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月份以來,幾個豬企龍頭的股價已連續4個月上漲:
牧原股份漲幅40%+,溫氏股份漲幅20%+,海大集團漲幅45%+,新希望漲幅35%+……
發生了什么?
看看豬價。
5月20日最新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5.72元每公斤,同比上漲11.97%,環比上漲4.24%。
從中國養豬網的數據來看,今年豬價自2月份見底以來,已經連續第三個月上行,豬價走勢和養豬龍頭的股價走勢基本一致。
豬周期的新一輪行情,真的要來了嗎?
先看兩個參考數據——
第一個,CPI。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4年4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全國CPI環比上漲0.1%,同比上漲0.3%,同比連續三個月上漲。
驅動CPI回暖的,一個是海外通脹輸入驅動的服務類價格上漲,另一個就是食品類中的豬肉價格漲幅擴大。
據國家農業農村部在4月份的表態——
“今年二季度生豬市場供需關系將進一步改善,生豬養殖可能實現扭虧為盈?!?/p>
可見,政府部門對豬肉價格的上漲前景,也是相對樂觀的。
第二個,看豬企公布的數據。
春江水暖鴨先知,養豬行情好不好,豬企感受最清楚。
根據各家豬企龍頭披露的4月銷售簡報,可以看到最新的行業盈利情況。
根據牧原股份發布的公告,公司4月份商品豬銷售均價14.80元/公斤,比2024年3月份上升3.93%。
時間線往前推,3月均價為14.24元/公斤,1-2月均價為13.84元/公斤,去年12月,均價則為13.42元/公斤。
可以看到,從去年12月到今年4月,公司的商品豬銷售價格是在持續上漲的。
據研報數據,牧原股份2023年的養殖完全成本為15元/kg;
由于冬季疫病造成養殖成績下降以及春節期間有效銷售天數少,2024年1~2月生豬養殖完全成本階段性上升至15.8元/kg;
隨著疫病對豬群影響逐步降低,其3~4月的完全成本分別下降至15.1元/kg、14.8元/kg。
也就是說,到4月份,牧原股份再一次回到了盈虧平衡線上。
其它幾個龍頭——
溫氏股份的12月-4月銷售價格分別為:13.7元/公斤,13.76元/公斤,14.29元/公斤,14.73元/公斤,15.18元/公斤,同樣一路向上。
新希望在日前也明確表示,“4月份,在豬價15.1元/公斤左右的水平上,公司實現了整體單月的盈利。養豬的各類成本也在快速降低,從目前的經營效果和成本下降情況來看,我們此前做的主動調整是很有效的。5、6月份業績繼續上行的概率也比較大。”
看來,無論是政府高層,還是企業龍頭們,對未來幾個月的豬價上行,都普遍保持樂觀。
樂觀背后的核心邏輯,是庫存的去化。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40850萬頭,同比下降5.2%;一季度生豬出欄19455萬頭,下降2.2%。
一季度末,能繁母豬存欄3992萬頭,同比減少314萬頭,下降7.3%;環比減少150萬頭,下降3.6%。
業內普遍認為,回顧歷輪豬周期來看,當豬價、仔豬、能繁母豬數量同步跌入新低點,往往意味著周期底部出現的信號。
過去三年,養豬行業經歷了史上最漫長且難熬的一輪豬周期底部。
大量的中小養豬場被出清,甚至資金實力雄厚的A股上市公司,也有三家豬企(*ST正邦、*ST傲農、ST天邦)出現了破產或重整的情形。
相對于2020年的歷史高價,豬企龍頭的跌幅普遍在50%以上,部分個股甚至回撤超過80%。
對于養豬板塊的投資者來說,也算是活久見了。
養豬這個行業,跟其它周期行業的投資邏輯是相似的,需求端成熟、穩定,消費波動很小,股價和業績的變化主要來自供給端的價格變化。
回顧豬價的歷史,我國豬價是有著非常明顯且規律的豬周期的。
數據來源:Wind,區間為2006.6至2023.8
看上圖可知,從2006-2023年,我國經歷了4個完整的豬價波動周期。
第一輪,2006-2010
這一輪周期,常規供需關系之外,疫情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豬藍耳爆發,豬群大量死亡,產能迅速去化,刺激豬價上漲高達3倍。
第二輪,2010-2015
2010年初,國家啟動凍肉儲備,額外增加了需求,疊加夏季豬藍耳多發,以及口蹄疫的出現,刺激豬價上漲了兩倍。
第三輪,2015-2019
2014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嚴格的環保禁養規定,并著力提升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程度,導致大量散戶退場,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進入下行通道,致使生豬價格抬升,2016年6月達到最高點21.2元/公斤,漲幅高達兩倍。
第四輪,2019-2023
2018年8月非洲豬瘟傳入我國,大量養殖場被迫清欄,能繁母豬存欄量從2018年8月的3145萬頭降至2019年9月的1913萬頭,產能去化幅度達到39.2%。
此后一年內,豬價漲幅高達4倍左右,并在此后兩年間保持高位震蕩。
這輪超級豬周期,影響非常深遠。
一方面,是龐大的養殖利潤,吸引了大量的業外投資者進入,導致供給端快速擴張。
要知道,當時一頭豬的養殖利潤在千元以上啊,最高時超過3000元,相比起其它制造業薄如蟬翼的利潤率,誰能不眼紅?
