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秋,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親設宴席,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錦江飯店的創始人董竹君。
席間,周總理對董竹君說:“多年來,你為黨做了不少工作,身為都督夫人拋棄榮華,單槍匹馬,參加革命真難得。一個人革命不容易,一個女人革命更不容易,一個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就更難了。”
董竹君,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女企業家,中國女權運動的先驅。她13歲淪落風塵,14歲成為都督夫人,29歲離家出走,34歲離婚,在上海創辦錦江飯店的前身錦江川菜館,叱咤上海灘,解放后全捐家產,晚年卻入獄五年。
她的一生,充滿傳奇。
董竹君,1936年攝于錦江茶室內,由著名攝影師郎靜山所攝
一、淪落風塵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公租界和法租界之間的洋涇浜旁,父親是一名黃包車夫,母親是一名保姆。
董竹君從小就長得漂亮,聰明伶俐。父親雖不識幾個字,眼光卻長遠,他明白女孩也要讀點書,以后才能嫁個好丈夫。
于是,六歲那年,父母將董竹君,送到了附近劉舉人辦的私塾里讀書。能讀書識字,才有可能看清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這是董竹君人生中的第一個決定性時刻。
然而,底層人的生活,從來都是艱難的,更何況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九歲時,父親病倒,借債醫治好后,身體依舊虛弱,已不能拉車,家境日益艱難。到董竹君十二歲時,家里債臺高筑,無以為繼,生活的重擔,落在了她幼弱的肩膀上。
萬般無奈之下,父母讓董竹君去學唱戲,十三歲時,父母以300大洋的價格,將董竹君押給上海五馬路的一家妓院做“清倌人”,為期三年。
清倌人就是賣唱不賣身的姑娘。
董竹君在回憶中說:“我那里的傷感是難以形容的。但是,看到家里這樣窮苦,我不能不答應。”
那時的上海妓院,有著嚴格的等級,最高等的叫“書寓”,里面的姑娘,須能琴、書、歌、曲。董竹君學了戲,進入了次一等的“長三堂子”。
董竹君在“長三堂子”的照片,時年十四歲
董竹君一進“長三堂子”,立刻就火了起來。一般的姑娘,一天只有兩三張局票(叫姑娘的請帖),董竹君第一天就有三十幾張,后來增加到每天五六十張,她每天都累得要死,要到深夜才得睡覺。
風塵之中,除了尋花問柳的浪蕩子,還有革命黨人,他們借堂子掩護,在這里討論時局,開會商議。董竹君喜歡觀察他們,聽他們談時事,談社會,借此增長了不少見識。
這些革命黨人中,有不少喜歡董竹君的。有個姓柳的,拿著槍跑到董竹君的帳子邊,說:“你嫁不嫁給我?不許跟別人相好,你不嫁給我,我就拿槍打死你。”嚇得董竹君躲在桌子下不敢出來。后來在老鴇的調解下,這人才不敢再來糾纏。
董竹君最喜歡的,叫夏之時,他是蜀軍政府副都督,后來在反袁、護國、護法運動中,追隨孫中山革命,是四川有名的進步人士。
夏之時(1912年)
夏之時不同別人,從不與董竹君開玩笑,而是真誠地交流。兩人感情日篤,夏之時決定幫董竹君贖身。
但只有14歲的董竹君,卻堪稱人間清醒。
她說:“我又不是一件東西,再說我和你做了夫妻,你一旦不高興的時候,也許會說:‘你有什么稀奇呀!你是我拿錢買來的!’那我是受不了的。所以,我現在無論如何不愿意你拿錢贖我。大家有做夫妻的感情,彼此愿意才做夫妻,要不然多難聽。”
她不要夏之時贖她,決心自己想辦法跳出火坑。
一天夜里,董竹君用計逃出“長三堂子”,急奔夏之時下榻的賓館,兩人草草成婚,雙雙赴日留學。
董竹君跟夏之時的結婚照
二、都督夫人
到日本之后,夏之時為董竹君聘請家庭老師,研習日本女子師范學校課業,學習數學、日文、物理、化學、地理、動植物學等學科,她的視野為之一新。
袁世凱復辟時,夏之時回國參加討袁軍,1917年,夏之時發來電報,說父親病危,要夏之時立刻回國。
董竹君回到四川,將父母也接到了四川,家人齊聚,生活優渥,她的人生似乎美好圓滿了。但是,婚姻的裂痕卻漸漸顯現。
此時,時局已經發生變化,四川軍閥互相爭奪,夏之時三次出山又被免職,他與董竹君合辦錦江公學,又因沒有經驗而失敗。
兵權被解除,加上辦學失敗,夏之時心灰意冷,日漸消沉,他沉迷在古董玩物和賭博之中,還染上了大煙癮。他對董竹君和孩子以及董竹君的父母越來越冷漠,甚至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董竹君全家福,1928年攝于四川
