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喬苗兒
一個人可以有幾副面孔?
我們以為熟悉的身邊人,真的能夠完全了解ta的不同面嗎?
優酷白夜劇場的第二部作品《新生》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在日常中令人后背發涼的故事:背負秘密的費可人間蒸發,一場神秘的“追思會”卻讓他的五重身份浮出水面。五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一起追溯過去,他們驚悚地發現,自己認識的費可竟然有著富家公子、愛運動的陽光男孩、體貼入微的好女婿、值得托付的好搭檔、魅力無限的好學長等截然不同的身份。
封閉肅殺的環境,“熟悉的陌生人”產生的直抵內心深處的恐懼,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廣泛關涉,令《新生》開局即上頭。上線3天,該劇穩居貓眼實時熱度排名第1位,燈塔網劇榜首。
“卷冒煙兒”的懸疑賽道,優酷白夜劇場又雙叒叕跑在了前頭。
高度類型化的戲劇結構
《新生》帶來的走心式沉浸和帶入,源于向經典要新變。
“無人生還”式故事模式+“羅生門”式敘事策略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并不陌生,但其本身但故事模型與日常生活距離遠,難免產生間離感。《新生》的精妙在于將故事放置在普通人的生活里:飛機上的偶遇、酒吧間的邂逅,甚至生意場的合作,都可能是一場被精心策劃的騙局。
“fake在身邊”的既視感令人感到不安。
此外,“師古而不泥古”是《新生》在敘事策略上的優長。
首先體現在巧用信息差設置懸念。故事以費可的追思會開場,典型的“無人生還”(或“暴雪山莊”)模式。收到邀請的5個人被關進地下室,這時候觀眾和劇中人已經產生了信息差。觀眾作為“全知視角”,提前預想到費可可能沒死的信息,而劇中人卻對此毫不知情。對5人安全的擔心和命運的好奇自然令觀眾產生緊張情緒和觀看的粘性。
其次,根據開篇的設定,被困的5人必須說出和費可有關的故事才能成功脫身。這一策略一石二鳥,一方面通過不同人的講述,“拼圖式”構建費可本人的形象,越是大相徑庭,從觀感上越細思極恐;另一方面,講述者也在描述自己的人生,難以啟齒的自我剖白,最終抵達現實議題的深度發酵。
“家里有礦”的陳樹發和女兒陳佳佳都是費可騙局中的受害者。陳樹發事業有成,擇婿的標準自然也是“一切向錢看”。對于失去母親的陳佳佳而言,父親的專橫令她難以忍受。費可的出現對于這父女二人而言幾乎是量身定制的“金龜婿”:多金符合老丈人的擇婿標準,溫和專情直抵女兒缺愛的軟肋。費可絲滑地成為這個家庭的新成員,也為父女二人帶來日后無窮無盡的麻煩:陳樹發被卷走四千萬,陳佳佳則被徹底偷走了心。
如果說多線并行能夠令觀眾依次了然受害者們的命運轉軌,《新生》更高妙的地方在于用“局中局”的形式再添一層張力——費可在騙取陳家父女信任的時候,用的實際上是成功的金融高管程浩的身份。
費可騙取程浩信任的一系列手段同樣令人頭皮發麻,從飛機上的免費盒飯開始,以“窮小子”示人的費可不斷向程浩釋放“讓人一見如故的特殊魅力”。在糖衣炮彈的侵蝕下,費可成功地將原本屬于程浩的房子、車子、表,甚至是貓作為自己繼續行騙的“道具”。受害人之間原本隱藏的聯系隨著劇情的發展翻出水面,強化不同故事線上的聯系,也將“人性的弱點”進一步放大,指向更深層的社會議題探討。
打著“為你好”的名義PUA
在重技的基礎上,《新生》同時具備了一部社會派推理精品應有的現實關照深度和力度。一度成為社會話題風口浪尖的“殺豬盤”“PUA”,以及容貌焦慮、對待金錢財富的態度,隨著受害人命運線的展開,這些關涉每個普通人的現實癥候重新敲打觀看者的神經,令人不由自主重新審視并向內心自問。
極具辨識度的影像風格
一部懸疑劇的氣質,影像風格至關重要。
《新生》整體以冷峻肅殺的色調為主,從人物著裝到場景的燈光,全劇幾乎沒有任何鮮艷的顏色。加上開篇狹小逼仄的地下室封閉空間,從視覺上產生強烈的壓迫感。隨時釋放“有事發生”的緊張性。
