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全文一萬字,沒有耐心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后看彩蛋
今年1月以來,美國和英國多次打擊胡塞武裝,以報復胡塞武裝對其商船的襲擊,當地時間2024年5月30日英美又襲擊了也門首都薩那和港口城市荷臺達,造成16人死亡,42人受傷,31日胡塞武裝宣布使用有翼導彈和彈道導彈擊中了美國海軍“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但隨后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并未發現任何針對“艾森豪威爾”號的襲擊。
國內很多媒體做了跟進報道,聲稱胡塞武裝擊中了美軍航母,因為胡塞武裝聲稱是用導彈擊中的美軍航母,所以今天翻一篇老黃歷,再提提導彈打航母這件事。
早在胡塞武裝宣布自己用導彈擊中美軍航母之前,最熱衷于“導彈打航母”理論的是中國網友,認為我們的東風導彈可以輕易擊沉美軍航母,并編了很多諸如“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順口溜,讓我說,多數中國網友是最擅長自己騙自己的人:“東風”確實是我們的重大進步,但是畢竟沒有經過實戰檢驗,面對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咱們要做的是低調追趕,而不是像智障一樣靠吹牛逼自詡天下第一,事實上,自從這兩年美國的AI創新公司屢創技術新高峰之后,美國和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又拉大了:人類曾經靠工程師們創造了奇跡,但在AI的 恐怖算力和進化速度面前,工程師的成績如同嬰兒學步,而AI這項技術的發展,可能是人類目前為止對自由度和想象力需求最高的項目:我們無法想象AI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第一優先竟然是應該符合審核要求,這樣的環境,不管AI還是活人,都不會有想象力的翅膀——要想遙遙領先,想象力的翅膀上不能拴鉛塊。
咱們接著說導彈到底能不能擊沉航母的事。
航母是當今世上最強大的海上攻擊平臺,但航母自身卻并無攻擊力,自我保護能力在諸多先進戰機和遠程導彈之下顯得非常孱弱,但自二戰結束以來,還沒有任何一艘航母被擊沉,原因就是圍繞著航母的潛艇、驅逐艦、預警機、戰斗機、電子戰飛機……在航母周圍形成了嚴密的防御網,而且這個防御網可以在遠離敵國海岸線一千公里以外發起打擊。
我國很多制杖五毛津津樂道的導彈打航母,其實只是個自嗨的笑柄話題罷了,接下來咱們說說。
1、幾枚東風21-D可以擊沉一艘美國航母?
東風21-D到底有沒有進行移動靶船試驗?一枚東風21-D的造價是多少?誰能告訴我?這兩個信息都很重要——先放下所有的技術細節不說,只要你說你搞過移動靶船試驗并命中,別人自然而然就不再質疑你是怎樣突破“黑障”的,末端制導怎樣完成、天上的衛星夠不夠使等問題,同樣,一枚導彈多少錢也決定了你的存貨量有多大,能不能達到所謂的“飽和攻擊”——這玩意兒畢竟不是像扔雞蛋那么便宜。
導彈、導彈,重要的是“導”,其次才是“彈”,沒有了“導”就是瞎扯淡——沒了結構系統、動力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只有一個戰斗部,有個卵用?這一套加上發射和維護,算下來到底是2000萬美元還是3000萬?就算是“很便宜”的2千萬,洗地式攻擊得花多少錢?而且,目前到底有40還是50枚,誰也不知道,這個數量玩兒飽和攻擊?就算全部命中,幾枚能擊沉一艘航母?
根據局座在央視節目中的說法:擊沉一艘6000噸級的戰斗艦艇(別忘了美國航母普遍在10萬噸級),大約需要6~7枚導彈,其中艦艏、艦艉各一枚,左舷右舷各兩枚,局座沒說導彈的型號和導彈戰斗部質量,信息非常有限,但根據美國擊沉自己的“美國號”航母的實驗來看,想要幾枚導彈就擊沉一艘航母(能命中的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做過一個測算:假定目前美國航母在南海,不能精確確定它的位置,但可以粗略估計航母在一個長10公里、寬5公里的海域活動,按照網友們說的飽和攻擊,我們只需要密集發射導彈,著彈點小于330米×50(尼米茲級航母的非精確尺寸),那么需要10000÷330×5000÷50≈3030枚導彈可以擊中航母……再要么就是劃定更大的海域,按坐標分區,然后一個區域一個區域地齊排,總有幾發能打中,不過這就是大概率(說白了就是蒙)。再說移動靶船試驗的事,“遠望4號”和“鏡泊湖號”的報道不再重復,也愿意相信是真的,那么好了,請那些信誓旦旦、振振有詞的主兒提供一個擊中移動靶船的視頻,或者官方的正式報道,行不?