與此相反,董竹君的眼界卻越來越開闊,思想越來越進步。她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進步書籍,關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1928年,她還營救過因學潮被捕的進步學生文興哲。
在接觸到新思想的過程中,董竹君意識到,婦女要獨立,一定要先取得經濟獨立。于是,1924年,董竹君開辦了一家女子織襪廠,1926年,又開辦了一家黃包車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直到后來時局動亂,才關閉了這兩個廠。
女人辦廠,在那個時代還是難得一見的,當時的《重慶日報》《國民公報》紛紛在頭版報道,盛贊董竹君,這與頹廢的夏之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無能的人最容易憤怒,兩個的婚姻裂痕越來越大。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是,董竹君跟夏之時也產生了嚴重分歧。他們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夏之時認為女孩子是潑出去的水,不能在她們身上花太多錢。
董竹君堅決不同意,要求每個子女都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正是在董竹君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后來四個女兒均留學美國,學有所成。
董竹君跟夏之時最終情感破裂。1929年,董竹君帶著父母,四個女兒,離開四川高宅華府,回到上海。
這件事曾轟動一時,四川報紙上還刊登了“夏之時家中難都督,將軍街走出女娜拉”的報道。
董竹君
三、娜拉出走
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寫了一部經典的戲劇,叫《玩偶之家》,講述女主人娜拉,從婚姻中覺醒,最終離家出走的故事。
魯迅曾作過一個題為“娜拉走后怎樣”的演講,魯迅認為,由于社會環境對女性的壓迫,女性很難獨立在社會中生存,娜拉出走之后,要么墮落,要么回歸。
而董竹君,一個人帶著七口之家,要走出第三條路。
董竹君到上海之后,夏之時也追到了上海,兩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在友人的調解下,兩人同意分居五年。
董竹君提了兩個條件:一,夏之時不要斷了女兒的撫養費;二、一旦自己有三長兩短,請夏之時培養四個女兒到大學畢業。但后來夏之時并沒有履行,還向董竹君索要女兒,她斷然拒絕。
一個人拖著一家七口,生計便是一大問題,但董竹君毫不氣餒,她決定舉辦實業。
她將自己的首飾、貂皮大衣、皮草都拿到當鋪典當,得了800多元,又去找朋友投資,籌到了4000多元。
1930年春末,董竹君在上海閘北臺家橋創辦了群益紗管廠。
她一個管理廠子大小事務,周轉資金,開辟銷路,坐著火車到處跑,甚至到菲律賓去招股。
1931年董竹君去菲律賓招股
在她的拼勁下,廠子走上了正軌,生活有了起色。
在辦廠的同時,董竹君還參加進步活動,接觸了不少共產黨員,她曾請求加入共產黨,但黨認為她在黨外活動更有益。
就在董竹君事業蒸蒸日上之時,1932年,日本在上海發起了進攻,“一·二八”事變爆發,群益紗管廠被日本的炮火炸毀。
為了重建廠子,董竹君到廈門尋求友人幫助,在廈門,她受邀到某女子中學演講。
演講中,董竹君宣揚抗日救國,批評國民黨政府的腐朽。這番演講,讓她被捕入獄,在朋友的保釋下,才放出來。
由于時局動蕩,原群益紗管廠的股東不愿再增資,最終不得不清算破產。
這一時期,董竹君經歷了父母病逝,自己失業,債主逼債,生活跌入低谷。
而她跟夏之時分居五年的約定也到了,夏之時來到上海,他以為狼狽不堪的董竹君,一定會跟他回四川,沒想到,董竹君卻堅決要跟他正式離婚。
一個人的高貴,不是由錢財、境遇決定的,董竹君現在的人生境界,夏之時高攀不起。1934年,兩人正式離婚。
董竹君
四、風云起伏
就在山窮水盡之時,一位四川義士臨門,名叫李嵩高,董竹君并不認識他。
李嵩高說,他在四川時,得知董竹君帶著孩子離開夏家,就很欽佩她的品行,他愿意借給她兩千元做生意。
拿著這兩千元,董竹君再次開啟創業之路。由于錢不多,她決定開個小川菜館。
她自己選址,全程把控人員招聘、店面裝潢,菜色口味,店面雖小,卻非常精致。
1935年3月15日,“錦江小餐”正式開業。
由于董竹君的聲望和她對餐館的精細運營,生意異常火爆,店外馬路上都擠滿了顧客。
當時的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以及南京政府官員和上海軍政界要員都來這里吃飯。
小餐館里坐無虛席,杜月笙天天來吃飯,每次都要排很久隊,于是生氣地說:“生意這樣好,怎么不擴充?”
