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傳、師徒相授之外,非遺傳承還有什么路徑?正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行的“彼?此”萬芾師生工筆畫作品展給出的答案是:師生共筆。
展廳中,一組《芙蓉錦雞圖》師生臨摹系列引人關注。《芙蓉錦雞圖》是北宋時期宋徽宗趙佶創作的絹本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在創作過程中,萬芾帶領學生們展開系統性研究:從觀察芙蓉葉片的脈絡走向、錦雞羽毛的層次結構,到解析宋代設色的古樸雅致,再到挖掘“錦雞”、“芙蓉”的吉祥寓意,還原了傳統工筆“格物、致知、明意”的創作邏輯。學生們在臨摹中呈現出多元視角——有人專注葉片蟲蝕的寫實刻畫,有人鉆研羽毛漸變色的微妙過渡,差異化的實踐成果印證了傳統技法的當代活力,而師生雙向啟發的教學模式,則為傳統美學的當代轉化提供了生動注腳。“古畫臨摹絕非簡單的技法復刻,還需通過精研古法筆觸、注入當代審美體悟,習畫者可以在毫厘推敲中融入自身理解與表達,感悟古人的繪畫思想與精神氣韻,真正做到從形制溯源走向意韻再生。”她說。
據了解,本次參展的學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專業出身的畫家,更多的是零基礎的繪畫愛好者。這其中包括從零起步的IT從業者,在勾染技法中尋得工作壓力的釋放;也有民樂團首席嗩吶演奏家,將音樂節奏融入敷色層次;還有長期研習小楷的書法愛好者,在工筆課程中探索出書法與淡彩結合的創作新方向;更有服裝業者,將課堂紋樣轉化為品牌設計,實現藝術與商業的有機銜接。這些實踐者,以純粹的熱愛與堅持,在墨色間尋跡中華傳統美學的意韻與真諦,也印證了萬芾的教學理念——工筆畫不僅是技法研習,更是現代人重構生活美學的精神容器。
“彼?此”萬芾師生工筆畫作品展以“古與今”“師與生”“藝與用”為經緯,由“此”及“彼”層層遞進,呈現工筆畫從歷史根系到當代靈韻的傳承與創新。其中,“彼時·根系”板塊以萬芾40年的藝術生涯為脈絡,精選其30余幅經典工筆畫作品:既有對宋元院體精微技法的承襲,亦有以現代視角解構傳統的突破之作,揭秘其從傳承到突破的蛻變之路,展示了個人獨特繪畫語言形成的過程。“此在·共振”板塊還原了教學相長的真實場景:首次公開的課徒稿、定格師生執筆研墨專注瞬間的影像照片、50余幅學生習作展現了技藝傳承的溫度,一筆一畫皆是對“師者匠心”的無聲詮釋。“共生·煥新”讓水墨藝術突破絹紙邊界,躍入日常生活:紋樣服飾的飄逸、日常器物的多彩,將工筆基因轉化為可穿戴、可觸摸的美學符號,展現傳統元素在當代設計中的再生、煥新。
作為寶山區級非遺項目“工筆花鳥裝飾技藝”的保護單位,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秉承非遺活態傳承理念,致力于推動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舉辦“彼?此”萬芾師生工筆畫作品展,既是對萬芾四十載藝術成就的學術梳理,亦是以“師生共筆”模式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的生動實踐。展期內將同步推出主題講座、藝術導賞、非遺公教活動等,以多維互動形式活化非遺技藝的當代價值,以“文化+”探索傳統藝術傳承創新中的推陳出新,為城市文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時代新活力。
本次展覽由寶山區文旅局和寶山區文聯指導,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主辦,上海覺群書畫院支持,將持續至6月30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