彈道導彈要打固定靶,防空導彈要打飛行靶機,攔截導彈要打飛行靶彈,原子彈、氫彈要做幾次試驗以昭告天下:我有核武器了!我能小型化了!
一個痞子屢屢挑釁你,最好的警告方式是你一拳把墻打個坑,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跟他說你是天下第一,是不是?
2、導彈能擊中飛得很快的飛機,但為什么打慢得多的航母卻很難?
這部份不是我們的重點,只是為了說明航母“遠、中、近+末端”的四層防御體系是何等嚴密,為后面的內容做個鋪墊,稍微快進一下。
主流空空導彈的飛行速度一般在2~4馬赫,戰斗機的最大速度一般在2馬赫左右,變態的米格25,頂破天也就2.83馬赫,強大無比的猛禽(F-22),也就2.23馬赫,這種速度當然跑不過導彈。
而且防空導彈一般都有自動跟蹤系統,一旦被它鎖定,噩夢就要來了,最多就是丟個干擾彈什么的,但因為自主防衛距離太近,所以飛機很難擺脫飛彈,但航母的防御范圍再加上雷達的偵測半徑,大概有1500公里,升空攔截距離能達到1000公里左右,就算4馬赫的飛彈能飛到航母上空,為了尋找目標飛彈會降速,這時的速度一般在2~3馬赫左右,而攔截導彈的速度在3馬赫以上……所以,能飛到航母上空的導彈,幾乎沒有。
上圖:美國海軍第125預警中隊的E-2D,E-2D巡航速度約480公里/小時,無空中加油續航時間約6小時,有空中加油時續航時間約12小時,轉場距離可達2708公里,它的防御范圍再加上雷達偵測半徑,大概有1500公里。
3、為什么用導彈打航母?為什么不用巡航導彈而是彈道導彈?為什么是東風21-D?
第一個問題:因為用導彈劃得來,用導彈攻擊大型水面艦艇或敵方重要工事,比訓練一支現代化空軍付出的代價要低得多,即使需要維護和保養,也比飛機容易又便宜,且不易遭到攻擊。
中國目前不具備和美國叫板的實力,與其展開全面競賽不如重點發展幾件重要的武器裝備,以形成優勢,所謂“有限目標,重點突出”,也是中國的國防策略之一。
第二個問題:海灣戰爭之后,全世界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全球約89%的人和80%以上國家的首都在美國航母的打擊范圍之內,這個時候很多國家都開始考慮克制美國航母的辦法,這里面就包括使用導彈。
巡航導彈精度高,但速度慢,容易被攔截,射程雖然也有很遠的,但總體而言,1000海里(1852公里)對威懾航母還是有些不夠,而彈道導彈速度高,幾乎無法攔截。比如東風21-D,進入大氣層后的速度可以達到6~8馬赫以上,而下落速度更加驚人,可達10馬赫以上,在接近航母降速之前,理論上沒有任何武器可以攔截。
第三個問題:為什么是21-D?
東風全系列的公開信息大家可以百度,我揀我認為重要的說,一代就不說了,幾乎就是俄制武器的組裝版,從二代說起,“東風”-11,射程300千米,無力承擔突擊任務,“東風”-15射程600公里,只能打擊近海目標,“東風”-31和41屬洲際導彈,射程遠超偵查系統的有效監測范圍,且價格極其昂貴,絕無可能進行改裝,“東風”-26,屬于陸基中遠程彈道導彈,射程6000公里,主要目標是關島和韓國的“薩德”(到底能不能有效針對薩德,以后再說),那就只剩下DF-21了(DF-25衍生自21D,為地地導彈)。
21D是世界首款反艦彈道導彈,北約代號CSS5,根據A、B、C、D型號不同射程在1800~2700公里,彈頭重量約600公斤,改進型的可攜帶六個彈頭,射程符合偵察系統的監測范圍。
現在切入最后一個問題:
4、DF-21D打航母,到底能行不?
