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食用植物油生產消費第一大國,其質量安全直接關乎國民健康,一直受到行業高度關注和國家重點監管。
6月13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標準質量管理辦公室發布《食用植物油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該標準為首次制定,是對食用植物油生產過程幾乎所知安全風險成分(多環芳烴、真菌毒素、塑化劑、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重金屬等)控制的技術規范,主要是針對具有工業規模生產的油脂加工企業的生產過程,但也包括或不排除小型油脂加工廠和油脂加工作坊。
據市場監管總局2023年度安全監督抽檢結果顯示,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檢出不合格率較低,不合格項目主要包括溶劑殘留量、苯并芘超標等問題。
如何在生產過程中防范控制及脫除這些安全風險成分?近年來油脂行業持續深入系統研究,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并在行業內推廣應用,但不同加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認知和掌握不夠。
為了更好服務糧油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國家糧油質量安全,制定相應行業標準加強在糧油行業推廣應用,對實現糧油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比如“苯并芘超標”問題,屬于對污染物多環芳烴的控制。標準意見稿全面而具體地列明了食用油生產工藝路線上應避免的風險點及采取的防范及控制措施,從油料的采購、收儲、烘干,到預處理的炒籽、浸出,及精煉的脫色、脫酸、脫臭,乃至包裝、儲存、運輸等各個環節。
標準中作出規范:“采購、收儲的植物油料應避免與含有多環芳烴組分的瀝青地面接觸;在油料預處理的炒籽和生胚蒸炒過程應采用適度蒸炒工藝技術,炒制溫度不宜超過160℃,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與油料和油脂有可能直接接觸的部件的潤滑應采用食用級的潤滑油......”等等。
值得關注的是,該標準在業內首次提出了控制“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技術規范。
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是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新興食品加工污染物,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已按照歐盟限量進行管控。今年2月8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縮水甘油酯的測定》發布,將于今年8月8日正式實施。
預防和減少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在加工植物油過程中形成,是當前油脂精準適度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該標準從原料質量、油脂制取、油脂精煉、脫除、生產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控制“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的技術規范,可指導廣大中小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食用油產品的安全性,促進行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升級。
多家油脂加工企業參與了標準起草,包括:益海嘉里金龍魚、山東金勝糧油、魯花集團、長壽花食品、中糧福臨門、海南澳斯卡糧油、佳格食品、河北玉星等。這些企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意見稿建議本標準定為行業推薦標準,試行1年后進行補充完善,可依據情況升級為國家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