后來,杜月笙親自出面,幫助擴大店面,擴大之后,改名為“錦江川菜館”。1936年1月28日,董竹君又開了一家“錦江茶室”。
董竹君在錦江川菜館門前,1935年攝
“錦江”兩店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賢達名流,連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都在這里吃過飲,并贊賞有加。
有了“錦江”的掩護,董竹君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革命活動中。“錦江”為中共地下黨人免費供餐,給他們提供秘密集會點。
1935年,流落到上海的宋時輪,失去了與組織的聯系,經濟十分困難,董竹君便資助了他一筆款子,宋時輪等著這筆款子離開了上海,參加了游擊隊。
抗戰前夕,郭沫若從日本回到上海,董竹君怕有人暗害他,便派從給郭沫若送餐,送了一個半月。郭沫若因此寫了一首給贈給董竹君,詩云:“患難一飯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陸沉。今有英雄起巾幗,娜拉行蹤素所欽。”
正當董竹君的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抗戰爆發,上海很快淪陷,“錦江川菜館”也很受日本人的歡迎,他們要求好在虹口開分店,以服務日軍,董竹君憤然拒絕。
日軍見董竹君不配合,便決定暗殺董竹君,幸而被董竹君識破,方才逃過一難。形勢險惡,董竹君不得不離開上海,到菲律賓去避難。
在菲律賓,董竹君歷經磨難,帶著女兒跟隨著逃難大軍身躲躲藏藏。
董竹君在菲律賓
抗戰接近勝利之時,董竹君才歷經千難萬險,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董竹君重振“錦江兩店”,1945年前后,鄧穎超多次會見董竹君,指示她利用上海的有利條件,多做地下工作,包括婦女工作、統戰工作。
在黨的指示下,董竹君奮不顧身地投入地下革命工作中,她租下兩層樓,為革命同志的地下工作作掩護,她動用社會關系,營救被捕的同志。
董竹君還投資創辦了永業印刷廠、協森印務局、美文印刷廠和美化紙品廠,還參與投資了中國文化投資公司和美化服裝公司。她在自己印刷廠,秘密印刷共產黨的進步刊物,印刷過毛澤東、朱德等人的作品。
董竹君為我黨的地下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五、不忘初心
解放后,董竹君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之中。
1951年,夏之時被定為“重大反革命分子”被槍決(1987年平反),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市委和公安局,決定在上海設立一個接待中央首長、高級干部和保障外賓的安全高級食宿場所,董竹君決定將自己經營16年,價值黃金三千兩的錦江兩店全部捐獻給國家,只留下郭沫若書贈的一幅《沁園春》和一套文房四寶。
錦江飯店的報道
錦江兩店改名“錦江飯店”,董竹君保留董事長兼經理的身份,參與經營,工資三百單位(折合當時人民幣一百六十幾元)。
后來,董竹君逐漸隱退,甚至很長時間內,錦江飯店的前身歷史都不被承認。
1965年7月,董竹君被抄家,寫檢討。
1967年10月,董竹君被關進秦城獄,四個月后,轉入功德林監獄,九個月后,轉入“半步橋”監獄,關了四年。
1972年10月,董竹君釋放出獄。她跟管理監獄的兩位隊長,握手告別。回憶錄中,她說:“我知道她們不過是唯命是從的工作人員而已!何必與之計較。”
1979年,董竹君終于獲得平反。
董竹君,1914年攝于上海
董竹君的一生,歷經艱辛,在千難萬險中,她將人生過得有聲有色、燦爛奪目,在人世的各式各樣的目光中,她始終內心堅定,寵辱不驚。
在董竹君的回憶錄《我的一個世紀》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步伐。”
1997年,董竹君安詳離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