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歡迎您踏入這片歷史的圣地——殷墟博物館。這座新館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河南省安陽市的洹水之濱,與對岸的殷墟宮廟遺址交相輝映。它不僅是我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商代輝煌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更是連接我們與3300多年前商代社會文明的橋梁。
提及商代,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是那神秘的甲骨文和精美的青銅器。然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還曾出土過一種同樣閃耀著歷史光芒的珍貴文物——商代武器。這些武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種類繁多,成為商代青銅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戈鐵馬,商周時期的“金”特指青銅,而銅戈便是那“金戈”,它是商代戰場上常見的武器之一,其鋒利的刃口和堅固的木質柄,共同構成了戰場上致命的鉤殺利器。
除了戈這樣的近身格斗武器,商代還有遠射武器如箭鏃、彈丸等,它們同樣在戰場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夏商時期,王室紛爭頻繁,《文選·西京賦》中描述的“殷人屢遷,前八而后五”便是對當時戰爭激烈程度的生動寫照。
商代兵器按照功能、使用方法和形態結構的不同,大致可分為殺傷性兵器和防護性兵器兩大類。殺傷性兵器中,遠射兵器如弓、鏃,近搏兵器如戈、鉞等,都在戰場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兵”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它是一個會意字,由“斤”和人的雙手組成。在古代,“斤”是斧頭的象征,代表著鋒利的武器。將“斤”與雙手結合,便形象地表達了雙手持握武器的畫面,凸顯了“兵”的戰斗意義。
而防護性兵器如胄,則是保護士兵生命安全的重要裝備。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胄是商代的。胄,金文作半圓頭狀,其形如帽,戴上以后,僅露出眼睛,用以保護人的頭部。秦漢時把胄稱為兜鍪,宋以后稱作盔。商以前,人類使用的主要是皮胄和藤胄。
位于安陽殷墟小屯西北侯家莊的北地一片凸起的土崗,當地人稱為“西北崗”。村民百姓又稱此地為“鬼集”,雞鳴之前沒有人敢從這里走過。1935年,在安陽殷墟侯家莊西北崗1004號大墓中出土了一箱青銅胄,現藏于南京博物院。而在河南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等處出土的青銅甲泡,也顯示了當時皮甲制造工藝的精湛。
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化皮屯村,一個與商朝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地方。相傳,化皮屯村曾是商朝帝辛設置的皮革加工廠,專門為商朝軍隊戰士制作皮革鎧甲和馬匹鞍具。在殷墟博物館中,我們可以從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窺見商代使用兵器的情況,感受那遙遠而又真實的歷史氛圍。(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