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以來,漲價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媒體上。
先是資源價格上漲,黃金、石油、銅鋁鎢等有色金屬……紛紛漲價。
這是第一波,由海外市場補庫存率先拉動,外加中東動蕩供給側擾動引起的。
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沒太多感覺。
畢竟國內CPI還是向下,處于通縮狀態,因此許多人都以為只是暫時的。
沒想到,最近越來越多的數據在佐證,這波漲價潮開始向國內傳導了。
不僅是化工品開始漲價,最近公用事業部門也全面拉開了漲價的帷幕。
一,水價
5月9日,廣州市中心城區自來水價格改革方案聽證會舉行,共17名代表參加聽證會,調整后平均水價較現行價格提升0.87元/方(+34.4%)。
政府給出了兩套調價方案,方案一的居民用水第一、二、三階梯價格分別上漲31.3%/31.3%/97.0%,非居民用水價格上漲31.8%;
方案二的居民用水第一、二、三階梯價格分別上漲24.2%/24.2%/86.4%,非居民用水價格上漲39.0%。
兩套方案的平均供水價格均為3.4元/方,較現行價格提升0.87元/方(+34.4%)。
差別在于,方案一的居民用水漲幅更大,方案二的非居民用水漲幅更大。
現場17名代表均支持水價調整,其中9人支持方案一,7人支持方案二,1人未作出具體選擇。
漲價已是板上釘釘。
其實,早在今年1月份,上海浦東、青浦等多地就收到了《關于調整區屬管理居民用戶水價的復函》,提出上海第一階梯綜合水價將從3.37元/方提升至4.05元/方(+20.2%)。
這樣看來,全國各大城市的水價上調,后續也會陸續開始。
二,燃氣
自2023 年《關于建立健全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出臺后,燃氣價格越來越市場化。
上游能源價格漲了,下游燃氣價格自然也就跟漲。
據華創證券統計,2023年,至少有52個市、縣上調了居民用氣價格,統計范圍內的基礎居民氣價(即第一階梯氣價)平均上調0.256元/方,漲幅近10%。
其中河北10個地區的基礎居民氣價平均上調0.391元/方,漲幅達14%。
2024年,各地氣價聯動機制持續推進。
3月15日,深圳市發改委發布調價通知,管道天然氣居民銷售價格第一檔升至3.41元/方,第二、三檔價格分別升至3.91元/方、5.16元/方,分別上調10%、9%、6%。
有媒體綜合統計了深圳、南京、成都、重慶等多地的調價文件發現,本輪天然氣價格漲幅約在5%-11%之間。
三,高鐵
中國鐵路官網發布調價公告,6月15日起,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4條高鐵線路將調整客運票價。
調價后,以杭深鐵路杭甬段舉例,杭州東站到寧波站二等座6月15日起公布票價為85元,較目前的公布票價71元,上漲約19.72%。
以滬昆高鐵杭長段舉例,杭州東站到長沙南站二等座6月15日起公布票價為485元,較目前的公布票價405元,上漲約19.75%。
以京廣高鐵武廣段舉例,武漢站至廣州南站二等座6月15日起公布票價為553元,較目前的公布票價463.5元,上漲約19.31%。
整體漲幅在19-20%左右,提價幅度大于上一次。
上次提價是在2021年6月,當時京滬高鐵二等座最高票價由598元提高至662元,漲幅10.70%。
四,電價
電價暫時未有上調的全面通知,但預期已經出來了。
首先,按現行規則,從5月起,居民階梯電價將進入“夏季模式”。
比如按廣東的標準,在夏季模式下——
當居民每月用電量在260度(含)以下時,適用第一檔計費標準,電價不作調整;
當月用電量為261度至600度時,適用第二檔計費標準,電價每度需加收0.05元;
當月用電量達601度及以上時,適用第三檔計費標準,電價每度需加收0.30元。
夏天天熱,空調開得多,電量需求大,本身就可能不知不覺的進入第二、第三檔。
其次,各地也在進行微調。
一個趨勢是,在保持總電價不變的同時,優化峰谷分時電價。
比如安徽,將目前執行的7、8兩個月的峰谷時間段擴大到7、8、9、1、12五個月。
另外,峰價上浮比例從81.3%提高至84.3%,谷價下浮比例從58.8%提高至 61.8%,即峰價更高,谷價更低。
總體上,電價保持了不變,但實際消費肯定是上升了的。
水、電、燃氣、高鐵,各個公用事業部門都在或明或暗的上調價格。
主要原因,一是通脹的傳導作用。
上游能源價格上漲,從國外傳導進來,相對市場化的燃氣就直接漲價了。
相對沒那么市場化的電力、供水、高鐵等行業,也要面臨著成本上升,價格上調是遲早的事情。
二是有助于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這兩年國內的地方債壓力很大,地產低迷,財政收入下滑,公用事業只能自己想辦法開源節流了。
由于以上兩個因素,這輪公用事業的漲價潮看來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
未來,還有可能愈演愈烈。
它對中國經濟各方面的影響,貌似也會越來越大。
第一個,對CPI和PPI數據。
4月份的CPI數據,同比轉正,為0.3%,前值是0.1%。
PPI同比-2.5%,看起來不佳,還是負的,但前值是-2.8%,其實已經改善了。
當然,這輪通脹是由成本上升引起的,并非下游需求驅動,對經濟大盤未必見得是好事。
因此接下來的行情,可能將更多是結構性的機會。
第二個,重點關注中上游行業的漲價機會。
公用事業屬于周期性行業,消費量基本上變化不大,業績變化主要由成本價格和消費價格驅動。
以年報數據為例——
2023年,SW公用事業板塊整體實現營業收入22515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歸母凈利潤1699億元,同比增長72.1%。
營收變化不大,但凈利潤卻大幅增長了72%!
主要原因就是煤價下跌,成本下降帶來了電力行業的業績暴漲。
電力行業在公用事業板塊中占比最大,火電在電力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對整個板塊中的增量貢獻巨大。
今年一季度,這個趨勢仍在持續,火電仍然貢獻了最大的業績增量。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一季度火電業績雖然很好,但隨著通脹輸入持續,如果煤炭漲價,火電的業績持續性是存疑的。
更值得看好的,反而是一季度業績下滑的燃氣,以及成本剛性的水電、光電、核電等。
畢竟,在各個細分板塊中,燃氣的市場化機制是最順暢的,傳導最直接,燃氣漲價會直接帶來業績的回暖。
水電一旦建成,成本幾乎為零,夏季水量充沛,發電量大增,再加上電價上漲、需求向上,夏天往往是業績的高峰。
光電方面,一季度霧霾多、陽光少,業績不好是正常的,進入夏天后,同樣會迎來跟水電相似的邏輯,光照強烈+需求向上,帶來業績的反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