第一個難點:要打航母首先就得先找到航母(發現難)
別看航母排水量十萬噸,往海面上一扔,跟芝麻差不多,根據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我的數據:原始照片長62500象素、寬8333象素時,航母才對應為一個像素點,而此時的照片已經達到5億2千多萬象素,那你說美國航母在南海咋人盡皆知?因為那是它想讓你知道,它是來砸場子來了,并非真的開干,真要搞事,肯定不聲不響就來了。
好,那我們的偵察衛星采用窄幅多幀的形式來偵照 ,這樣就會形成一系列的連續照片,但這將使數據量成倍暴增,(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下載過蒼老師標清版和藍光版的同學大概能理解我說的這個“數據暴增”的意思)如此大的數據量 ,無論是對衛星、照相技術 、衛星與地面的傳輸技術 ,還是地面數據處理與判讀技術,都是巨大考驗 。
我們假定很容易就能遇到航母,或者直接遭遇了,那么打它都有哪些難點?
第二個難點:跟蹤鎖定的速度難以跟上航母的速度(定位難)
航母很大,也不快,怎么就跟蹤難了?
航母一般在距海岸一千公里左右的海區機動 ,它幾乎一刻不停地頻繁更換陣位,為的就是躲開對手的偵察和打擊,而偵察衛星的運行軌道是固定的,所以衛星過頂的次數也是有限的,一般只能對目標進行間隔數天或10多小時的偵查,無法進行連續監視 ,比如切爾諾貝利事件,美國就是兩天后才得到了核電站的照片。
那咱變軌?行,但變軌就必須消耗極其寶貴的星上燃料,不僅影響衛星壽命,也不一定有用,因為即使變軌,這一過程也要數小時甚至24小時。以目前最先進的商業成像衛星為例 ,其分辨率是許多國家軍事偵察衛星的近10倍,每天繞地球飛行14圈 ,但在不變軌的情況下,對同一地區的偵察間隔要在3 天以上,如果犧牲分辨率對其進行變軌,那么重訪同一區域的時間也接近24小時。
因此衛星偵察的時效性還達不到偵察突發事件和定位航母等移動目標的程度。
即使衛星拍攝到航母目標,如前所言,向地面回傳送數據的工作量也很大,目前的傳輸型衛星一般每天下傳一次數據 ,如果要緊急傳送 ,就要機動到地面接收站上空向下傳輸,這個時間段沒有具體數據,但是再樂觀,應該也要數小時,按尼米茲級航母30節的時速,已經移動了十幾海里了。
第三個難點:導彈速度越高,擊中越難(擊中難)
彈道導彈是用來打擊固定目標的,這是由它的先天優勢和先天劣勢共同決定的:
優勢在于極高的速度難以防御,但超高速會導致黑障,使導彈戰斗部無法與外界通信,當然也就無法尋找移動目標。
21D采用的是錢學森彈道,優點在于導彈的后半段可以以6-8馬赫的速度在大氣層邊緣進行機動飛行,相當于彈道導彈與飛航式導彈的結合,所以只要目標監測與指示沒有問題,追蹤并攻擊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上圖:錢學森《導彈概論》手稿復印版
但是,彈頭以何種手段突破黑障完成末端制導?目前完全沒有可以參考借鑒的資料。
所謂“黑障”,指的是導彈重返大氣層后,由于氣動加熱,空氣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又進一步被分解為正離子和電子,由于這時出現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的電荷量相等 ,所以被稱為“等離子體”,彈頭在高速再入過程中,周圍形成的 “等離子體”象刀鞘一樣將其包裹,所以又稱“等離子鞘”,可以隔絕彈頭內外的電磁波 ,使所有無線電信號均被隔絕,末端制導系統無法工作 ,只有在最后時刻降低彈頭再入速度,末端制導雷達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彈頭會降低速度,然后采用與巡航導彈類似的技術——這當然會導致被攔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在航母有防備的情況下,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甚至比打擊地面目標的突防難度更大。
