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北京八達嶺長城修繕施工期間,一塊被碎石掩埋的明代碑石驚現于世!原來這是一塊明代修筑長城的題名碑,立于明隆慶三年(1560),刊刻了修筑長城的17位官員姓名。其中名列第一位的人,叫譚綸(碑刻“宜黃譚綸”),時任薊遼總督。
譚綸塑像及長城題名碑
為加深印象,建議讀者在腦海中復讀一遍:秦朝筑長城功名第一人是秦始皇,而明代修筑長城功名第一人是譚綸。沒錯,明代主體長城東起鴨綠江畔,西至北京居庸關;另修建有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段,全部都是譚綸主持建造的。如今最知名的八達嶺長城段,也是譚綸的監制作品。
如下圖,這塊【奉政大夫】明代匾額,題匾人即為譚綸。匾額上款載明了譚綸的身份:“太子太保 兵部尚書 前都察院右都御史 協理營戎政 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 兼理糧餉”。可惜匾額左緣缺失,下款文字一并不見,未知受匾人與立匾時間。
譚綸的歷史功績,除了修筑明長城,另有抗倭之偉績。世人皆知戚繼光、俞大猷的抗倭戰功,而常寡聞于譚綸的功勞。實際上,以上三人,可統稱為明朝“抗倭三杰”,他們的貢獻值難分伯仲。
值得強調的是,在大部分抗倭戰役中,譚綸都是戚繼光、俞大猷的頂頭上司,也就是在抗倭戰役中調兵遣將負責戰略指揮的那個人。史稱譚綸“歷兵間三十年,計首功二萬一千五百有奇,亦一時干城矣”,意思是,斬首倭寇21500余人,這就是譚綸的(領導)抗倭戰績。
譚綸塑像
但跟戚繼光、俞大猷皆世襲武官、出身于武進士不同,譚綸是個標準的文進士。譚綸是江西宜黃縣人,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進士功名。同一年,遠在山東的戚繼光世襲祖上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而福建的俞大猷,此時正坐鎮武平千戶所(今武平縣中山鎮)任汀漳守備。
譚綸、戚繼光、俞大猷,三個人誰也沒有想到,此時命運的齒輪已經轉動,一種叫倭寇的物種,將把他們一個江西人、一個山東人、一個福建人緊密連接在一起。
譚綸考中進士后,直接就在明朝南都(南京)上班了,歷任南京禮部主事、南京兵部職方郎中等。嘉靖中期,倭寇逐漸侵入中國沿海地區,從北向南,山東、浙江、福建是倭寇入侵的重災區。這也是譚綸、戚繼光、俞大猷相繼被推上抗倭歷史舞臺的時局必然。
戚繼光藝術形象
山東的戚繼光,早在嘉靖二十五年,率先跟倭寇兵戎相見了。休戰之余,他勤于練兵,以備戰倭寇來侵。
嘉靖二十七年,有倭寇突破沿海防線,直逼南京城。文弱書生譚綸主動請命,招募壯士,組成抗倭大隊,將倭寇打跑。明朝廷見譚綸勇于抗倭,就把他調到抗倭第一線臺州任知府。
而到了嘉靖二十八年,倭寇的威脅直逼福建沿海,好巧不巧,俞大猷被任命為備倭都指揮。備倭,顧名思義,就是備戰防御倭寇之意。俞大猷注定要成為抗倭主將。
俞大猷影視形象
譚綸在浙江很快成長為抗倭主官,招募義士、刻苦練兵、東征西討打倭寇,成為譚綸的主要工作。久而久之,他就成了朝廷心目中領導抗倭大業的第一人選,而他的身份也變為了浙江海道副使。
