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教育,父母一定是更用心而非簡單的物質滿足,在陪伴中去發展孩子的能力和情緒成長,在共情中讓孩子被懂得、被看見、被欣賞。
——薩姐
作者:暖心
“養孩子真的好累啊!”朋友說這句話的時候,滿臉疲憊。
詢問她原因,她說:
“母親節,讓我兒子送個禮物,還伸手問我要紅包”;
“前幾天因為學校和同學發生了一點口角,多問了他兩句,他就嫌我煩。”
“你說,我一天好吃好喝的伺候他,怎么就養出了這么一個白眼狼?”
朋友越說越激動,不斷挑剔著孩子的錯誤。
我們發現:
孩子慢慢長大,和父母的關系就變成了:要么閉口不說話,一說話全是與父母對抗的心思!
為什么養孩子越養越累?
其實,養孩子需要的是“巧力”而不是“蠻力”。
好的教育,不僅救贖孩子,也能拯救親子關系。
01
低配的物質
讓孩子學會“付出”
前段時間,侄女因為吵著要一只銀手鐲居然生出了“不上學”的心思。
侄女今年高一,放假期間,她看中了一個銀手鐲很想要,就要求媽媽給自己買。
她媽媽覺得她還是學生,不給她買。
侄女就罵她:
“你一天只顧自己穿好的,我這點要求都不滿足,我還怎么好好學習?”
“以前我要什么,你都給,現在這么小氣?”
“我不管,你必須給我買”……
后來她媽媽拗不過她,最終妥協。
她的媽媽一直秉承著“女孩富養”的原則,從小到大什么都給侄女買,以前衣服都是五六百一件,衣服、鞋子,樣樣都挑好的。
侄女雖然成績很好,但是被養得非常“嬌貴”,要什么都必須給什么,不然就發脾氣。
那一刻我真的為他們母女感到悲哀。
父母給的物質越多,孩子的“反噬力”越大,僅憑“富貴”的物質滿足背后往往是精神的貧乏。
之前看過一個詞叫:未富先嬌。
指的是因為過多的物質滿足讓他們習慣了“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從未體驗過真正的努力和付出,最終不懂感恩,一味索取,變得貪婪、不求上進。
是啊,父母給予得太多,反而讓他們失去了責任感。
想起作家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愛需要雙向流動,付出也需要。
孩子,本就不應該毫無底線的滿足,物質需求也要學會“低配給予”。
這個“低配”的定義:并不是不給,而是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適度滿足”。
比如:
孩子想要一件新衣服,父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買適合孩子的衣服,而不買貴的;
當孩子想要和同學攀比而想要好東西時,父母要堅決地拒絕。
父母要明白一個道理:
我們給予孩子的物質滿足,目的不是為了讓小孩子沉迷于物質,而是通過“適度給予”,讓孩子在沒有匱乏感的基礎上去創造豐盛,同時讓他懂得珍惜與付出,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與定位,讓他不會被誘惑折服。
育兒是一場心靈的旅程,而非物質的競賽。
學會讓孩子過“精簡的生活”,留有余地,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
02
高配的陪伴
讓孩子獲得情感滿足
耶魯大學對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曾進行了長達40余年的研究,發現孩子成長中的每一階段,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3歲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年,他喜歡繪畫,講故事,做手工;
5歲是親子關系最親昵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歡父母的陪伴與贊美;
7歲的孩子在意家庭地位和價值,要多陪伴、多鼓勵有利于價值觀的培養;
9歲獨立而執著的年齡,需要父母多關心;
11歲處于動態齡,狀態不穩定,容易情緒化,需要父母多開導;
12歲進入青春期,需要父母多溝通,讓他覺得被在意……
我們發現,孩子每一年的成長都在變化,但卻有一個共同點是:需要父母陪伴。
陪伴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會決定孩子的性格。
尤其是12歲以前的孩子,特別需要安全感,如果你沒有花時間和心思,那么會讓孩子出現兩種現象:
一種是叛逆,為了引起你的注意;
另一種性格自卑,缺乏安全感,內心變得脆弱敏感。
電視劇《加油!媽媽》中,蘇青是一位二胎媽媽,因為小兒子身體不好,她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了小兒子身上。
長期被忽視的大兒子,因此變得非常叛逆。
和同學打架、學習下滑、請人冒充父母見老師,這一系列的操作就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可是媽媽每次都只會批評他,從來不關心他。
后來,父母離婚讓他情緒徹底崩潰,點燃全家福想要自殺,蘇青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情感教育的忽視。
陪伴,是孩子成長的心靈之泉,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是一個“孤兒”,無助又敏感。
盡管有一些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就像上面的那個男孩,媽媽明明在身邊,他卻依然沒有被愛過,所以讓他孤立無援。
教育家劉墉有一雙非常出色的兒女。
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女兒劉倚帆是哥倫比亞大學優秀畢業生。
談起育兒經驗,劉墉說:
“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是陪伴,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陪伴成了他教育的中心。
兒子初到美國時,經常被欺負,因此變得內向和叛逆。
為了讓兒子盡快走出這種困境,劉墉常常帶著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蟲子、種菜,讓他做些扛土這樣的體力活。
在陪伴女兒時他更用心,他會給女兒化妝;陪女兒練琴,還會舉著樂譜當樂譜架;帶女兒做科學實驗,培養她的學習興趣......