根據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的《導彈總體設計原理》一書,明確指出“氣動加熱對導彈飛行速度提出了限制值,有時這個限制很嚴格”,我理解這句話有兩個意思:一是說導彈不是速度越高越好,二是超過一定的限值,可能導致導彈本身報廢或者失去命中度。
所以,那些喊叫越快越好的人可能也要考慮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越快越好很可能導致越快越打不著。
第四個難點:從水下到水面再到空中,航母層層防御嚴密,突防難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航母艦隊都不具備反彈道導彈的能力,如前所言,如果能解決發現、定位、末端制導等一系列難題,那航母在彈道導彈面前是跑不掉的,無非就是加大彈頭質量和攻擊數量,但即使如此,“擊沉”也絕非易事,更多可能是讓航母喪失部份或大部份戰斗力——這也就足夠了。
再說擁有航母的國家也不會靜靜地等你來打,尤其美國,發展的以“標準”系列導彈為核心的“宙斯盾”BMD反導系統 ,攔截高度約500千米 ,這一高度足以實現對中遠程彈道導彈的攔截。美國海軍在全球部署18艘反導型 “宙斯盾”艦中16艘,都集中在日本 、夏威夷等太平洋地區。
美軍1個航母編隊編成一般裝備有 “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各兩艘,其中至少1艘為BMD型,針對西太平洋的導彈威 脅 ,BMD型 “宙斯 盾”艦有可能增加到4艘 。這樣一來,航母與 “宙斯盾 ”艦之比將高達 1:8,這些導彈防御型 “宙斯盾”艦可以完成多層部署與攔截 ,使攔截成功率成倍提高。
宙斯盾從發現目標到做出預警,耗時0.01秒。
事實上,美國在反導系統的研發和實驗水平,依然是全球第一,根據原子能出版社《2018年度世界導彈裝備與技術發展報告》:1997年以來,美國利用“標準”-3系列的0型、1型、2A型攔截彈與“宙斯盾”系統進行了39次海基中端防御系統攔截試驗,成功32次,成功率約80%,而2016年又利用“標準”-3的Block2A成功進行了中程導道導彈的攔截(東風-21D就是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實驗數據,全部均見于公開出版物,而前面所說的東風系列作為威懾武器應該公布的威懾性實驗數據,目前沒見報道。
早在2017年,美國已經開始了對洲際導彈的攔截實驗,并且是首次實驗就直接命中靶彈,我國媒體對此多有報道,新華網對實驗的概述是:美國先是從4000英里(約合6400公里)的馬紹爾群島夸賈林環礁的里根導彈試驗場,向美國西海岸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為了最接近實戰試驗,該導彈至少加裝了能在中段高速飛行的高能加速器,使得大氣層外飛行速度超過20馬赫……完全擊中。如下:
http://m.xinhuanet.com/2017-05/31/c_1121060798.htm
人民網軍事頻道對美軍這次試驗成功的評價是“子彈打子彈”的高技術活兒,如下: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1/2017/0601/c1011-29311683.html
兩年后的2019年,根據新華社的報道,美國已經利用雙彈齊射的方式將洲際導彈的攔截率從50%提高到了75%,其中一枚用來擊中靶彈,一枚用來擊中殘骸。
因為本文主要講導彈打航母,所以針對攔截這一部份只能以后陸續展開敘述,先提前做個鋪墊就是:被中國網友津津樂道的“一拖多”(分彈頭)技術也絕非不可防御,事實上攔截彈比攻擊彈具有的優勢更大——因為攻擊彈頭要裝炸藥或核戰斗部,而攔截彈不需要,在高硬度撞擊彈頭后端全部都是主推發動機和電磁脈沖發動機,在變軌和“分身”方面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而且,攔截彈總是在總彈頭釋放分彈頭之前就將其擊毀,那你說我早早釋放分彈頭行不?肯定不行——分彈頭釋放過早,不僅會過早失去動力,也會失去目標。