嘉靖三十一年,倭寇進犯浙東沿海,本在福建防御倭寇的俞大猷,被抽調到浙江兼任多地的參將,由此開啟了他跟譚綸協同作戰的戎馬生涯。
實事求是地說,嘉靖三十一年到嘉靖三十七年,是浙江沿海抗倭最困難的時期:譚綸調兵遣將四處補防線,累得焦頭爛額,但侵入浙江沿海的倭寇似乎越來越多;俞大猷親臨一線打倭寇,戰績也是有勝有敗,一言難盡;而戚繼光直到嘉靖三十四年才被派到浙江,協助譚綸抗倭。
抗倭圖
面對抗倭不力的困難局面,戚繼光決心訓練一支能打勝仗的戚家軍,他向頂頭上司譚綸提出了唯一的要求:“等我三年。”譚綸除了相信戚繼光,別無他法。
因此在后來的三年里,譚綸作為抗倭指揮官,調度有限的軍力苦苦支撐對戰倭寇;俞大猷作為浙江副總兵,不管打勝仗還是打敗仗,只能南征北戰沖在最前線;而戚繼光則夜以繼日大練兵,以爭取早日扭轉大明抗倭大業的被動局面。
以上詳細過程不表。但需要強調的是,彼時大明抗倭局面困難,原因是宏觀軍事戰略力量有短板,非一朝一夕可扭轉,也不是哪個人能憑一己之力打破困境。其間譚綸作為主要的軍事領導人,在戰略被動的情況下,支撐住了抗倭局面,并在大大小小的戰事中殲滅倭寇不計其數,記他為歷史首功自在情理之中。
戚家軍影視形象
好在專克倭寇的戚家軍如期練成,從嘉靖三十七年起,浙江抗倭局面逐步扭轉,倭寇逐漸轉入守勢。譚綸以其卓越的軍事視野,重用戚家軍,每每打得倭寇落荒而逃。期間譚綸以戰略指揮出色著稱,而戚繼光和俞大猷屢屢聯手作戰,全力配合譚綸,由此逐漸形成了“抗倭三杰”的軍事聲譽。
嘉靖四十年的臺州之戰,具有標志性的勝利價值,戚家軍九次擊敗倭寇,浙江沿海就此安寧。期間,譚綸的軍事指揮貢獻,功不可沒。
倭寇被“抗倭三杰”從浙東沿海趕跑后,逐漸竄入福建海域多地,寧德、連江、福寧、興化(今莆田)、泉州等地均有成規模的倭寇侵犯,甚至危及龍巖、大田、古田等內陸府縣。
“抗倭三杰”,值得擁有。大明朝廷認準了,抗倭大業,就得靠譚綸、戚繼光、俞大猷三人的黃金組合,于是又把譚綸調到福建任福建巡撫兼右僉都御史,并繼續調配戚繼光、俞大猷協同譚綸抗倭作戰。
嘉靖四十二年,譚綸指揮戚繼光、俞大猷、劉顯等名將,接連取得平海衛大捷,不久后又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經過興化之戰、仙游之戰,徹底平息了福建沿海倭患。具體過程不贅述。
大明朝廷取得抗倭大業勝利后,譚綸歷任四川巡撫、兩廣總督等職。在朝廷高層看來,譚綸打擊海上倭寇有功,想必也能勝任防御北邊的陸寇。隆慶二年(1568),譚綸奉調北上,任薊遼總督,負責京畿防務。
譚綸修筑長城浮雕圖
譚綸到任薊遼總督后,二話不說,又上奏朝廷要求把他的最佳拍檔戚繼光也調來。由此,戚繼光再次追隨譚綸,北上與之會合。譚綸和戚繼光之所以是最佳拍檔,在于他們的防務理念接近,二人一致認為,防御大明北方的外患,最有效的辦法是修筑長城。
明長城遺跡
正是在譚綸和戚繼光二人的主張下,大明朝廷最終決定修筑明長城,這才有了如今聞名世界的八達嶺長城。而譚綸和戚繼光,都是主持修筑明長城的主要人物:他們的歷史貢獻,永垂青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