于是在當時,做房地產的,煉鋼的,賣水泥的,各路人馬紛紛殺入養豬業。
養豬行業的二三線企業們,更是被潑天的富貴迷糊了心性,快速融資上杠桿,拼命擴產能……
2020年,有豬企在行情頂峰公開喊出“沖擊1億頭生豬出欄量”的宏偉計劃,是其前一年生豬銷售數量的17倍。
無序擴張之下,2021年以后豬價急轉直下,養豬業又一次進入寒冬。
只是,這一次的冬季格外漫長。
原因是在供給端的另一面,這輪超級豬周期讓行業龍頭們賺到了豐厚的利潤,賦予了它們強大的生存能力。
以這些利潤做基礎,所有有企圖心的豬企,都希望在行業下行、中小散戶被出清的過程中,自己抓住機會擴大產能,提升市場份額,成為新一代王者。
過去的5-10年,養豬業集中度提升,馬太效應,已是大勢所趨。
據WIND數據,在2007年,年出欄量在1000頭以下的養豬戶在整個養豬業仍然舉足輕重,其數量比年出欄量1000頭以上的養豬戶多得多。
但到2021年,兩者的地位已完全反過來。
年出欄量1000頭以下的養豬戶數量,大幅減少了75%。
資料來源:Wind
據牧原股份2022年報,2022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前十名企業合計出欄1.42億頭,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份額為20.28%。
豬企龍頭們能夠持續做大,關鍵是引入了一系列高科技設備。
比如用自建的光伏系統降低用電成本,一頭豬要75度電,自建光伏讓一度電的成本降2毛2,一頭豬的成本就下降十幾元。
比如在豬舍內安裝軌道巡檢機器、地面巡檢機器人、3D智能估重儀、智能聲音采集器等設備,通過智能化設備代替人工,飼養人員可以減少三分之一。
另外,豬企們會采購病毒防護設備,如空氣凈化機、飲水凈化機、消毒柜、防護靴、橡膠手套等防病毒裝備,大量減少疫情造成的死亡。
養豬業的工業化革命讓養豬門檻越來越高,散戶大量退出。
結果就是,在養豬業的下行階段,資金實力強大的豬企龍頭仍在擴大產能,通過技術進步來提升競爭力和降低成本。
這輪豬價的下行周期,因此變得尤為漫長和煎熬。
2023年,養豬業出現全行業虧損,這是我國養豬業自2014年以來的首次全行業年度虧損。
以扣非凈利潤計算,去年牧原股份虧損40億,溫氏股份虧損64億,新希望虧損46億,三大豬企合計虧損約150億元。
數據來源:各企業2023年年報
今年一季度,三大豬企依然合計虧損著55.49億元。
好消息是,隨著一季度的豬價企穩向上,今年的虧損額相比去年同期的56.33億元已在減少。
數據來源:各企業2024年一季報
當一個行業的龍頭都在巨額虧損的時候,甚至出現現金流緊張的時候,行業中尾部企業的慘狀更是可以想象。
事實上,A股生豬板塊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像正邦科技、傲農生物、天邦食品,這些二線大型豬企都已先后陷入債務困境,申請重組或破產重整。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3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3992萬頭,已連續9個月回調。
再也沒有豬企敢于盲目上產能了。
而絕望過后,或許新一輪豬周期正徐徐向我們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