第五個難點:航母結構堅固 ,破壞難
航母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堅固的水面目標。以尼米茲級為例,采用封閉式飛行甲板,機庫以下艦體為整體密封結構 ,艦底為雙層底 ,雙層底與飛行甲板之間設有多道橫向水密艙壁。
魚雷和水雷都是可怕的東西,尤其魚雷,爆炸當量加上沖擊波對艦體的破壞非常大,二戰中被魚雷擊沉的航母我依稀記得是40%還是60%,所以為了防護魚雷和水雷的攻擊,尼米茲級航母水線以下的艦體,沿著船舷兩側逐一布置了六道防魚雷隔壁,形成了五個防魚雷隔艙,而航母底部布置了一條平行隔壁,形成了兩個防水雷隔艙。
水線以下,每隔12~13米便設有一道橫隔艙壁 ,全艦共設有23道水密橫隔壁和10道防火隔壁,這些縱橫隔壁構成全艦約2200個水密艙,即使一半兒的水密艙受損,想讓它沉下去也極為困難。
這些措施都讓美國航母幾乎成為不沉的城堡,2005年“美國號”被美國軍方列為“航母生命力測試平臺”進行攻擊耐受度測試時打開了水密艙的門,用了多種武器彈藥轟擊了25天,但還是不沉,最后只好在重點部位安裝高爆炸藥將其炸沉。
我看過一張“亞美利加(美國)”號航 被炸毀的現場照片,在場所有官兵向這艘被以自己國家名字命名的航母致敬行禮,就像面對一位功勛卓著的老兵致敬,場景肅穆莊嚴。
“美國”號被美國人炸沉,這種事情也就只有美國人做得出來,你要讓半島上的三爺也這么做,他會立即斃了你,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居安思危的思考模式?或者說務實到極致的做法?——我要的就是測試結果,我才不管它以誰的名字命名。
尼米茲級的甲板和艦體全部用優質高強度合金鋼制成,舷側某些部位的鋼板厚達 63.5毫米,可有效地防御半穿甲彈的沖擊。考慮到近年來導彈攻擊威力的增大以及火災造成的損害 ,尼米茲級的甲板和艦體全部使用了高彈性、高強度合金鋼 ,以抵御半穿甲彈的攻擊,而且還在舷側部分區域加敷了大約64毫米厚的 “凱夫拉 ”裝甲防護敷層,對彈庫和機艙等關鍵艙室裝備了抗導彈攻擊的箱式保護 。該級艦不僅在結構上設有10道防火隔壁,而且在危險性最大、事故發生率最高的機庫內除設置有16臺噴淋/泡沫消防設備 ,安裝有兩道滑動式防火門將機庫分成三個區段 ,以便在危急時將火災區和中彈區段隔開。在飛 行 甲板上也設有18臺大流量的噴淋/泡沫噴射裝置 ,供消防和三防之用。以上能力可有效遏制由于遭到攻擊而引起的艦內大火 、 彈藥庫爆炸 、有毒濃煙 、窒息等二次破壞效應 。
上圖:“華盛頓號”常規噴淋檢查
上圖:遼寧號進行甲板噴淋
反觀目前的彈道導彈,彈頭載荷一般為500千克,其中需要有防止再燒蝕的殼體 、突破反導攔截的誘餌 、姿態控制火箭和各種慣性 /雷達等引導方式的制導系統,以及高爆炸藥和引信等。其中高爆炸藥最多只有300千克 ,按照西方標準,只相當于1000磅炸彈——這也是很多清醒的中國軍事學者至今仍然認為不使用核彈頭 ,僅只是依靠彈道導彈,無論精度還是威力都無法對航母構成威脅的重要原因,當然,網友是不介意加載核彈頭對美國航母發動核打擊的……
曾有一個S.B說:這都啥年代了,往對面扔倆氫彈,立馬就統一了……
總結:依靠有限的彈道導彈擊沉或擊毀航母是不現實的。
個人淺見:
彈道導彈大部分時候是作為一種核威懾力量存在的,也就是說它的存在意義大于實戰意義,彈道導彈在武器庫中地位很高,一旦動用將會導致地區形勢緊張,大大增加將局部戰斗推向區域戰爭甚至全面戰爭的危險,發射巡航導彈絕大部份情況下是常規操作,而使用彈道導彈,很可能導致核部隊進入戰爭警戒狀態。
“導彈打航母”,官方從來沒表態,一直都是專家和網友在說這個話題,而所謂專家,基本不是軍事領域的專家,比如X燦榮、X小平、X旭。
二戰以來,局部戰爭一直都有,但沒有一艘航母在戰斗中被擊沉,其次,航母真的那么好打,我們買了遼寧號之后又開始建造其他三艘航母,又是為啥?難道除了我國其他國家沒有彈道導彈?還是美國的反艦導彈簡直就是垃圾?
