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歡按“攻略”辦事,省時省力,更省得動腦。
旅游玩耍要搜攻略,出門吃飯要查評分,上網購物要看N張買家秀,甚至連養娃也要在線求“攻略”了……
在信息極度爆炸的今天,成年人好像越來越容易被“左右”,習慣性上網找“解決方案”,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養娃這件事有著極大的個體差異。
01
毫無疑問,網紅和博主已經成為了當下的意見領袖。他們分享的經驗、干貨、體驗、信息差……成為了粉絲們的決策“圣經”。
從好物種草到旅行攻略,從升學建議到夫妻關系,每一個領域和賽道都有大V、中V、小V們在“傳道授業解惑”。
如果說PC時代,百度是人們按圖索驥的“百科全書”,那么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抖音、小紅書們就是當下年輕人的“搜索引擎”。
總之遇到什么什么事,先上網搜一搜就對了。但大量未經證實、也未經證偽的碎片化信息充斥網絡,空前考驗著人們的信息篩選能力。
尤其是在養娃這件事上。
物質與知識都更加豐富的年輕父母獲得育兒知識的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心理學家、教育學者、醫者等專家、社交平臺上的母嬰話題、育兒媽媽交流群、知識付費課程、各路育兒博主……
京東研究院數據顯示,63%的媽媽在過去一年內購買過付費類母嬰知識,其中13%的投入超過5000元。他們不再依賴父母一輩的經驗、傳統,亦或是風俗。
但互聯網信息真真假假、泥沙俱下。
去年,#母嬰博主賬號孩子多是簽約出鏡#的話題就登上了熱搜。
有網友表示,他在MCN公司運營母嬰賬號的朋友爆料,“公司里母嬰博主的小孩全都不是自己生的,是簽約了才出鏡的。有的博主賬號突然換了個小孩,騙我們是生二胎了,其實是上個小孩的簽約到期了。”
一面是“曬娃吸金”的母嬰博主賬號,一面是“孩子都是合約‘租’來的”的現實,令網友直呼毀三觀。
除了假母子,社交媒體上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甚至有時自相矛盾的育兒知識,讓父母們眼花繚亂,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信息篩選識別,同時也加劇了家長的育兒困惑與焦慮。
比如,通過面相就能判斷一個孩子的數學能力是否優秀。
再比如,幼兒園的孩子放學后的幾個小時,學習內容都能給安排得滿滿當當。
評論區的家長們一面向育兒博主取經,羨慕人家的報恩孩子能服服帖帖的如此聽話,一面吐槽自家的學渣孩子只知道在外面瘋玩,不學無術。
而育兒博主們通過各種免費資料分享,吸粉拉群,完成私域流量的原始積累,廣大焦慮的家長則趨之若鶩,渴望能培養出同款學霸。
02
但顯然跟著博主學養娃這件事,存在兩大bug:
首先,與護膚品、旅游地、美食不同,孩子是有著巨大個體差異的“活物”,即便運用同一套方法論,養出來的孩子也可能千差萬別。
基因、天賦、脾氣、性格、成長環境等等的不同,造就了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而每一對親子的互動方式同樣也是千差萬別的。
1979年,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過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細分了一個人在成長中所面對的復雜環境成分。
由內到外,每個孩子都處于這樣一層又一層套疊的社會系統之中。
但毫無疑問,除了最外面的大環境系統相差不大,從小環境到中環境再到外環境系統,每個孩子都千差萬別。
將同一套方法應用到不同孩子身上,必然效果各異,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其次,育兒博主的“產品”,即培養出的優秀孩子,真的可信嗎?
打開各路育兒博主的主頁,都是自家孩子或學習或玩耍或使用各種產品的視頻和圖文。這些孩子往往都擁有學霸人設,buff疊滿。
但大家都知道,學習是場馬拉松,越到后面越考驗孩子本身的資質和綜合素質。而在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之下,loser必然是大多數。
因為作為中國教育制度指揮棒的高考是場排位賽,就注定絕大部分人都是輸家。
今年的高考考生人數創下歷史記錄,高達1342萬人,但本科招生名額僅為450萬個,本科錄取率為33%。而能考上211及以上院校的考生則不到60萬。
要知道這些能夠參加高考的考生已經經歷過一輪中考的五五分流,篩掉了四五百萬人。
可見,任何一套篩選機制都天然是偏向一部分人,或者說這部分人天然契合。畢竟讀書這條賽道,無論從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來看,都是少部分人的游戲。
所以主頁介紹里那些經歷牛×的學霸爸媽也不一定就能養出同款學霸孩子。即便是在雞娃圈被奉為大神級的海淀媽媽,也不是都能培養出學霸。
比如,前一陣被全網吐槽的教育磚家趙菊英。
趙菊英之所以能從一名普通的小學語文老師搖身一變成為頂流教育專家,主要是培養了一名神童兒子。
這個兩歲多就能識2000多個漢字、流利背誦14部英文世界名著、嘉峪關上用四門語言做翻譯的天才兒童目前就讀于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本科,QS全球排名1000~1200左右。
顯然,這個曾經被多個媒體報道的超級牛娃已經回歸均值,和普通的00后青年沒啥兩樣。而他那作為教育專家的媽媽已經被全網封號,查無此人。
所以,小學學習好,不意味著初中學習好,更不意味著高中依然能當學霸。
正如我們當年小學班上的班長和學習委員們,也并不是人均985/211。
考試成績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被佐證,但按“攻略”雞娃的長尾效應則很難估量;而且越到高年級雞娃越吃力,因為孩子的智力上限已經顯現出來了。
03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貴在有自我意識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生物性的存在。
學習、工作如此,養娃、育兒更是如此,獨立的、辯證的思考能力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意見領袖。
與其天天去看這些被“包裝”出來的帖子和短視頻,不妨多看看自己家的娃,多去了解他、觀察他、陪伴他,少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橫向對比,多從縱向看到孩子自身的成長與變化。
因為所有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而是在親子交互中逐漸形成的。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從出生到成人,家庭才是孩子成長的“主場”,然而家庭教育卻往往被忽視。
從小學開始,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就是成績。成績不好,似乎就成為了一項不可饒恕的“原罪”。
被成績焦慮感驅使的家長們在網上搜尋各路“方子”,加入各種微信群中一起打卡、互雞,但卻忘了每個孩子的成長步調是不同的,而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只會徒增煩惱,焦慮加倍。
再說,這些消息根本不能“保真”,我們要學會去偽存真,勇于對權威、對大V祛魅,因為你的焦慮很可能就是別人的生意。
畢竟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千萬別用自己娃搞社會實驗。
其實,最好的養娃攻略就是盡可能放下手機,讓自己也重返少年,變成孩子的玩伴和朋友,陪他們一起探索世界,學習充電。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養娃其實是給了父母一個二次成長的機會;也唯有孩子,才能讓我們心甘情愿去改變和修正那個并不完美的自己,去真正開動腦筋去思考自己過往走過的人生道路。
而不是拿來主義,用一句“求分享”直接在養娃這件事上“抄作業”。
正如愛默生所言,“模仿即是自殺”。在養娃路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復制粘貼的教養法只會抹殺他們天性。
畢竟,真正的教育是引導孩子發現自己,而非塑造他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