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節糧行動,是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戰役,更關乎飼料糧安全的戰略轉型。需要技術創新與理念升級并重,推動養殖業從“資源消耗型”走向“高效可持續型”,構建更有韌性的糧食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養殖行業存在飼料資源有效利用不足的問題。在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前提下,持續推進飼料糧減量替代是有效破解之道。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統籌推進提效節糧、開源節糧、優化結構節糧三大措施,降低對玉米、大豆的依賴,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提升養殖業競爭力,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與行業可持續發展雙贏。
我國是糧食大國也是養殖大國,飼料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40%以上。由于傳統養殖方式較粗放,飼料糧浪費也較為嚴重。例如,生產環節以人工飼喂為主,人工投喂撒漏率高,過量投料普遍存在。飼料配方營養配比失衡,存在蛋白質過剩、能量不足問題,未建立動態營養調控體系,育雛期與育肥期“一料到底”,階段營養不匹配。飼料糧替代原料不足,過度依賴玉米、大豆,農作物秸稈、酒糟、沼渣沼液、餐廚垃圾、昆蟲蛋白、藻類蛋白等非糧飼料利用率低。受品種性能制約,低效品種飼料轉化率低,寄生蟲病等問題進一步降低養殖效益。飼料糧資源損失浪費嚴重,增加養殖成本和環境壓力。實施養殖業節糧減損行動勢在必行。
提效節糧,科技賦能至關重要。加快推廣精準飼料配方技術體系,精準配方、科學喂養,重點圍繞肉雞、蛋雞、肉牛、肉羊、魚、蝦等養殖動物品種,構建模型。組織制定修訂主要養殖動物品種的低蛋白飼料標準、飼養標準和低蛋白多元化飼料生產技術規范。研發高效飼料添加劑、小品種氨基酸及酶制劑,適配不同養殖條件,實現精準營養調控。開發數智化飼喂軟件,推廣智能化飼喂設備,推動“人工飼喂”向“智能飼喂”轉型,提升投喂精準度。因地制宜發展畜禽立體養殖和水產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模式,提升空間利用率。精準營養、智能飼喂正在改變傳統養殖方式,讓每一粒飼料“物盡其用”。
開源節糧,充分挖掘利用非糧飼料資源,推動飼料結構多元化。我國農作物秸稈、酒糟、餐廚垃圾、沼渣沼液、林木枝葉、優質牧草等非糧飼料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應推廣微生物發酵技術,將農作物秸稈、糟渣類產品等地源性低值原料轉化為高蛋白飼料。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資源轉化型飼料原料,支持微生物菌體蛋白擴大產能,有序擴大餐桌剩余食物、動物屠宰下腳料等新蛋白資源飼料化利用試點范圍和規模,加快推廣尿素等非蛋白氮飼料化利用。昆蟲蛋白、藻類蛋白被認為是未來的超級飼料,要積極探索昆蟲蛋白、藻類蛋白等資源飼料化利用途徑。加快苜蓿、羊草等的培育,培養優質高產、飼用性能優良、抗寒耐旱耐鹽堿的飼草新品種。發展飼草種植,拓展飼草發展空間,推動飼草全產業鏈發展,實現“以草代糧”。
我國養殖業以生豬養殖為主導,生豬飼料中玉米和豆粕占比較大,“料肉比”遠高于禽類和水產品。應引導完善養殖品種結構,構建高效節糧生產體系。持續調整優化生豬產能,調控能繁母豬存欄量,強化產能監測預警,引導科學出欄,促進供需平衡。發展節糧型高效肉禽生產,積極引導禽肉消費,提高禽肉消費比重。促進牛羊產業穩定發展,推廣“牧繁農育”“暖季適度放牧、冷季舍飼半舍飼”等生產模式,促進以草代料。加速發展設施漁業,穩步提升養殖水產品供應能力。優化養殖結構需政策、科技、市場協同發力,推動肉類消費“紅轉白”,從源頭減少飼料糧消耗。
養殖業節糧行動,是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戰役,更關乎飼料糧安全的戰略轉型。對此,需要技術創新與理念升級并重,推動養殖業從“資源消耗型”走向“高效可持續型”,構建更有韌性的糧食安全體系。(作者:劉 慧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