愛跪者的腦子里都可以行駛航母了。
結語
①反艦武器的發展方向不只是導彈,還有其背后強大的作戰體系的支撐,尤其是電子信息和網絡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如上圖,預警機的重要性清晰可見
從上面省圖書館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僅僅美國海軍的網絡力量中的一個信息優勢部,就有4.4萬名人員,不僅有現役、預備役軍人、文職,甚至還有大量民間人士,可以說為了能打勝仗,美軍在人才的選拔和利用上做到了不拘泥學歷、不看出身。
美軍的網絡信息平臺為美軍打遍全球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考數據,可以說美軍的戰果是完全建立在網絡信息平臺之上的。限于篇幅不再展開,大家對此有個概念即可。
②既然導彈打航母目前看起來就像局座說的那樣是“中國獨一份”,還在理論探討階段,那么為什么引起了美國的極大關注?
這得從兩國的不同文化背景說起:美國,尤其美國軍方,喜歡唱衰自己,動不動說中國這方面比我們強,那方面比我們厲害,再不加大研發力度將會被全面超越——他們要向國會哭窮,申請經費,好讓自己一直保持遙遙領先的優勢。
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但它這個第一名不是只比第二名領先一點點,而是領先很多很多,美國的打擊力量它比后面的第2、3、4、5、6……全部加起來都要強大,即使美國現在停滯不前,十一艘核動力航母放在那里,有幾個國家能在未來幾十年之內建成同等規模的航母艦隊?
美國的軍事科研能力、軍工制造水平全球第一,美國的戰爭指導思想是追求零傷亡,人命最金貴,如果導彈打航母理論上完全可以實現,那么這種超遠距離的毀滅性大殺器美軍會不研制?
導彈是德國人先搞起來的,二戰結束后美國人接過德國人的技術和人員,現在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導彈譜系,航母是日本人和英國人先搞起來的,美國意識到航母的作用后,現在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航母艦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那么美國人為啥獨獨放過了彈道導彈反艦這一領域?是智商不行還是科研能力不行?
中國是軍事大國,但不是軍事強國,我們應該看清這一現實,還是我上次說的那句話:要奮起直追,而不是奮起直吹。
所以,雖然導彈打航母目前看起來可行性不高,但對美國而言,絕對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武器,美國和我們的態度截然不同——我們對自己制造的東西基本上都持有包打天下的意淫心態,而美國是隨時做好被擊敗的準備,所以“導彈打航母”對美國有心理上和實際上的“強制隔離”作用,當然,真要開打,非打不可,美國會在實戰中來檢驗這種隔離是否有效,就像他們極少閱兵,一旦閱兵,不是在伊拉克就是在阿富汗。
說到這里說句閑話,曾去省圖和書店搜集有關導彈的資料,收獲極微,而關于中國導彈的信息,收獲為零,在漢唐嘉匯書店看到一本寫火箭軍的書,打開之后大失所望,我認為它應該歸類在文學區的小說類,而不是軍事專著。
其中有一章的標題是“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其他的風格也基本類似,合上書,我嘆了一口氣。
如上:我不知道他這個排名是吃了什么才得出這樣令人吃驚的結論
曾看過一位軍事學院畢業的作者說十萬噸的里根號是甕中之鱉,那他不想想我們的航母在對方眼里是啥?我替他回答吧:美國人一定會很重視我們的航母,因為他們在乎的不是嘴頭子上的勝利。
彩蛋:擊沉美軍航母的理論推演
導彈打飛機是“單對單”,導彈飛行速度遠高于飛機,占絕對優勢,導彈打航母是“單對多”,航母不是單獨出行,航母編隊從空中到水面的立體聯合作戰,所以導彈打航母面對先進而完善的作戰體系,施行起來非常困難。
航母除了最近身的末端防御圈,其他三層防護圈分別是最外層的主動防御區,也叫縱深攻防區,一般是在距離航空母艦185~400公里以外的范圍。
