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許峰詩歌研究第二部《中國百座名山題詠》賞析系列二十一章
文/鄒中海 原載/人民網歐洲網
一、意象的出處與延伸
詩歌離不開意象,意象是詩歌詞語的最小單元。但很多朋友對意象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具體的物象上。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最多只能說對了一半。意象是一個復合詞組,即“意”是“意”,“象”是“象”。根據資料顯示:“意象”這個詞組成為一個文學概念之前,“意”與“象”分別使用在《山海經》中。而將“意”與“象”放在一個句子中,最早出現于《周易系辭》。但“意象”作為一個詞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論衡》里,然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學理論中來的,則始于南朝的劉勰。劉勰之后,將意象作為理論范疇加以考察,是在唐代才確立起來的。在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然真正定型,把意象、意境、意韻正式組織成為學術學科的,是清人王國維先生,他是近代公認的意境理論的奠基人。
著名詩歌評論家鄧三君老師在《閑談詩歌的分類與優劣的判斷一一以許峰的詩歌為例》一文中指出:
”無論什么文學作品,社會意義都是不能缺或的,其是寫作的價值所在。戲劇家湯顯祖說:“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為主也。”(見湯顯祖《答呂姜山書》)。王國維也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品高,則詩格高,心術正,則詩體正。”(見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
今天筆者就借這個話題,解構一下許詩中的意與象。關于對意與象的研究,很多學者的理論大都集中在形象性和意蘊方面,但其實意與象還有明暗兩條線的功能,能進行雙重時空敘事結構的創新表達,使形象與意蘊同時進行,平行發展。但由于許詩的博大精深,在一篇文章甚至一本著作中,都是很難涵蓋的。如果文章中的知識點過多,反而混亂不堪,不利于交流探討。為了使文章有點眉目,故每次行文時,只選擇一兩個知識點,或由此延伸出來的修辭或手法進行講解。今天講解的內容主要有兩個關鍵詞:意與象的組織機制、象征手法的意義。
二、意象的張力
在許峰老師的作品中,藝術是一種生命或情感的自然呈現,詩歌的最高境界,本就包含著詩人個人情感的升華。他常在一些文論中也強調自己的觀點,他的詩是通過描述景物的形態而融進自己的情感,從而賦予自然景物的靈魂或精神。如果我們把描繪的自然景物看成是“象”,那么,詩人融進的情感所體現出來的靈魂和精神就是“意”。意象的產生,是詩歌唯一的詩家語言。它的作用是普通的常規語言無法替代的。它能把抽象的物體形象化,也能讓實際的物體空靈化,由此產生出一種虛實相生的飄動感。現代詩人的詩為什么很難產生許峰老師的意蘊和語言美感,主要缺乏對意與象的準確把握和錘煉。比如寫“閃電“,許峰老師就不是直接的抒寫,而是賦予了“閃電“的形象化和意象化。閃電是自然界最常見的一種光,但由于很難捕捉,所以大家都是直接用“閃電”這個詞語來行文寫作,只有許峰老師在他的《昨夜暴雨》中用的是“電鞭”!我們再來看他的組詩《蒼天四象題詠》第一首之《風》。“風”盡管能用感官體現,比如聽覺(“呼呼”聲),觸覺(輕風拂面或冷風刺骨等。)雖然能感到風的存在,但摸不到它,看不見它,所以根本就無法直接用語言具體描繪,許峰老師在寫風時,借助了風外之象,進行意象組合,就非常形象化了,我們一起來看看:
《蒼天四象題詠之一.風》
輕拂曼舞柳絲條,狂飆席卷鬼狼嚎。
縱使無常何所懼,山自巍然看草搖。
這首詩的“象”并不多,僅有“柳絲條““鬼““狼““山““草“等,意卻非常深邃,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由風產生的聯想、畫面和弦外之音,層層疊疊,非常有層次和質感,這在現代很多散文化傾向嚴重的詩里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所有的物象都取自于同一個場景,所以一看就明了。象有近有遠,有高有低,有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活動,正因為這些相關聯的象才組成了一幅活潑的山水畫和人事的活動場景。這首詩也把詩的三大要素也全部體現了出來。筆者常常感慨,寫詩真的需要底蘊和天賦,因為有的人寫一輩子,寫不出真正的詩來,也有的朋友,一生也明白不了詩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只知按照一些電子工具來“填空”,這樣的詩是沒有半點意義的,既不見情,也不見意。除了浪費筆墨紙張之外沒有半點價值。那么詩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呢?就是象征(隱喻)、通感和意境。通感是修辭;象征是手法;意境是文字之外的張力,我們來看這首詩的第二句:“狂飆席卷鬼狼嚎。”就是從視覺到聽覺轉換,屬于通感的范疇,所以這首詩即有既視感,又有聽覺感。
三、詩歌三元素及象征的意義
和其它文體一樣,詩歌也有三要素。記敘文的三要素是“時間、地點和人物”;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詩歌的三要素即象征、通感和意境,這里面又包括無數個知識點,本期只講一講象征手法的意義和作用。
