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看不上,沒錢的買不起?!?/strong>
這應該是大眾近些年對國外豪車的新印象了!
而就在這兩天“豪車”保時捷的日子很不好過。
保時捷經銷商“集體逼宮”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究其根本可能是保時捷“賣不動”了!
入華二十四載,保時捷作為中產階級身份的象征,向來都是高溢價、不愁賣的豪華品牌代表;
曾經的保時捷,在全球每賣出6輛車,就有1輛賣給了中國女性,而且還要加價排隊6個月才能拿到車。
誰又能想到,“賣不動”“車價跳水”這種慘淡的詞匯,居然也能用在保時捷的身上!
是的,曾長期受中國用戶追捧的保時捷,在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上,正遭遇著轉型危機!
今年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僅交付16340輛,同比下滑24%。
眼看這是“真”賣不動了,結果廠商好像還要壓庫存,經銷商一下子就扛不住了,據說準備“逼宮”保時捷德國總部。
好一出精彩絕倫的“逼宮”大戲,保時捷心里也急啊!
在熱鬧喧囂的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大跌”、“虧本賣車”是保時捷失敗的事實;面對汽車品牌的“血海競爭”,未來又該何去何從呢?
01
這兩天,車圈最大的新聞莫過于豪華車“大哥”保時捷經銷商“逼宮”事件,持續發酵后,保時捷終于“坐不住了”。
前不久,保時捷中國發出官方聲明,雖未明言與經銷商之間的矛盾,但隱晦透露了其與經銷商在包括商務政策、電動化轉型等諸多領域的討論。
事件起因,多家媒體均已報道過,簡單來說就是在車市日趨內卷的背景下,保時捷中國為了完成銷售任務,選擇向經銷商壓庫,然而壓庫對部分經銷商來說有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導致保時捷與部分經銷商雙方矛盾激化,部分經銷商停止提車,要求保時捷總部給予補貼的同時并且更換相關高管,最終形成了對立。
其實,事情一點也不復雜,面對國產品牌的強勢沖擊,保時捷急了!
今年一季度,保時捷中國地區銷量僅16340輛,同比下降25%。
更重要的是,利潤上,保時捷整體營收90億歐元,同比下降10.8%,汽車業務營收81億歐元,同比下降12.7%,主要原因正是其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
相對應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銷量達到482.9萬輛,同比增長13.1%。40萬以上的車型,問界M9、理想L9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這樣的表現對曾經的“豪華車大哥”保時捷來說,可謂是晴天霹靂!
要知道,保時捷曾經深受中國市場的喜愛,保時捷當年在全球每賣出6輛車,就有1輛賣給了中國女性。
但如今曾經加價排隊6個月才能拿到車的保時捷,卻面臨量價齊跌的困境,都開始壓庫存了?
盡管保時捷的這一聲明大有息事寧人的意味,但在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下,曾經長期受中國用戶追捧的保時捷,正遭遇著轉型危機是不爭的事實。
02
保時捷都開始壓庫存了?這放在幾年前,也許不可思議,但如今想來無可厚非。
自2015年起的8年里,中國一直是保時捷最大的單一市場。而8年時間,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從快速增長到加速下滑的巨大反差。
2022年,保時捷全球交付量為309884輛,同比增長2.6%。其中,中國市場總交付量為93286輛,同比下滑2.5%,成為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場。
2023年,中國繼續成為保時捷全球范圍內唯一下滑的市場,全年交付量為7.93萬輛,同比下降15%。與此同時,此前由中國蟬聯8年的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由北美地區接棒。
從2023年開始,保時捷的處境就比較難受了,2022年買車還需要強制加裝配置,2023年Macan等車型開始2萬到3萬的現金降價,再往后,就是打折了。
保時捷如今面臨更大的挑戰是,即便大幅降價,保時捷的在華銷量仍然不容樂觀。
5025輛,是保時捷今年一季度在中國市場較同期減少的銷售數量。
這才幾年的光景,保時捷在中國的待遇幾乎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下,中國車市的內卷,連“輕奢”汽車品牌都逃不掉了。
其實,保時捷的困境,也是如今國外豪華汽車品牌的痛點。
2024年一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BBA絕大部分業績指標數據都呈現下滑趨勢。其中,寶馬在中國市場銷量同比下滑了3.8%,奔馳同比下滑了10.4%。
現在國產車品牌個個身懷絕技,給國外豪華汽車品牌帶來的壓力非常之大。
智能大屏時代和新能源時代,簡直就是“保時捷們”的“催命符”。操控、速度不再神秘,高科技配置又全都落后,新一代年輕人還沒來得及把“保時捷們”定為Dream Car,就已經轉移到新能源市場了。
眼下中國豪華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其中,比亞迪的高端品牌“仰望”,已在百萬豪車市場嶄露頭角;路特斯電動跑車“繁花”也在今年上市;廣汽埃安旗下高端品牌昊鉑推出的純電超跑昊鉑SSR售價區間也已經超過百萬元;蔚來也在2023年底亮相了百萬旗艦車型ET9。
新能源浪潮下,國人有了更多的選擇,豪華何必百萬級,豪車也不只“保時捷”!