在這樣的防區里,主要的探測設備是軍用偵察衛星、兩個預警機中隊的4-8架預警機,以及艦載遠程對空搜索雷達,主要的作戰兵力是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一般是1000公里,主要任務就是攔截敵機,攔截來襲的巡航導彈,奪取艦隊的制空權。
在這一區域,航母可以使用的武力除了空優戰斗機,還有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發射的“戰斧”Block5型巡航導彈為主,350枚戰斧巡航導彈,對海能打460公里,對艦艇如果使用核彈頭的話,能打2500公里,不使用核彈頭的話,能打1300公里。這一范圍是以航母為圓心,圓的外緣是1000公里,在1000公里這個點上可以有40~80多架作戰飛機執行奪取制空權、制海權的任務,還有30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可以對敵打擊,能突破這一層防御圈的國家,目前為止還沒出現。
第二層被動防御區,一般是距離航母45~185公里。主要依托偵察機、艦載相控陣雷達、遠程對海對空預警搜索雷達進行探測。
艦載區域防御武器和艦載直升機是主要作戰兵力,擔負艦隊反艦任務,各護航艦艇主要對來襲戰機和導彈進行中程攔截。電子戰飛機在配合執行防空、反導任務時,可部署在航母航行序列前方約100公里處,主要對來襲的飛機和導彈實施電子干擾和壓制,以及對未被及早發現或突防的來襲導彈實施電子干擾,航母戰斗群編成內的20余架直升機,通常部署在航母前方20~30千米處,主要使用吊放聲吶、聲吶浮標和磁探儀以及機載、艦載魚雷和反潛導彈,實施中程反潛作戰任務,兼顧執行目標指示和搜索救援任務。這一層防御區內可以使用的巡航導彈大約是350枚戰斧、260枚魚叉及600枚標準防空導彈,各護航艦艇也會攜帶直升機,都會傾瀉火力保衛航母的安全。
第一層是應急防御區,也叫點防御區,在距離航母45公里的范圍內,探測設備主要是艦載雷達與聲吶,在這個戰斗群內,約有220枚魚雷,160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此區先用近程導彈或者電子戰裝備攔截,一般來說,能突破外中防區的攔截沖到內防區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多數進攻者在外防區一千多公里處就開始和戰斗機接火了。
最核心的末端防御區由每分鐘射速為6000發的“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組成,“密集陣”可對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標實施末端攔截,戰斗群內各艦所攜的反潛導彈,可對10公里內的敵潛艇實施攻擊。
擊沉一艘美軍航母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就是航母不單獨作戰,與護航驅逐艦、戰斗機、預警機和潛艇等作戰單元共同組成航母戰斗群,擁有極為完備而強大的防御能力,以尼米茲級為例,它可以同時對抗數十個甚至數百個來襲目標。如果進攻者想突破航母的防御圈,不僅要擊落美軍戰斗機,還得擊沉護衛艦,趕跑核攻擊潛艇——這要發射數百枚導彈才行。目前在一次戰術任務中能發射數百枚反艦導彈的國家,地球上還不存在,所以理論上,美國航母是無敵的。
部份參考資料:
1、重要專著一類:錢學森《導彈概論》手稿、雷虎民《導彈制導與控制原理》、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2018年度世界導彈裝備與技術發展報告》等。
2、重要專著二類:《導彈總體設計原理》、《美國導彈大全》、《當代戰艦》等。
3、期刊類:《艦載武器》、《航空檔案》、《艦船知識》、《現代艦船》、《兵器知識》、《兵工科技》、《現代軍事》、《海陸天空慣性世界》等等。
4、論文類:《彈道導彈打擊航母體系破擊效果分析》 ,作者:(西安洪慶堡)第二炮兵工程大學康璞 、畢義明、翟龍剛、裴瑩
5、《對抗航母--巡航導彈優于彈道導彈》,作者:北京機電工程研究所 宋福志
6、《軍事大辭典》上的手造骷髏為本獸水印,敬請記清,謹防假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