什么是象征呢?不妨引經據典來講一講這方面的知識,因為象征對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產生象外之意是不言而喻的,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象征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簡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體)。例如,文章本來是為了說乙,但是甲跟乙有聯系,所以只說甲不說乙,讓讀者通過形象自己去領會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義,這就是所謂“托義于物”。象征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現手法多體現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著眼于全文的構思。要準確地了解文章的象征義,就必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繪的情景和作者的藝術構思。
比如我們學過的《海燕》和《白楊禮贊》等,都是用象征手法寫的。《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白楊禮贊》則是一篇結構嚴謹的散文,主線分明,收放結合。其中“不平凡”三字是全文的感情基調,也是貫串全文的線索:文章首句即點明主題,謳歌白楊,隨后文章有意延宕一筆,寫黃土高原,寫自己的倦怠單調之意,一揚一抑為下文謳歌白楊先放再收,文章接著從白楊之干、枝、葉、皮及站立的姿態,展示白楊樹的“形美”,進而揭示白楊的“神美”,又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顯志,象征著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為了更加具象化,我們再以許峰老師《詠昆侖山》進行舉例,這首詩就是用昆侖山的高大險峻,來象征父愛的擔當與偉岸。
《詠昆侖山》
磐石如鱗苦崢嶸,風刀雪劍亦從容。度得百日春風到,融冰續水育蔥蘢!
-一一戊戌年父親節于廣東惠州
這首詩用生活化的圖畫和情感表達,對父愛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如果沒有這些形象的描繪,父愛則是抽象的,有了山的襯托,父愛的厚實則是非常形象而具體,誰看了以后,不體會出父親的大愛與擔當?就算是不懂詩的人,也會身有感觸引起共鳴,繼而嘖嘖稱贊。“風刀霜劍亦從容“,前四字是“象“,后三字是“意”。而后面兩句:“度得百日春風到,融冰續水育蔥蘢!”不光是詩人情感的升華,也是把“意”化在了“象”里,或者說,通過詩人對山的提示、描繪與敬意,這首詩出現的“象”里,有了對父親如山般品質的描繪,也就有了非常強烈的情感基調和寓意。
四、形象與意境的構筑
今天講的這幾首詩,見許峰老師《中國百座名山題詠》主題詩集 148頁至 155頁。第74一77首,方寸老師、鄧三君、陳正老師點評。
其一、詠五指山
五指神峰白云悠,巨手開源江河流。
極目仙橋通四海,南島椰香飄五洲。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二、詠江郎山
三爿石立號江郎,兄慈弟恭悅心房。
雄冠天下秀東南,攜手同心日月長。
一一辛丑年春日于惠州
其三、詠嶗山
山海輝映秀叢林,嶗山道士聽濤聲。
石峽香泉勝龍涎,瓊漿長溢醉世人。
一一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其四、詠千山
黑土明珠出千山,飛禽走獸樂天翻。
香梨花海似云來,羨煞王母也思凡。
一一辛丑年初春于惠州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位于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海南主要的江河皆從此地發源,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構成奇特瑰麗的風光。五指山曾經是中國紅軍在海南的根據地,著名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故事就發生在海南,其中不乏以五指山區為背景的情節。黎族民歌《五指山歌》更是唱出了黎族人民與紅軍戰士的軍民魚水情。
陳正老師詩說:“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征。2018年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此迎來跨越式發展的第三次機遇,前兩次為1988年建省辦經濟特區和2009年國際旅游島上升為國家戰略。“極目仙橋通四海,南島椰香飄五洲。”作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重要戰略支點的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著力于打造出一個輻射南海、亞洲乃至全球的網絡。當然海南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讓我們一起祝福海南,同時也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
江郎山在浙江省江山市,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形主體為三個高聳入云的巨石,傳說是古時候三個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頂變為三塊巨石而形成,所以叫江郎山。三巨石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被中外游客稱為“神州丹霞第一峰”。
