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生活中偶有波瀾。
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看似任務確實艱巨。但回想起來,不過是小插曲而已。
不知不覺被影響
“其實,我本來不想喝酒的。但是……”
小學同學聚會。他已經大學畢業,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很難覺察出兒時的調皮。大家一起唱歌,他說:“我不想唱?!奔懿蛔”娙说钠鸷?,他拿起了話筒——原來他的歌聲那么動聽。一連唱了三首歌,他的手機響了。原來,他和同事還有另一場聚會。他知道遲到不好,但經不住同學的“熱情”。在矛盾糾結中,他又唱了三首歌。然后,他真的遲到了……
“吸引”的游戲
在我們的周圍,一切人、事、物,都是被我們“吸引”過來的。
回到之前說的例子,那位“不想唱歌”的朋友,到底是想唱歌?還是不想唱歌?他的“遲到”是誰造成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這個概念最早由克萊因提出。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通俗地說就是,那位“不想唱歌”的朋友,其實很想“唱歌”。在歌唱的時候,他站在舞臺的中心。被矚目的感覺是那樣美好,但是,那是真實的嗎?
一個巴掌拍不響
“投射性認同”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投射”,投射者把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出去;第二個階段叫“認同”,投射對象感受到來自投射者的壓力,下意識地采取了投射者所希望的行動。
“投射性認同”并不是成熟的“防御機制”。
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出現,似乎還是挺有喜感的。
因為干活馬虎,小明總是挨領導批評。這一次,領導沒有批評小明,反而語重心長:“小明啊,我看你在年會表演的節目很精彩……”也許小明的表情會很精彩。
重新走一遍
萬事萬物都有源頭?;氐狡瘘c,就有可能從頭再來。
2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離異了。母親告訴他說:“當時為了照顧你,我沒有照顧好你的爸爸。所以,我們離婚了……”孩子知道,之所以父母會離異,是因為母親在照顧自己。孩子認為自己的需求太多了,自己是“貪婪”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