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女兒出生沒幾個月,我又迎來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葉公超先生是我的大貴人,我那時和他交朋友,純青陶苑工作室名字也是他幫我取的,他給我題了書法,還讓我到他在陽明山的書房取字。當年葉公超先生有個職務是Taiwanese Government Office的委員,他提了個文化事業的建議:派藝術家去美國宣揚我們的臺灣藝術文化,在他的賞識以及自己獲得幾項國際藝術大獎的加持下,我被作為文化使者到美國去參加巡展,進行文化藝術交流。而這次巡展,也開啟了我旅居美國的緣起。
葉公超博士(右)
我記得我參加美國費城巡迴展的時候,美國人看見我是臺灣來的藝術家,讓他們很驚訝!他們認為我們臺灣是落后的小地方,怎么會有這么前衛的作品呢?那時我英文也不是很好,看見老太太、老先生在圍觀我的作品,從他們臉上的表情看得出來很欣賞,還給我擁抱。回想我在臺灣,雖然已經舉辦過幾次的展覽,但都感覺不到那種溫暖、那種溫馨、那種認同感,很多時候都是要靠朋友來捧場。在美國認為藝術家是上天派下來的天使,而在臺灣認為窮藝術家,沒有錢的人做藝術賺不到錢的,這些概念認知的不同都給了我很大的沖擊。
紐約時報對李茂宗的報道
紐約是藝術之都,畫廊很多,美術館林立,有看不完的藝術天地,而這些在臺灣很少有,在臺灣更多的感受是人家排斥你、冷落你,不然就是嫉妒你,這讓我起了一個念頭:我要留在這里發展。在去美國巡展之前,我就已經買了回臺的機票,也跟家人說我在美國呆一個月就回來,但一旦留美的念頭升起,它就在我心里扎了根,于是我托朋友去找了律師辦綠卡。
當時朋友帶我去找的律師是很有名的一個猶太人,我把我的個人資料及獲獎資料給了他,他就沉默不語地在那里看。我有點忐忑,但英文又不好,就讓朋友去問律師費需要多少。那位猶太人律師竟然回答我們:“不要錢,只要你一件作品就可以了。”聽到后簡直就是喜從天降,畢竟那時候辦綠卡至少要花1000以上美金,在那個年代,這個數目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律師幫我遞交資料后不到三個月我就拿到了綠卡,最后我還多送了兩件作品給他,結果不到三個月,這位律師朋友又帶著他的親戚朋友來收藏我的作品,所以別人都笑我,人家辦綠卡花很多錢,你不但沒花一毛錢,人家還買你的作品,簡直賺大發了!
當我拿到綠卡后就毅然決然地對我父母親、太太說:“我不回去了!”聽到我這個決定,他們都嚇壞了!
其實在我拿到國際大獎之前,我還有一段珍貴的經歷還沒跟大家回顧,是這段經歷使我之后的作品藝術風格更顯前衛和現代化。
我在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上班的時候,我擔任該中心工業綜合部的主管兼設計師。1967年左右,臺灣某部門要派手工藝、農機、水利等共五位專家到非洲考察,我們中心的總經理、董事長就推薦我參加這個考察團,于是我們一行5人就踏上了尼日共和國的旅程。
當地氣候非常炎熱,我一下飛機時瞬間呼吸就不舒服,在機場蹲了約莫半個鐘頭才恢復,幸好當時的旅館有冷氣設備。第二天我們五位專家就接受了尼日共和國的總統召見,告訴我們他們國家手工藝發展的期望。總統召見后,當天晚上的國宴,就在公園里舉行,料里只有一只烤羊,什么餐具也沒有,是用手去抓來吃的,但這條件對于落后的當地來說已經是國宴的待遇了。
李茂宗的作品
第三天我們就一起去考察相關老百姓的手工藝作品和材料。尼日共和國處于沙漠地帶,為了要找工藝材料,當地政府派了五部吉普車來接我們,我們很奇怪為什么要那么多車?他們回答:“這路途遙遠,沿路都是沙漠,要有些車儲備石油和物資。”我們走了兩三小時來到一個村落,結果這地方沒有金錢交易,只有以物易物;這里手工藝制作的東西都比較粗糙,我將它拍照記錄下來,也跟當地傳統的手工藝人了解狀況。那時我抓了一把當地的泥土,想著帶回到臺灣做些什么。我在那里考察了一個禮拜,回到臺灣寫了一份援助計劃書。最后我的計劃書被相關部門呈到聯合國,由聯合國撥經費和人員去援助尼日共和國。
在尼日共和國呆的這段時間,當地的原始主義對我的作品創作有很大的沖擊,就像當年畢卡索曾被非洲面具影響的道理一樣。
泥土帶給我無限的遐想和樂趣,帶給我無窮的靈感與永恒的美,抓起那可塑性的泥巴,隨心所欲會激起我生命的火花,永遠永遠地迴旋不息……
上回我說過,美國是一個充滿藝術的地方,深受我個人的喜愛,因為在臺灣作為一個藝術家,似乎是沒有社會地位,藝術家不被人重視,以人們的價值觀來看就是藝術家不值錢啦!