陳正老師詩說:浙江的江郎山古稱金純山、玉郎山,俗稱三爿石。傳說是古時候三個姓江的兄弟登于山頂變成三大巨石而形成。詩人以物喻人,以質樸的語言指出兄弟應“攜手同心日月長"。諺語有云:“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但詩人想表達的絕不是狹隘的兄弟之情,“兄弟”,既可以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四海之內的友邦兄弟。中華民族的兄弟姐妹只有同心同德,萬眾一心,才能攜手譜寫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嶗山,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道教名山。古往今來,許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山中隱居修煉及參觀游覽。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元、明兩代達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嶗山道教由于王重陽所創全真派的入統,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嶗山,丘處機三次來嶗山說法闡教,影響深遠。
方寸老師詩說:我想講嶗山道士和嶗山啤酒。傳說自春秋戰國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修煉,秦始皇曾在此東望蓬萊,徐福入東海求仙藥時曾從山中出發。嶗山啤酒:“深知海上長生藥,不及嶗山第一泉。”嶗山泉水名聞天下,釀造的嶗山啤酒廣受國人青睞,正因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故能“牢牢”鎖定大眾的口碑。
千山位于遼寧省鞍山市,為長白山支脈,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這是清代詩人姚元之對千山的絕唱。千山有寺、觀、宮、廟、庵等20余處,鑲嵌在奇峰秀谷之中,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致、幽靜的動人畫。
鄧三君老師詩說:千山素有“東北明珠”之稱,山峰為999 座,其數近千故名。詩人濃墨描寫了千山最具特色的"飛禽走獸"和“香梨花海”。香梨花海的繁榮和飛禽走獸的歡騰,令人向往。
五、許詩中的象外之象及言外之意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意思是要用意與象的關連來組織作品。類似許峰老師在《詩論》中講的立意。
詩歌首要方法在于聲律,而謀篇的重要頭緒在于意象。象者,形象、物之表象;意者,基于物象上的意志、想象和思維。詩歌中隱喻象征,意與象所產生的弦外之音,都離不開詩人的性情、風骨,筆力、知識與經驗的體現。正如清人袁枚所言:“詩者,性情之真也,性情之真,詩亦真也!“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凡具體古典詩詞美學的詩歌,只可意會,不宜直接翻譯于白話文,否則,就會破壞詩歌中的意象之美。所以在理解和學習帶有古典詩詞美學的詩歌時,只能根據讀者的自我體悟去感知。
我們先以李白的《清平調》為例來參照,李白的這首詩本來是含蓄多味的好詩,但如果直譯成白話文,就會寡而無味,也體現不出詩的意境,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兩句詩如果直譯,那就只是“云想著衣服,花想著容貌... ...“,正確的理解應是由表及里的言外之意:看到了云就想到了貴妃穿的衣服,看到了花朵就想到了娘娘的花容月貌,把貴妃的氣質,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了。
《詠五指山》的第一句“五指神峰白云悠”,這一句前六個字,都可看作“象”,尾字“悠”,可看作“意”,其中“神峰”可作“象中有意”,這是把“五指峰”,進行了人格化或神性化了,從而達到了一種神性空靈的境界和神奇感。第二句“巨手開源江河流”,屬于象征手法,有美好的寓意。是詩人借五指山的形狀,來引申出經濟的發展之道,意思是發展經濟,要像引江河之水一樣的大手筆。經濟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關系到民生福祉,這一句體現出詩人的民本思想、大氣魄和務實精神,也為后面的“極目仙橋通四海,南島椰香飄九州”作了生動的注腳。
第二首《詠江郎山》則是把“石”進行了人格化處理,屬于人文意象的實際挪用,因為“江郎山”在詩人的作品出現之前就有的山名。但詩人把這個“人文意象”進行了分解,然后再組合成一首美好的抒情詩。
第三首《詠嶗山》“嶗山”與“道士”,屬象象結合,也稱意象并置或復合意象。在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人選用了意象鋪陳的手法,將山中獨立的意境,先拆解成了單個意象后進行還原,營造了一種新的語境,產生了新的張力。后兩句在許峰老師的筆下又被直接抒情化。使這首詩的格調充滿清新鮮活的美感。詩歌中的嶗山道士,是修道中人,但過著神仙般的目子和有著詩情畫意的靈魂,使人對嶗山有一種心懷的向往,這體現出詩人的浪漫主義風格。方寸老師的解讀非常有味道,由嶗山道士聯想到了啤酒,也將這首詩,賦予了人間的煙火味。
第四首《詠千山》是由多個意象組成磅礴的畫面:“黑土”“明珠”“山”“飛禽”“走獸”“香梨”“花海”“云”“王母”都是屬象的范圍,這些人文或自然景觀,產生了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鏡頭式畫面,產生美好的意境,直接升華了主題:“羨煞王母也思凡。”
六、跨越時空的對話
許峰老師的詩歌創作結合了時代特色和審美需求,有意識地將形與意進行鏡頭式的組合,使當前時空與歷史時空形成了時空的對接和交融關系。他的表達方式,通過個體的感悟、知識與情景的對話與兼融,對傳統文化進行吸收利用,而達到或產生出歷史時空與時代風貌融合的新詩體,所以被很多知名學者“譽為詩歌世界里的第三條路!”