03
悲喜并不相通,風月也難同天!
當中國汽車品牌“卷”得研究全球市場時,“洋品牌”卻在思考如何守住中國市場,這是如今汽車行業的一個縮影!
從歷年車展信息可以看出,“洋品牌”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
2020年北京國際車展、2023年上海國際車展、2024年北京國際車展,跨國公司全球首發車數量分別為14臺、28臺和30臺。
不只是喊口號,寶馬奔馳奧迪那可都是拿真金白銀來支持中國的。
2021年9月,寶馬集團表態,未來將在沈陽追加投資250億元。2022年6月,奧迪集團宣布要投資約184億元,建設在華第一家豪華純電車型工廠。2024年4月,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表示,過去五年,在中國的研發投入總計為105億元。
一些不太重視、之前也沒做好中國市場的洋品牌,比如雷諾、三菱、鈴木,開始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
特斯拉,虧了整整17年時間,來中國上海建廠后一躍沖天,終于成了一家持續盈利的電動車巨頭!
事實上,歐美是汽車工業的發源地,但并不是新能源汽車的沃土。
特斯拉跌落“車王”寶座,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老牌汽車制造商推遲了電動汽車投資,并撤銷了生產計劃;
庫克花100億美元造車,整整10年無果,最后蘋果放棄了電動汽車計劃,選擇成為生成式AI的“跟跑者”!
在目前整個美國和歐洲主流市場環境下,純電動車并不是短期內能夠快速盈利的方向。
歐美汽車制造商在電動汽車領域也投了巨資,但奈何在當地電車的價格仍然過于昂貴,導致電動汽車銷售放緩。
而且,對于大多數本地消費者來說,電動汽車仍然過于昂貴,而且歐美的充電系統,也算不上很完善。
04
原本歐美的汽車工業非常強大,但明顯這幾年“坐吃山空”,對待汽車工業改革和轉型沒放在心上,后知后覺的歐美人猛然發現,原來中國新能源車技術早已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轉眼間屹立在了世界之巔!
我們驕傲的是,如今中國不僅是全球新能源車主戰場,還成功彎道超車成為“領跑者”。
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年銷量1465.3萬輛,同比增長35.4%;其中僅中國銷量就高達949.5萬輛,占全球銷量的64.8%,連續9年全球稱冠,滲透率攀升至31.6%,而歐美新能源車年銷量還不足中國的一半!
前不久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已超過50%,中國的新能源車企正在快速擴張市場規模,搶占用戶心智。
乘聯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上半個月,新能源車的零售滲透率高達50.39%。
“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將達1100萬輛,市場滲透率將達40%?!边@樣的預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言,不難實現。
百年前,梅賽德斯-奔馳發明汽車;百年后,中國自主品牌“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
其實,歐美汽車制造商想要與中國品牌競爭,必須要學習、推陳出新、快速變革,才有可能在這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尋求一絲奇跡!
只是,傲慢的他們,愿意承認和學習我們的強大嗎?
別忘點個“在看”
參考資料:
《最新!保時捷回應!》,中國基金報
《保時捷中國緊急聲明!》,證券時報
《保時捷Taycan優惠30萬仍無人問津?》財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