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說的:
可是,社會的價值體系判斷,是偏重形式、還是偏重心。疑問交給下一步電影《尋找薇薇安·邁爾》。
于是看了這部紀錄片電影。沒有答案。
1
影片講述了一個舊貨商,經拍賣收獲了一位去世老人的舊物——一堆箱子,有舊衣物、小票、報紙、膠片等等。將膠片沖洗出來,發現是非常好的攝影作品,分享在網絡上,受到歡迎。于是他開始調查這個無名老人,了解這位無名的藝術家,為尋找的過程拍攝紀錄片、策劃攝影展覽、出攝影集……最終,發掘了這位無名老人,薇薇安邁爾,成為了街頭攝影藝術家。
如果說《金的音像店》給我的感覺是作者的炫技,這部《尋找薇薇安·邁爾》更像是一部展覽的預告、廣告宣傳片。無論導演的態度、被采訪對象的臺詞、表達。前者更像是偽紀錄片的虛構電影,卻又實際存在。后者更像是營銷廣告,人為塑造憑空描繪的營銷片。
2
借用豆瓣的評論,影片從收舊物開始,然后發現一張張極有藝術感的照片。然后從訃告尋找發現薇薇安,生前職業只是保姆。此時展現了沖突。之后開始調查身世:法國口音、間諜、不同拼寫的姓。接著揭露怪癖:走路姿勢、收集癖(小票、報紙等等)。最后又從不同人口中表述她的陰暗面:日常性格的暴戾孤僻、虐童傾向、與雇主相處不和。最終靠接濟孤獨終老。逐漸從一個普通的日常攝影愛好者,塑造成了一個符合大眾刻板印象的藝術家:孤僻、偏執、不被世人理解、有自己的追求、最終孤獨疾病纏身終老后作品大賣。
在被導演營銷、被之前合作的雇主消費、被展覽方消費。看似皆大歡喜,而她無法置言。
并不是說故去藝術家的作品不能被發掘展現。而是發掘這個動作。同上周的疑問,社會的價值體系判斷,是偏重形式、還是偏重心。如果論跡不論心,導演是正確的。但是假如一個分文不值的藝術作品,經過包裝、描述故事,而被捧上神壇,這是否算劣跡?(此處指的不是薇薇安邁爾)。當大眾的情緒被調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從中獲取的感受不同,在一幅畫前,其內心的感受,對其的影響各不相同。假若有人從此走上了藝術家的道路并且留下了曠世之作,那么回頭將如何評價這幅畫的影響。
3
同樣地,描述包裝的薇薇安邁爾是不是真的薇薇安邁爾。她的形象是不同的人,不同階段拼湊而成。就像通過化石還原原始動物。它是否是真實的它。或者,真實的它是否有意義。我們只想接受我們自己的理解。真相與真實似乎并不重要。
自己的感受是自己。別人的判斷是自己。為了別人的判斷而扮演的是自己。扮演后被曲解的是自己。人生如戲,也是在找自己。
在薇薇安眾多黑白人像照里,表情嚴厲的男人,實際上是不是小孩哥呢?
PEACE
心平能愈三千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