的在汽車行業不斷拓展業務。
2018年,子公司廣東威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
2019年5月,安徽威靈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
今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威靈汽車部件全面展示了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電驅動和底盤執行的三大系統業務線。
除了汽車零部件業務線,其它新興業務線也動作頻頻。
比如4月11日,美的集團舉辦美的醫療戰略升級發布會,主要載體是其收購的子公司萬東醫療(600055),核心產品是影像醫療器械CT、DR、MR等。
2023年,美的集團還收購了科陸電子(002121),該公司主要從事智能電網、儲能業務等。
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美的集團2023年報顯示——
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營收為279億元,同比+29%;
智能建筑科技營收259億元,同比+14%;
機器人與自動化營收為311億元,同比+12%。
To B業務營收已接近850億,占總營收比重22.7%,是拉動營收增長的重要動力。
到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營收首次突破千億,海爾智家營收近700億元,格力電器營收363.64億元,三者的營收規模比例約為2.9:1.9:1。
一個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
但問題在于,新興業務營收增速快,利潤質量表現差。
以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為例,該業務的毛利率只有23.59%,比消費電器的毛利率33%要低很多。
工業機器人業務,現在存在幾個問題:
一來,缺乏與美的集團的品牌和渠道協同效應,難以享受到溢價;
二來,作為B端產品,缺乏與美的集團消費家電業務的采購協同效應,成本降不下來;
三來,仍處于自由競爭階段,與競爭對手之間缺乏技術代差;
四來,我國制造業近年出現產能過剩,價格戰從下游向上游蔓延,工業機器人也不例外。
毛利率提不上去,成本端降不下來,同質化競爭+需求端低迷又加劇了價格戰。
可以說,問題一籮筐。
其實,不僅是工業機器人業務,其它新興業務的問題也是類似的。
美的集團作為一個C端消費企業,大力轉型向B端業務發展,汽車、醫療、新能源等等跟主業差異很大,完全沒有協同效應。
這種跨度極大的多元化,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更大可能成為拖累利潤的吞金獸。
跟激進的美的集團相比,格力電器則是保守的典型。
過去幾年,格力電器也搞過幾次高難度的多元化,包括進軍手機、新能源車、芯片等。
但最終都雷聲大、雨點小,以失敗告終。
到現在,董明珠已經心氣全無,在去年的某個頒獎盛典上,她公開表示——
“格力將繼續深化產品戰略,在品質控制上保持定力,深耕制造業產業鏈“微笑曲線”里最底部的環節。”
至今,格力電器仍然是靠空調一個產品打天下,出海也是最慢的,2023年的外銷比例只有12%。
不幸的地方是:過去三年營收增速最慢,利潤增速最慢,缺乏想象力,估值最低。
幸運的地方是:其經營效率是三巨頭中最高的。
2024Q1毛利率,格力29.45%,海爾28.95%,美的27.32%;
2024Q1凈利率,格力12.76%,海爾7.04%,美的8.52%.
這意味著,雖然在過去幾年,內需消費市場下行中表現不好,但在今年下半年的以舊換新政策開啟后,內需回暖向上,格力反而有可能是最受益的那個幸運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