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攝影藝術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作者:賈婷(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
在攝影18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從發明之初的一片混沌,到逐漸分化發展、探索更多可能性,再到攝影表現手法越來越多元,攝影自身漸漸蜿蜒編織而成兩條路:
一條利用攝影的精確記錄、可復制特性走向傳播媒介之路,要求攝影者在拍攝時盡量追求客觀、如實地再現事物本貌;
另一條路則更注重攝影作為藝術的表現力,借助事物表象,用象征、隱喻、擬人等方法來表現精神世界的活動。
在現今,這兩條看似涇渭分明的路,雖然還堅守著各自的信條,但也在不斷拓展邊界,相互影響、融合。
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青椒30號》
縱觀攝影史,攝影的誕生一方面源于光學、化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源于人們的需要,人們熱切地渴望能有一種方法來如實記錄下自己的樣貌,能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作紀念。照片成為一種確證,證明生命真實的存在。1839年,剛剛誕生的“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多用于人物肖像拍攝,由于照片所拍攝的人物樣貌清晰、栩栩如生,被冠以“記憶之鏡”的美名。在攝影發展的萌芽期,這種精確還原事物的記錄性,令人驚訝和癡迷。
但此時的攝影也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即攝影只是一種簡單的機械復制,頂多只是藝術的奴仆。很多攝影師為了證明攝影的藝術效果,萌生了模仿繪畫的構思和創作手法。攝影師會預先畫好草圖,精心布置場景,讓擁有完美妝容的演員進行逼真的表演,拍下照片后還要在暗房里根據草圖進行多底片疊印、拼接。這一時期,攝影家和藝術評論家以繪畫的意趣和審美方式看待攝影,太過追求畫面的完美,忽略了攝影的客觀記錄性。
19世紀末,攝影家埃默森提出“自然主義”理論,認為“攝影作品應該反映自然當中的真情、真相……只有遵循這個原則,而不是對印刷品和底片進行再加工,才能真正使攝影作品和繪畫在藝術地位上并駕齊驅”。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大量的攝影師開始從畫意攝影轉向直接攝影,堅持對物象進行直接拍攝,后期也不對底片采取過多技法處理。直接攝影延伸了攝影內涵,不僅從審美角度探索了攝影主觀表現的可能,也利用并發揚了攝影以真實性、客觀性為要務的媒介特性。
從探索攝影語言的表現性來看,攝影家愛德華·韋斯頓的作品《青椒30號》可謂經典。在高超的燈光造型能力、拍攝和印放技術的共同作用下,這幅照片讓觀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人覺得像一對相互擁抱的情侶,有的人覺得像一位男人健碩的后背。照片使用了文學里的“擬人”手法,攝影師通過對實物的形態塑造,讓觀者產生與物對應的“人”的形象聯想。雖然韋斯頓的拍攝對象是再普通不過的青椒,但經過攝影師的感情投射和藝術表現,讓人有了“看山不是山”的更深層次的認知感受。
在啟發攝影媒介性方面,攝影家保羅·斯特蘭德認為:“直接攝影的重要意義在于意識到攝影自身的媒介性,確認攝影的自身價值,為現代攝影美學奠定了基礎。”直接攝影的發展,不僅讓大眾認識到世間萬物在攝影師眼中獨特的美,而且用“直接”的方式激勵了攝影師們對“真”的追求。
20世紀20年代起,由于技術進步,小型相機得到廣泛使用,報紙雜志的大量出現使新聞攝影得以興起。新聞攝影要求攝影師盡可能以真實、客觀的態度記錄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和事件。以攝影家多蘿西婭·蘭格拍攝的《流民母子》為例,照片展現了為生計愁容滿面的母親和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的形象成了大蕭條時代的象征。由于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并記錄了被攝者真情實感的流露,人們對照片傳達信息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深信不疑,達到了“一圖勝千言”的傳播效果。
多蘿西婭·蘭格(Dorothea Lange)《流民母子》
但是,了解這幅照片的詳細拍攝過程后人們才知道,這位母親實際上有5個孩子,當蘭格一步一步接近后,照片只框取了其中3個。這個非常緊湊的景別,使觀者的目光一下子落到母親的愁容上,而三個孩子的背影也從側面交代了母親承受巨大壓力的原因和背景。真實、客觀是新聞照片堅守的第一要務,但即便如此,主觀性也普遍存在于新聞攝影中。這種主觀性一方面來自于攝影者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另一方面來自于攝影媒介本身的局限性。由于瞬間性特征,攝影有可能存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見,這就意味著攝影記者拍攝的一個瞬間畫面,有時并不能代表整個事件的全部。這個瞬間是否準確、有代表性,是否能代表新聞事件的精髓,也就有待歷史考驗了。
在新聞攝影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許多攝影家努力探索攝影主觀表現的可能性。20世紀20年代,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他認為藝術家對物象的簡化和抽象,可以還原到線條和色彩,而將它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組合起來,就能夠打動觀眾,引起人們的審美情感。這種特定的形式和若干形式間的關系,即“有意味的形式”。這種觀點在當時的藝術界十分流行,攝影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如攝影家曼·雷、莫霍利·納吉等。他們利用照片進行實驗,用物影技術、攝影蒙太奇等方法創作了一批主觀表現性和形式感皆很強烈的攝影作品,嘗試將夢境、想象等主觀感受融入作品,拓展攝影的藝術表現空間。
時至今日,攝影也在不斷探索更多元化的表現方式:例如在新聞攝影中,人物肖像拍攝常常具有一些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又如在藝術攝影中,攝影師也會對新聞事件和社會熱點等概念進行復制、挪用、解構、重構等表達。在攝影發展歷程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攝影的主客觀表達始終相伴相生、相互影響,只是在不同時期的所占比例不同。而優秀的攝影作品,通常不可缺少思想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所提到“刺點”——通俗來講,即來自現實世界的一個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的生動細節。
原標題《攝影藝術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作者:賈婷(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04日 11版)
轉載內容有調整
玩游戲拿紅包、不定期發福利!
就在攝影之友分享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