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客多(代表作有《曾國藩心學》《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曾國藩馭人術:用最簡單的方法駕馭人心》《王陽明心學實戰》《明朝首輔嚴嵩:一代奸臣的權與謀》《成吉思汗:要馭天下,必先馭人》等等)
西夏的軍事實力,曾經可以與宋朝、遼國、金國抗衡,可面對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為何就慫了?
西夏是成吉思汗攻打的第一個有完整建制的文明國家。成吉思汗也靠攻打西夏,引起金國、南宋等文明王朝關注,從而有了一席之地。
西夏既然軍事實力不弱,成吉思汗為何會輕松將其拿捏,甚至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讓西夏投降?
成吉思汗并不完全是一個勇夫,他還有超群的智慧,為了攻打西夏,他先后進行兩次試探,在逐漸增加兵力的情況下,最終試探出西夏的軍事實力,并給出一個結論,導致西夏滅亡。
成吉思汗給出的結論,并不是認為西夏的軍事實力差,相反,他對西夏的軍事力量,還是很認可的。
成吉思汗的結論是:西夏皇帝無能!
就這個簡單的結論,讓成吉思汗有了拿捏西夏的勇氣。
一、成吉思汗的兩次試探。
攻打西夏前,成吉思汗對這個神秘的文明王朝并不了解。
在攻打草原上最后一個部落乃蠻部的時候,成吉思汗才首次對西夏這個王朝有了興趣。
乃蠻部與西夏來往頻繁,在西夏的影響下,乃蠻部的文明程度,超過草原上任何一個部落。乃蠻部不僅有自己的文字,還有學堂、宮殿,以及堅固的城池。
乃蠻部如此文明和富裕,西夏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消滅乃蠻部后,成吉思汗對西夏垂涎三尺。
成吉思汗對西夏,并不敢直接攻擊。
在成吉思汗看來,西夏能與頭號霸主金國共存,說明其有很多厲害的地方。
成吉思汗通過兩次攻擊的方式,對西夏的軍事實力進行試探。
第一次攻擊用了三千騎兵。
這三千人到了西夏的邊境后,隨便找了一個借口,說是他們的一名逃犯,被西夏人收留了。
西夏守衛邊境關隘的守軍,莫名其妙,對成吉思汗派去的三千人一頓狂罵。
在西夏人的罵聲中,西夏的這座邊境小城,很快就被夷為平地。
成吉思汗這三千騎兵,進入西夏后,如同進入無人之境,竟然連克三城,如果不是成吉思汗命令返回,他們欲朝西夏的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攻去。
成吉思汗第二次試探西夏的態度,是事隔一年時間后。
這次,成吉思汗的兵力一下子就漲到了三萬,包括20個千戶和一個怯薛軍。
這次試探,成吉思汗依舊是針對邊境的一座城池,他雖然攻破城池,但并沒有進入城中,僅僅對城池周圍的村莊進行了掠奪。
二、成吉思汗對西夏王朝命運的總結。
通過兩次試探后,成吉思汗對西夏王朝并不看好。
在成吉思汗看來,西夏的皇帝不是昏庸就是無能。
成吉思汗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待西夏命運的。
一是西夏的兵力,沒有駐扎在邊境上。
成吉思汗通過兩次攻打,發現西夏守城的士兵并不多,而且,城池之間缺乏聯系,當一個城池被圍攻的時候,其他城池并不來救援。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西夏每個城池的守城官兵并不多,而且,都是為了自保,缺乏大局意識。
成吉思汗的推斷完全正確,西夏的總人口為300萬左右,是全民皆兵制度,能動員的兵力有30萬左右。
西夏為了節省開支,常備軍在7萬左右,不過,全部兵力幾乎都集中在京城以及郊區,駐扎在邊境上的兵力非常少。
二是西夏的反應遲鈍,這是皇帝無能的表現。
成吉思汗兩次派兵攻打,可西夏面對如此龐大的蒙古兵團,竟然沒有任何反應,這只能說明,西夏的皇帝不僅昏聵,還沒有謀略。
成吉思汗是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他非常清楚一個首領的作用。首領無能,沒有指揮能力,那么,再強大的軍隊,也都無法把戰斗力發揮出來。
正是成吉思汗對西夏軍事能力有清晰的認知,他在第三次攻打西夏的時候,才敢于出兵6萬,兵分兩路攻入西夏,直逼西夏的都城中興府。
面對成吉思汗強大的兵力,西夏不得不投降。
在投降成吉思汗期間,西夏本可以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軍備力量,可惜的是,西夏因為皇帝昏庸無能,導致內訌不斷,讓國力受損嚴重,最終被蒙古人消滅。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元史》。(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