就這樣,在父親的陪伴下,兩個孩子變得自信、獨立、樂觀且自信。
我們要給孩子最真心的愛,一定是花時間、花心思的,這樣他才不會變得敏感、自卑。
陪伴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營養劑,也是教育孩子最完美的捷徑,是父母不能缺席的“一堂課”。
03
頂配的共情
走進彼此心里
前段時間,一對被喻為“電子爸媽”的中年父母火了起來,他們拍攝的與網友的互動視頻俘獲了很多年輕人的心。
“女兒,你快樂嗎今天?”
“咋了不高興?不高興不想說就不說了。”
“你別糾結了,這段時間你處理這個問題,我跟媽媽就感覺我女兒處理得非常棒!”……
他們與網友的對話視頻中:
有藏在生活瑣碎里的日常問候,有第一次生理期來臨時的紅糖水與健康小課堂,有童年坐在超市購物車里接過來的一包零食,有考試失利抑或被工作壓力席卷時堅定的肯定與溫柔的鼓勵……
看了他們的視頻,很多人說:
終于明白,我為什么愿意活在虛擬世界里了,我沒有這么溫暖的父母;
要是我爸媽也能這么鼓勵我就好了;
我一定要把這樣的共情能力搬進現實……
是啊,“電子爸媽”與“孩子們”的互動沒有訓斥、沒有否定,只有與孩子的情感共情,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這也在告訴很多的父母:“共情”是最能撫平傷痕,傳達愛意和解決矛盾的方式。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溝通,那是因為父母也不愿意去解讀孩子的情緒。
孩子一哭就想阻止;
孩子一做錯事就覺得他有問題;
看見孩子難過,傷心,還會不斷地貶低、責罵……
這種充滿訓斥和不信任的感覺,所以會讓孩子出現很多問題:抑郁、敏感,叛逆,冷漠孤僻,不與父母溝通。
有人說過:情緒是上天賦予我們和孩子用以感受世界的一種方式,生活因有喜怒哀樂,才顯得精彩萬分。
每個孩子都有著豐富的情感需要。
比如:
1)“鏡映的需要”:
簡單說就是一個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同時需要在父母的眼中被看到以及得到贊美,父母允許孩子自由表現自己。
2)“理想化的需要”:
孩子需要把父母想象成完美、強有力的人,并且能夠感覺到自己和父母之間是聯系的,借此充實自身作為孩子的弱小感。
3)“看見我的情緒”需要:
孩子會在父母面前表現出本來的傷心、難過,此時父母需要用一雙“火眼”去發現孩子的無助與幫助,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關注與愛。
對待孩子的情緒,父母的共情非常重要,因為它能幫親子關系建立信任和情感連接。
共情:表示接納;拉近心理距離;讓父母愿意為孩子去改變自己;是讓彼此進步。
在《最愛不過我懂你》這本書中說:共情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我理解你”,而是一個完整的情緒融入。
共情分為四個層次:
1)換位思考: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到認知共情。
2)感同身受:用心體會孩子的情感狀態,達成情緒共情。
3)積極回應:通過實際行動關愛孩子,溫暖孩子的內心,行動共情。
4)正向引導:以鼓勵和期待的方式推動孩子前進。
當父母做到第四個層次時,你會發現,孩子和你的關系會越來越近。
請帶著愛平靜地陪伴孩子,體會TA的情緒,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愛你。
04
作家村上春樹曾在《海邊的卡夫卡》中說過一段話: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如果水質過差,最終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孩子是枝繁葉茂還是死氣沉沉,關鍵在于父母的養育方式。
你想養出有責任感、懂感恩、勤奮又努力的孩子,在物質上“吝嗇”一點吧,這是激發他動力的根源;
你想讓孩子健康、積極、樂觀,就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吧,讓他感覺到這個世界在愛他;
你想讓孩子與你越來越近,就去“理解”他,和他同頻共振,你會得到他全部的信任。
我們要給孩子成長最愛的禮物,是“既要愛他”,又“要努力塑造他”,讓他成為越來越優秀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