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南方多地遭受持續強降雨,兇猛的洪水肆虐,家園被毀,生命消逝,一片狼籍。
即便是在城市,洪水的侵襲也讓居民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洪水之中還有毒蛇出沒,甚至有人因觸電而不幸身亡。
然而,在巨大的災難面前,總有人性的光輝閃現。
廣東梅州,56歲的村民謝大叔在洪水中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連救5人的生命;安徽黃山,一名48歲的男子毫不猶豫地游向被困的母親,將母親高高托起,舉到鄰居家房頂,自己卻被洪水瞬間卷走……
只不過,這些感人事跡雖然令人動容,卻并不應該發生。
救災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也許還沒到反思的時候。但在有關領域鼓吹“遙遙領先”的今天,我們本應在“防患于未然”上做得更加出色。
而這些,不過是老生常談——
首先,要加強城市排水系統的建設和改造,以應對極端天氣的突襲。其次,要建立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應急協調機制,確保及時預警、迅速響應,高效調配資源。第三,要常態化地通過多渠道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提高人們的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互助能力……
其中,如何及時、準確地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和應對措施,以有效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然而,在這方面,有關部門的做法似乎并不盡如人意。
例如,某地水利部門發布的預警短信,充斥著“入庫1637個流量”、“減少300流量”等術語,讓普通民眾難以理解。而這些短信對于公眾需要了解的“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等問題,卻只字不提。
危機之中,信息的準確傳遞就是生命線。
因此,在洪災面前,我們應該拋棄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廢話連篇的“官話”,盡量使用簡潔明了的“人話”,直接、明確地告訴公眾應該采取什么行動,避免什么行為,以免錯失救援時機,甚至引發恐慌。
此外,相較于那些專業術語和“領導重視”,人們更關心的是傷亡人數、遭受損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善后處理、責任追究等信息。
雖然這些資料目前不太容易獲取,但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相關信息能夠更加透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