紐約堪稱世界藝術之都,我覺得要再深造必須定居下來,為了藝術而藝術,就要待在美國!但留在美國,還是要養家糊口的,于是我就去餐館打工,我打了三天工后,在報紙上看到一個燈罩公司征人畫燈罩,一小時工錢3美元,我做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沒有繼續了,因為賺的錢實在不足以支撐生活。后來我就到唐人街畫招牌和做裝潢工作。
唐人街
為設立陶瓷工作室,我租了SOHO區百老匯那條街主干道的一個鋪面,當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呼吁要文創,鼓勵美國人要有文創的計劃,但當時SOHO區是個工業區,最后還沒落變成了倉庫區。因那地方房租便宜,后有當地、歐洲及臺灣的藝術家相繼進駐,我就在新百老匯331號設立了工作室,并把鋪面間隔成兩層,平時我就睡在樓上。有一天我在SOHO路上碰到藝術界的朋友,他提議我不妨在工作室那里開一個茶館或餐廳,弄點簡單的餐食如炒飯、炒面。因為當時SOHO沒有一間中國餐廳,他們都懶得跑到唐人街去覓食。我和太太合計了一下,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我們就在那里開起了餐廳,親自動手裝潢,做得比較有藝術氣氛,茶具也是自己手拉坯的,引起了不少食客的注意,漸漸我們的餐廳純青亭就因為富有藝術特色而打開了名氣。
李茂宗于純青陶苑
當年我的餐館里有很多的美國電影明星來用餐、聊天,奧斯卡演員瑪麗史翠就是其中一位常客。
餐廳白天由我太太經營,忙餐館又要照顧小孩,而我白天做美術設計、陶藝工作,晚上經營餐館,前前后后我們夫婦不分晝夜地做了十幾年,也就熬過來了。
因為原本的工作室改成了餐廳,我就把李氏工作室搬到了隔壁,前面陳列著我的作品,后面就是窯,這引起了很多國內外專家、藝術家來參訪,也認識了很多當地、大陸和臺灣的藝術家朋友。
我的工作室漸漸引起當地學術界和藝術界的重視,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我到他們學校授課和學習,還頒了一個榮譽美術碩士給我;時任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及國家安全局官員也曾來參觀訪問過我的工作室。
1976年美國副總統洛克菲勒與李茂宗
當時我在美國的經紀人提議:“既然您有這么多華人藝術家朋友,不如成立一個組織——中華當代藝術協會,這樣就可以與別的華人藝術家進行資源對接,讓來自大陸和臺灣的藝術家有個互相觀摩、切磋、展覽的地方。”我心想這個提議好啊,于是我就成立了中華當代藝術協會,并陸陸續續因此參加了美洲世界博覽會、萬國博覽會,給華人提供一個平臺和當地藝術界互相切磋,起到了一個正面的影響。
大概在1980年,紐約來了一個大陸的訪問團,他們是第一次來紐約,聽聞SOHO是很有名的文化園區,也聽說過我的名字,他們透過一位在聯合國任職的工作人員聯絡到我,我帶他們去參觀SOHO的頂尖畫廊,并召集了當代中華藝術協會的成員舉行座談會,因此啟開了海峽兩岸藝術文化的首次交流。
紐約SOHO區
1987-1988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邀請我擔任陶藝顧問,派我到大陸去指導和推廣現代陶藝。其實在兩三年前,我已經曾經到過大陸去考察過,當時我覺得大陸對現代陶藝還是沒有觀念的。
中國是一個陶瓷之國,我們祖先在景德鎮開發了瓷器,在十八、九世紀時景德鎮產的瓷器名揚歐洲、美國,以前景德鎮的名稱是昌南,英文名字叫china,因此,很多外國人就稱瓷器為china。
我在臺灣讀書的時候,讀中國的陶瓷史就知道中國是陶瓷之國;中國發明了瓷器,在我們認知上,為什么景德鎮有名?主要是先人發現景德鎮附近山上有土石,這土石燒出來的東西非常好,它是很潔白的瓷土;原來在景德鎮有個高嶺村,高嶺村的土是石塊,是瓷器非常好的原材料,加上彩繪可以做出美輪美奐的餐具、花瓶、工藝品等等。
