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才記事的時候,充滿好奇。每天每分每秒,一切歷歷在目。后來漸漸長大,平凡的日子如書紙,一頁頁翻過。能在腦海中留下印痕的,似乎就只有那些特別的東西了。
為什么無憂無慮的孩童,能記下見聞種種;而成熟如我們卻昏沉了?澄澈的內心本可倒映出整個世界,是歲月令明珠蒙塵嗎?
偈云: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明珠始終是明珠,只是雜塵鮮有人拂。
其二
心理課上提到了俄狄浦斯的故事。
“弒父娶母”是珀羅普斯的詛咒,是阿波羅的神諭。但釀造悲劇的,卻是俄狄浦斯自己。
阿波羅沒有參與故事。守護神卻有守護的職責。于是,神靈降下了神諭,有罪的先王拉伊俄斯因“神諭”而死。
“是什么?早晨四只腳,中午兩只腳,晚上三只腳?”
是人。人的行為推動了故事,一切結果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
弗洛伊德認為,有一種內在的本能驅力,是人的一切行為根由——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力比多(驅力,生本能)投注在不同的部位。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抱持,對死的恐懼將種下“心錨”;如果抱持太多,將不愿成長,于是在新的階段又種下了“心錨”。繁雜的世事都可以據此,逐一回溯分析。
來訪者帶著痛苦前來求助。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是什么。咨詢師卻能幫助他認識自己,指引他接納自己,鼓勵他逐步擺脫苦惱。當來訪者能重新回歸正常生活,社會適應良好的時候,那個人仍然是來訪者自己。
俄狄浦斯的故事里,阿波羅的神諭是起因也是結果。如果先王拉伊俄斯沒有殺死恩人的兒子,阿波羅不必降下“神諭”。如果來訪者并無求助意圖,咨詢師也不必刻意關注。
說到這里,突然覺得咨詢師的角色有點類似故事里的阿波羅。“神靈”的身份意味著什么?降下的“神諭”又是怎么起作用的?
其二
走過百步長的田野,挑選十顆最飽滿的谷穗,不能停下,不能回頭,如何選擇才不追悔?
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成長,經驗無比寶貴。但若回顧整個人生,天大的事也只是一朵浪花。珍珠粒粒,如何串成多彩項鏈?經歷種種,各自有何意義?漫漫人生,是在向前航行?還是徘徊打轉?
岳曉東博士寫過一本書叫《登天的感覺》。書中自述,他去美國留學時,在飛機上遇到一位心理學教授。攀談中,教授提到:“心理學棒極了,那種感覺就如同登天一樣美妙……”當時的岳曉東趴在窗口,對著云海發了一陣呆。若干年以后,當他成為心理專家,才逐漸體會到登天的美妙。
登山是有途徑的,天空卻只能仰望。有路可以選擇前行,沒有路該怎么辦?天地星空,孕育了生命。生命的盡頭,仍回歸星空。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這是萬事萬物的法則。“我”,有感知,因感知而有喜怒。“我”喜愛令“我”愉悅的,憎惡使“我”焦惱的,于是乎順從著天性,付出努力,趨利避害。這叫做“享受每一天的生活”。
“我”經歷過成功與失敗。“我”享受成功的喜悅,但知道并非付出努力就一定成功;“我”討厭失敗的沮喪,卻也明白有一些失敗無法避免。當下就是如此,“我”問“我”自己,希望將來如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