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來說說崇禎帝,為什么會獲得同情。
首先明朝滅亡最大的原因不在崇禎帝身上,是積重難返,崇禎帝往上幾位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
哥哥明熹宗天啟帝是愛做木匠活,然后讓太監魏忠賢站在臺前與東林黨內斗,搞的朝廷烏煙瘴氣。父親明光宗泰昌帝在位勉強一個月就莫名其妙死去。爺爺明神宗萬歷帝將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是消磨殆盡不說,還三十年不上朝,就跟大臣躲貓貓玩,雖然小事不管,大事嚴抓,但是薩爾滸之戰一次失誤,就使得努爾哈赤徹底崛起,從此在關外,后金是一發不可收拾。太爺爺明穆宗隆慶帝倒是有所作為,隆慶開關增加國庫收入,穩定經濟,俺答封貢穩定北方邊境,為遲暮的明朝重新注入活力,但是在位僅僅6年,死時年僅36歲,并沒有根本扭轉局勢。
再往上明世宗嘉靖帝更是不用說,前期還效法太祖、成祖,有一定作為,中后期也是開始怠政擺爛起來,重用奸臣嚴嵩,沉迷于煉丹,最后死因可能是長期服重金屬丹藥導致,搞得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凈。
更要命的是,明朝第一懶政皇帝明神宗萬歷帝在位48年,明朝第二懶政皇帝明世宗嘉靖帝在位45年,這爺孫倆在位加起來93年,相當于明朝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都在擺爛,完事就是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兩位皇帝在同一年死去,這不就是國之將亡的征兆嗎,前面皇帝使勁折騰,惡果自然是由崇禎帝來吃,崇禎帝吃不下,自然只能玩完了。
崇禎帝的缺點明顯,是剛愎自用和生性多疑,對于大臣很是苛刻,并沒有得到朝臣真正的支持。諸如冤殺袁崇煥,還有孫傳庭戰死以后,崇禎帝懷疑他是詐死潛逃,是拒絕給予封贈,寒了天下將士的心,連做做樣子,籠絡人心都不會。不過這是他個人能力不足的問題,是性格弱點問題,并非是擺爛或者昏暴之主。
他身上的優點也很明顯,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他的性格弱點,大致來說就是勤政、節儉。雖然勤政的方向并不對,再勤政也是徒勞無功,甚至越勤政越糟糕,但這也是一個好的態度,說明他是想做一個好皇帝,只是可惜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抵百分之一的天賦,沒有玩弄權術的天賦,再努力也是沒用,反而加速了王朝滅亡。
如果在穩定的平世,崇禎帝肯定是個合格,且很不錯的守成之君,可惜他生在王朝末世,中央朝廷式微,皇權衰落,又是內憂外患,個人能力有限,只能悲情落幕。
最后崇禎帝慘烈但不失風骨的下場,也是為他加分不少,是城破之際自縊以身殉國。在位十七年,是六下罪己詔,死后遺詔也寫的很感人,是“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正是這個最后之舉,使得大眾普遍同情生不逢時的崇禎帝。
二、再來說說李自成為什么被很多人嗤之以鼻。
李自成最大的優點就是站在底層百姓的立場,諸如均田免賦政策便是切實維護底層百姓的利益,他可謂是真正的農民起義領袖。
在消滅明朝以后,李自成被認為是下一位明太祖朱元璋,他建立的大順政權,也被視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他的聲勢在當時可謂如日中天。
但他這個人太過理想化,并非雄才大略之主,沒有及時轉變立場,即使初心是好的,但卻將事情搞砸了,簡單來說,就是打破了舊世界,卻沒有建立新世界的秩序,使得更多的百姓陷入兵災之中。
本來明朝統治階級爛不爛,起碼是主心骨的存在,雖然地方武將開始軍閥化,但是面對關外大清這個“外人”,都是一致對外,結果李自成消滅明朝,打掉這個主心骨以后,又在北京大搞追贓助餉政策,得罪官紳階級,反而是為清朝入關統治打下良好基礎。
等到李自成在山海關一敗涂地,又主動退出北京,使清朝順利入關,輕易入主北京以后,優待官紳階級,有了李自成“珠玉在前”,官紳階級自然支持清朝。
而李自成,仿佛他的人生任務就是成全清朝一般,明朝的時候如同“不死小強”一般,使得清朝順利入關以后,李自成便是一蹶不起,更是在次年莫名死于農民武裝之手,這潦草的結局屬實讓人意外至極。
因為李自成的政策不當和短視問題,使得清朝入關和平定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都是出人意料的快,打天下的難度是直線下降,因此一鼓作氣滅掉南明弘光政權以后,自然是信心膨脹,大力推行薙發令,不服從就是逆命之寇,引發很多流血事件,令人唏噓不已。
正因為李自成打破舊世界,卻沒有建立新世界,反而使得天下進入生靈涂炭的亂世,所以很多人對他是全無好感,甚至是嗤之以鼻,畢竟結局太差勁了。
如果他沒有消滅明朝,沒有使得清軍順利入關,或者哪怕消滅明朝以后,是坐鎮北京,堅決不退,與清軍苦戰多年,即使最后慘烈戰死,那么他的評價也肯定不止如此。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個贊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