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留言實錄
“朱醫生,我煎藥太累了,一天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左忙右忙還忙不過來!”病人張阿姨抱怨道。
“自己煎藥是會花點時間,但按照我的方法也不至于太累吧?”我說。
“其實正常煎藥還是可以的,就是朱醫生你如果開了先煎的藥,那就麻煩了,煎藥沒有一個半小時結束不了。”張阿姨說。
“啊?不會吧,你好好和我說說你是怎么煎的?”我問。
先煎藥的“張阿姨”版
張阿姨是這樣處理先煎藥的,為了方便說明我以一個三味藥材的中藥方“生牡蠣15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為例,其中生牡蠣是需要先煎的,而黃芪和黨參正常煎煮的。
首先她將生牡蠣(先煎藥)浸泡20分鐘,然后放到煤氣上開大火燒開后改為小火煎煮20分鐘,隨即她把煎煮好的生牡蠣和藥汁倒入干燥的黨參和黃芪之中,再加適量的水浸泡20分鐘,最后張阿姨把生牡蠣、黃芪和黨參所有的中藥放到煤氣上煎煮20分鐘,至此她的第一煎藥才正式煎好。那么讓我們來看看她一共花了多少時間在第一煎藥上。
“生牡蠣(先煎藥)浸泡20分鐘”+“煎煮20分鐘”+“先煎好的生牡蠣和黨參、黃芪一起浸泡20分鐘”+“整個藥方煎煮20分鐘”=1小時20分鐘
這是我臨床經常遇到的病人操作先煎藥的方法,其實這與我的初衷并不符合,因為對于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就拿張阿姨煎藥的方法來說,并無明顯的錯誤,但她沒有理解為什么藥材需要先煎背后的道理,所以她做了常規的處理,無錯但很沒有效率,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為什么要先煎
需要先煎的中藥材主要是介殼類、礦石類,因為質地堅硬很難把藥性煎煮出來,因此需要打碎先煎20分鐘讓其能發揮更好的藥性,比較常見先煎藥有生牡蠣、生龍骨、磁石、生石膏等,這里補充一點,通常煅過的藥材是可以不用先煎的。比如生牡蠣需要先煎,但煅牡蠣可以不用先煎,生紫貝齒需要先煎,但煅紫貝齒可以不用先煎。這里稍微和大家解釋一下“煅”是一種什么樣的中藥炮制手法。
煅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明火將藥材煅燒至紅透,此法為“明煅”,如煅牡蠣、煅龍骨就是明煅。另一種是將藥材放入耐火容器中密閉煅燒,將容器的底部加熱到紅透,此法稱為“燜煅”,如血余炭、棕櫚炭就是使用此法。因為某些藥材已經受過煅燒,因此就可以不必先煎。
這里有人要問那既然煅過的藥材可以不用先煎,但為什么不把所有的藥材都煅燒一下,這樣不是更方便嗎?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生藥和煅藥在藥性上是有區別的,不能簡單地進行替代。比如生牡蠣用于消散結節效果比較好,但煅牡蠣用于止汗頗佳但散結的效果就不理想,因此先煎藥還是不能被取代的。
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因為先煎藥的藥性非常不容易煎出,而且都是貝殼類和礦石類的藥材,因此沒有必要浸泡,因為浸泡對于藥材的藥性釋放效果微弱。
先煎藥的正確流程
既然先煎藥是為了更好地煎煮出藥性,同時先煎藥并不需要浸泡,那如何安排好煎藥的時間是有合理的方法的。首先病人需要準備2個鍋子,一個鍋子放入先煎藥生牡蠣直接開火煎藥,另一個鍋放入黨參和黃芪放水浸泡,因為先煎藥和浸泡藥的時間要求都是20分鐘,因此在生牡蠣先煎完之后黨參和黃芪也浸泡好了,接下來直接將生牡蠣連藥帶水一起倒入黨參黃芪的鍋中,然后就可以端上煤氣開煮了。
這樣算下來 “生牡蠣(先煎藥)煎煮20分鐘”同時“黨參、黃芪浸泡20分鐘”+“整個藥方煎煮20分鐘”=40分鐘。
那有人為朱醫生你這樣的話中藥里的水太多了,會燒不干嗎?我說,藥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因為有先煎藥水多了,那你在煎藥的時候大火的時間多開幾分鐘,那最終煎出來的藥量也可以達到200ml的劑量。
我寫的新書
《我想問中醫——100個實用中醫小知識》現在全網有售,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一本參考,謝謝!
朱氏內科非遺傳承人又來總結啦!
先煎藥確實會給大家在煎藥的時候帶來一些不便,但為了更好的療效我覺得這些不便還是值得我們去克服的,但大家不能為了先煎藥而耗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如果按照朱氏內科的方法,一天總的煎藥時間基本可以控制在1個小時,這樣病人就可以空出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而不是一直圍著藥壺轉了。
發現“分享”和“贊”了嗎,覺得有用就點一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