雖然中國的瓷器在歷史上曾經鼎鼎有名,但到現代陶瓷工藝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別的國家,因為我們太保守了。作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陶藝顧問,我毅然決然要前往大陸,把現代陶藝帶進大陸。
當時中國國務院青工部是管全國陶瓷業相關的單位,這個部門召集了全國陶瓷從業者,我以“全國性現代陶藝產品設計與創新”為題和全國的學者、專家、工程師在北京懷柔縣的園區,舉辦了一個講習班。我在那里講了兩個禮拜,就講陶瓷產品設計與創作,學員們非常認真也很喜歡我講的內容。到了第二年,青工部希望我繼續舉辦這個講習班。因為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它有八大瓷器產區,所以我希望到窯場去講課,親自指導,傳播現代陶藝的概念,于是我回復青工部:“我很愿意再到大陸授課,但我不愿在講臺上講,我要到各廠區去講。”就這樣,第二年我來到了景德鎮和佛山市講授現代陶藝的設計和創新。除了理論講課,我還給學生上了實操課,這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和學習的熱切。我還走訪了中國大陸當地的陶瓷廠。
人民日報海外版對李茂宗的報道
我走訪景德鎮陶瓷公司和工廠時,問廠長:“你這個產品有沒有銷到國外呀?”他說:“有啊!我們國內、外都有啊!也有到美國的。”我說:“雖然有到美國,可是在百貨公司里面沒有,都擺在紐約地攤上,我們中國產品、日用品擺不上百貨公司的架子。你設計的東西,產品還比較粗糙,你告訴我直接成本、間接成本是多少?”廠長不知道具體成本數據,他喊員工過來了解。因為我過去在臺灣也辦過工廠、也做過外銷,有這個經驗,我雖然學藝術但也做過實業,我在手工業中心也接受過國外專家評估產品的成本,所以我有經驗,我猜測的成本跟工廠員工說的相差無幾。
我們國家的陶瓷過去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但現代產品的設計卻遠遠不如日本、歐美國家。
為了兩岸現代陶藝的發展,我把研習會也辦到了臺灣,不斷地講授,但不能老是由我來講,這實在太低效了,我認為兩岸需要多舉辦活動多交流才能更好促進現代陶藝的發展。于是1991年我向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提議邀請專家帶上作品到北京舉辦國際陶瓷研討會,并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陶藝北京研討的特展;1992年在景德鎮也辦了類似的活動,這些都是我一手策劃的,并引起了大陸各地的迴響與重視,他們認為我開拓了大陸現代陶藝的先河。
李茂宗與UNDP專家出席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
在此期間,我也培育了一批年輕學生,他們當中很多人現在已成為大陸陶瓷界的中流砥柱,成為了國內外知名的陶藝家。
1985年我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上課,呂品昌(現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和李見深(現著名陶藝家,景德鎮三寶國際陶藝家村主持人)是我的學生,那時候他們的任課老師對現代陶藝的概念模糊不清,學生們連拉坯都不會,他們只會畫彩畫,這不是現代陶藝。現代陶藝要從拉坯→成形→配釉→燒成,一系列操作要懂得技巧再加上所學的美學概念,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1991年國際陶瓷研討會,我推薦呂品昌和李見深以學生的身份參加,和國際陶藝家接觸;之后,我還推薦李見深到美國州立大學陶瓷學院進修,我跟李見深說:“你要學基本功夫,牢固基本技巧,你到美國才會一勞永逸。老師希望你學成歸國后,來接我的棒!”呂品昌和李見深是同班同學,我要求呂品昌做好作品后給我看,我們兩個經常就作品進行交流,后來他到中央美術學院去任教,從講師到副教授到系主任,一步一腳印慢慢成長,現在已經是中國大陸陶藝學術界的典范。