許峰詩歌研究院的同題詩,也全都以他的詩歌創作為范本,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從前面同題詩的發布和他的詩歌單發量來看,社會反響非常強烈,許院這些帶著民族精神的詩歌,非常受人民群眾的歡迎。他的新作《嘆炮筒樹》,短短兩天就接近四十萬的閱讀量,留言、點贊、打賞再創新高。這期的同題詩,正在端午節。眾所周知,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所以我們選擇了許峰老師的詩《祭屈翁》為范式,以對一代詩神、詩祖進行紀念,筆者也在許峰老師的詩后進行了跟帖,讀者朋友們如有興趣,也可留言、評論、跟帖和雅正:
祭屈翁
文/許峰
題記:辛丑端午節廣東惠州一早天落蒙蒙細雨,有此一吟:
深穹哀絲落蒼茫,似是天公祭汨江。
只待紅日破云出,屈翁欣慰看朝陽。
一一辛丑端午節于惠州
屈子魂
文/鄒中海
荊楚出人杰,汩羅有詩神。
抱石遺國恨,托起中華魂!
兩岸皆青翠,三地慶月明。
龍舟千帆發,一河連古今。
古人也見今時月,今月年年照古人。
萬條河流齊奮進,屈子昂立天地中。
人生代代猶如此,代代人生祭屈翁!
江水流光凌云志,浪花朵朵聽回聲。
姓屈有屈而不屈,脊梁挺起無纖塵。
空里流霜千年至,汀上白沙煥成新。
華夏版圖大一統,天上亮了東方紅。
碧水藍天相映照,河旁高樓立于林。
強風掃去陰暗影,倒影燈光勝月明。
水波泛起相思戀,獨留鼓點敬與君。
此時相望不需問,年年韶華成盛文。
朝夕必爭光亦度,日日水波奏樂音。
萬般變化魂不變,龍的傳人代代承。
一一寫于2024 年6 月9日端午前日
許峰老師是當代詩人集中華古典詩詞精華元素的大成者,他的詩歌承接了屈原、陶淵明、杜工部、陸游等人的特點,為人則有賀知章、歐陽修、蘇軾等人的高潔。他的人品,是時下少數能經得起人們評論、考量和檢閱的;他的詩歌,也是能經得起義理義據等理論推敲的,所以其價值不可低估。下一章節,我們再講一講的“隔“與“不隔“的理論依據和他的人文素養,請持續關注!(筆者為資深評論家、許峰詩歌研究院院長!)
詩人簡介:許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蘄春縣檀林鎮界嶺村一個農民家庭,1974年高中畢業后當過小學民辦教師、大隊團支書、黨支部副書記。1976年12月入伍到蘭州軍區,歷任戰士、連隊文書、團宣傳股戰士報道員、營部書記,師、軍、軍區司令部新聞干事,其間在解放軍報社學習,當見習編輯一年,隨軍赴云南老山前線輪戰半年,是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首屆畢業學員。1988年年底,調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宣傳處任新聞干事。1993年轉業,歷任廣東省惠州市委組織部科員、副科長、科長,市委督查辦主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督查辦主任,市委副秘書長兼督查辦主任。在部隊18年從事新聞工作15年,自己獨作和與人合作發表新聞、言論、詩歌、報告文學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獲得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有關新聞媒體優秀作品獎。許峰的事跡曾以“我就是我”為題,被編入《軍旅新聞方陣——全軍優秀新聞干部風采錄》一書,結集出版了《武都路133號》(報告文學集)、《留在綠色軍營的記憶》(通訊集)《許峰獲獎新聞作品選》《詠物悟道100首》(詩集)《中國百座名山題詠》詩集)《四季如歌》(組詩集)《許峰詩論》七本書。
編輯?迅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