人物活動空間的框架,分割畫面
第二,《新生》的鏡頭調度也頗具意味。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鏡頭所到之處往往都有門框、窗框,以及環形的沙發等明顯的,線條清晰的背景,冷硬的線條將屏幕分割,同時也將活動在其中的人“圈住”。這種自畫面產生的圈禁感伴隨整個觀劇過程,釋放懸疑劇帶來的視覺沖擊。
過肩拍攝帶來的“窺伺感”
《新生》的運鏡還有意識地呈現了“凝視”帶來的呼吸感和窺伺感。劇中有大量鏡頭用到了“過肩拍攝”的手法,透過一個人物的背影看向對方,尤其在費可和程浩的故事線里,兩人在車中的場景,視線二人的背后望去,隨著車輛的行進晃動。這種鏡頭的應用能夠令觀眾清晰地感受到,看向劇中人的視線一定不是源于自己,“他者”的凝視令觀眾在消化情節的同時帶入自身,甚至忍不住回頭看向身后,尋找那雙原本不存在的“眼睛”。
第三,《新生》的鏡頭不僅捕捉角色的神態,更暗藏諸多與情節相關的細節。除了心理學的書籍、費可藏起陳樹發的煙頭等已經被網友們發現的隱喻或伏筆,劇中蘇倩和何珊兩位女性潛藏的關系耐人尋味。何珊是記者,五位受害者的談話過程中,她總是提問或者把控節奏的人,但只要蘇倩提問,何珊一定會第一時間回答。鏡頭的暗示令人不得不對二人的關系引發更多的猜想,也更為期待潛在的反轉或意料之外。
長線鏈接下的廠牌印象
從《微暗之火》到《新生》,優酷的白夜劇場今年已經無縫銜接端上兩部重量級的懸疑作品。該劇場甫一亮相,“白夜”兩字就因和懸疑賽道膾炙人口的《白夜追兇》強關聯而在觀眾中被寄予厚望。
“白夜”寓意“長夜必盡,真相大白”,觀眾將在抽絲剝繭中解開謎團。白夜劇場在類型化的鏡頭語言之上,探討更深刻的社會議題、展現更深邃的人性關照、提供更有沉浸感的觀劇體驗,引發觀眾共鳴共情,由此拓展國劇精品化的新路徑與新空間。從品質到創新性,兩部已播作品的水準有足夠的說服力。
在整個市場的懸疑劇都在想方設法求新求變的時候,白夜劇場的作品選擇了“向下扎根”的生活流和現實化路徑,在日常中提煉潛在的懸疑元素,將社會派的懸疑推理扎扎實實還給社會生活。
對于優酷來說,對懸疑品類的長線積累可以回溯至17年的《白夜追兇》,20年起的“懸疑劇場”則標志著優酷對于懸疑賽道的布局正是進入到劇場化運營的新階段,以懸疑為核心,搭載不同的類型,融入新穎的元素,《重生之門》《長安十二時辰》《膽小鬼》《庭外》等作品在不斷拓寬懸疑類型的表達空間,同時緊扣人心人性、社會議題的開掘這一主旨立意不松懈。
扎實的積累成為白夜劇場這一聚合社會派懸疑精品的雛形和基礎,也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形成了優質內容和頭部創作者組成的良性生態閉環和長期鏈接。
從目前白夜劇場釋出的片單來看,《邊水往事》《沙塵暴》《雪迷宮》《曠野之鏡》《破繭2》《黑白訣》仍舊遵循了從現實生活出發,以小微處落筆的創作策略,將觸手可及的身邊人身邊事提煉為懸疑故事生發、抓人的抓手。
影視創作的核心是人,人才是品質的保障,也是出新的基礎。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去,白夜劇場賦能內容和創作者之間的穩定聯系,也帶來了新的變化。比如《雪迷宮》的監制是張藝謀,《邊水往事》的監制是曹保平,《新生》的導演是申奧,電影人的出現對于類型化程度很高懸疑劇而言,是一次影像風格和審美風趣的升格樞紐。
在完善的生態系統中,懸疑品類的故事宇宙也有了生發的可能,內容之間的長線鏈接也在逐漸生長。如《破繭2》,毒理昆蟲學的研究生和女法醫的故事有了后續;再如指紋的故事宇宙,《重生》《庭外》等作品不斷拓展“關西版圖”“津港版圖”,系列化的方式從線到網,迎來升級蛻變。
懸疑劇的“新生”,從白夜劇場始。
zsh762079852(微信ID)
18510712046(電話微信同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