2000年 李茂宗應中央美術學院講學(右一 呂品昌)
除了這兩位優質學生,我還教過很多人才,如華南理工大學的設計學院院長黃修林,他后來還向學校建議成立李茂宗陶藝館,我也向陶藝館捐了多件作品,除了觀摩作用外,還希望這個陶藝館能成為現代陶藝交流的一個窗口。
自1985年起,我就多次往返中國大陸,走遍了大江南北。曾到過新疆大學做客座教授,也在中央美院、湖北美術學院辦過講習班。除了北京、上海、景德鎮、佛山、廣州、杭州的美術學院,幾乎大陸所有的美術院校,我也去推廣過現代陶藝。后來景德鎮高齡陶藝協會還特別頒了"陶藝貢獻獎"給我,讓我覺得非常高興。
1996年李茂宗接受景德鎮陶瓷職業大學授客座教授
我從事現代陶藝是從苗栗出發,苗栗土成長了我,也成長了我的事業,所以我想要回到家鄉重設陶藝工作室,用自己一份力去回饋我的故土。
經苗栗聯合大學韓雄文教授的介紹,聯合大學成立了李茂宗陶藝空間,我也向空間捐了30件作品,希望在當地從事陶藝事業的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觀摩,促進學術文化的交流。
苗栗國立聯合大學李茂宗陶藝雕塑藝術空間
談到苗栗陶我有很多的愿景,因為苗栗是臺灣的陶瓷重鎮,過去有很非凡的成就。曾經苗栗的陶瓷產品在國際上很受歡迎,但因人工成本高,產業外移,近幾十年沒落了。對我個人而言,對苗栗愿景的實現是有責任和義務的,所以想要推廣苗栗陶,希望苗栗陶能夠走向國際。苗栗有三寶一是優良的苗栗土,二是充足的天然資源——瓦斯天然氣,三是這里有一大批陶藝人才,如果把這三寶結合起來,可以做得很好,但我們的努力還不夠。
近幾年舉辦的苗栗陶藝術節,是我建議縣長推動的;每年舉辦的陶瓷藝術節是希望透過產、官、學共同努力,為我們苗栗陶做貢獻,走向國際打出一個品牌。
五穀文化村也是在我的提議下打造出來的一個文旅項目,當時那里只是工廠區,但因為外銷嚴重萎縮,園區顯得死氣沉沉。我建議業主把文化觀光元素加進去,帶著業主夫婦到金門陶瓷廠參訪,并把兩岸的藝文界人士介紹給他們,讓他們吸收文化藝術的養分。同時我也建議他們把前面的土地租下來作為停車場,將來有個大停車場就可以讓觀光巴士、游覽車進來,把更多的文化藝術元素融進去,漸漸地五穀文化村在苗栗成為了一個有名的文化地標。
苗栗五谷文化村
我從事陶藝工作,從臺灣走向美國,又到大陸再回到臺灣,一路走來我有很多感慨,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正面的是我走向了國際舞臺,同行都知道我從事這方面的努力,很榮幸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鼓舞,這是值得我高興的事。
李茂宗作品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但是有時候我也在遺憾,我為了陶藝的事業忽略了家庭的樂趣,比方說,我當年到大陸講學帶著我的太太一起,因為我白天忙著上課也沒辦法陪伴太太,我就拿經書給她看,沒想到她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出家”去了。我們回到紐約就形成她走她的路我走我的路了,這對我而言是一輩子的遺憾;小孩從臺灣帶到美國變成美國人,美國小孩獨立自主,不再依賴父母,他們過著美國式的生活,沒有受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洗禮。父母子女齊聚一室,過著溫馨的家庭生活,這只能成為我心中美好的藍圖,卻因各種原因無法實現。
這一路走來,泥土、泥巴構筑了我的人生,是我的精神食糧,也是我的一方理想和抱負,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
我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我對藝術的追求不會停止,謝謝大家。
作者:李茂宗
編輯:眼界EYES
整理:繪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