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呀,
你的足步雖小,
但是你擁有你足下的土地。
——泰戈爾
就像所有的動物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一樣,個人生態位指的是咱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特位置和角色。
要找到自己的生態位,咱們得先大體上了解一下這個世界的運行法則。
一,自然法則:左右世界的“勢”,順勢則起,逆勢則亡
孟德斯鳩的著作《論法的精神》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講述的是法理、法則,即“存在物的本質誕生出來的必然聯系”,不是我最初誤以為的法律。這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也可以這么說,這本書是通過觀察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而產生的。
至于什么是“存在物的本質誕生出來的必然聯系”:打個比方,各種信仰,是我們與神之間的聯系;工作和生活,既是我們與人類社會的聯系,也是我們與大自然的聯系;修行和內省,是我們與自己的聯系,或者說是靈魂與身體的聯系。
在進一步闡述中,孟德斯鳩認為世界存在一種“根本的理性”,而“法”就是這個“根本的理性”與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所有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
個人的理解是,這個“根本的理性”,或者說是“永恒的法則”,即馬哲里面的客觀規律,或者是普遍聯系的真理,也就是老子說的“道”。
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世界的根本,是有一股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支配著。這東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反映在經濟學上,就是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反映在詩歌里面,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反映在企事業發展上,就是所謂的“勢”。
所謂順勢而為,可借用雷總那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如果能夠覺察到“勢”、在風口上找個好位置,我們比豬輕多了,飛起來當然不在話下。
關于“法”對世界的影響,《論法的精神》說得非常清楚,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那書可真好,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好像某一塊從未觸及的思路被打開了——原來世界是這樣子的。
以上分析對我們個人的作用是,咱們得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控制我們,不論是誰,都不能為所欲為。各行各業,我們每個人,都受它的影響。咱們所在行業的潛力、咱們的個人運勢,都在里面。如果詳細鋪開,那就是另一課題了,估計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好了,我們知道世界的這個決定性的東西了。也知道此君不講道理,“以萬物為芻狗”,順著它行得通,逆著它要倒霉的道理了。
接下來,咱們再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二、人類社會法則:生存斗爭
最早的人類,主要任務就把自己照顧好。餓了需要找食物,困了需要找個安全的地方睡覺,傷了病了得治療。這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你必須想辦法從自然中獲取生存所需。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是很難生存的。于是部落就產生了。既然是一群人一起生活,那得有規矩是不是,不然就亂了套了。這種規矩,有的是必須遵守的,比如,不可以殺害同族,違反了是要懲處的;有些則是靈活遵守的,比如,不要把垃圾扔在公共生活區域,不遵守也不會受到懲罰,但大家會譴責你,或者不喜歡你。
當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國家就產生了。那些必須遵守的,后來就演變為法律。而那些靈活處理的,則演變成約定俗成的規則。
至于國與國之間,那是沒規則的,唯一必須遵守的規則就是客觀規律,也就是自然規律。其他的,都是互利共生、相互妥協的結果。
可以理解成一個村子里有幾個家族,資源有限,每家都希望能夠多得到一點。摩擦沖突就在所難免了。但打著打著,大家發現這樣子對彼此都是沒好處的,不如想辦法和平共處、互利共生。然后就產生了和談、簽訂條約之類的,維護一個動態的平衡。
落后就會挨打。在村子里,實力較小的家族,沒有話語權還是其次,太弱的話很可能會被其他家族聯合起來滅掉。
但是,再強大的家族,它的成長和發展也得遵守最基本的“法”,不能倒行逆施,否則會被時代吞沒。因此,即便作為家長,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他們需要在遵循客觀的基礎上,想方設法維護家族的利益。對內,刺激家族成員共同努力謀進步;對外,打通和其他家族的貿易和來往,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生存和發展的現狀描述。
在這里面,“拳頭硬”很重要。否則,發展越好,危險就越大。同樣是價值連城的夜明珠,被三歲的孩子抱著,跟被三十歲的壯漢抱著,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同樣的道理,老虎身邊有個蘋果,即便它不吃,我們就算很餓,也不敢去拿。松鼠旁邊有個蘋果,不管它吃不吃,只要有人想吃,很可能就會伸手拿走。
因此,對于國家安全,軍事是第一要素。軍事的強大需要用科技來支撐。科技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科技的突破需要優質的教育來支持。這就是領導人為什么倡導“科教興國”。只有努力獲取生存的資格,才能謀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是兩個概念。這里說的人類社會法則,指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畢竟,國家是人類的管理形式。
這部分的分析對我們個人的作用是:按照這個思路類推,咱們就能夠了解咱們所在行業在國家的地位,以及這種地位產生的原因。同時,也比較方便理解各種政策制定的原因。對咱們的職業發展大有好處。當然,這塊展開,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咱們在這里了解下大致脈絡就可以。
對自然和人類法則有了概念之后,下一步就是找到自己在自然和人類世界的位置,即個人生態位。
三、個人法則:找到個人生態位,即把自己擺在最適合的位置上
簡單來說,生態位就是咱們在某個環境中最適合的地方,它符合我們的興趣和價值觀,能夠充分發揮我們的能力,同時讓我們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找到個人生態位就是找到一個我們能做得好、喜歡做,而且對咱們自己和別人都有益的地方。
如何找?為了方便看清楚,我們先從大的方面來說。個人總覺得,如果看不到一個事物的全貌,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
政界、商業和教育,我們總要進去一個的,不是嗎?
選擇技術,還是藝術?把文化藝術方面的去掉,其他的都可以歸為技術類。至于為什么這么分,是因為藝術類的和其他的很不一樣,它偏重感性思考,就算是藝術品的運營商、投資商之類的,也還是需要理解它們,才能做得更好。
和人打交道,還是做事?和人打交道,就是營銷、管理之類的了,更喜歡做事,那就要考慮技術、研發之類的了。
這三塊只要定位清楚,那我們的大致方向基本就可以確定了。比如,我喜歡商業、藝術、跟人打交道,那就可以做影視制片人、藝術運營商之類的。而我的一個朋友喜歡政界、技術、做事,那他完全在政府部門做研究類的工作,比如,去做城市的大數據分析。
大方向確定后,就是細節了。在職業方向的細節調整上,需要我們:
自我評估:確定自己的興趣、愛好、技能和價值觀。仔細思考什么能讓咱們感到滿足和有成就感,不給錢咱也愿意做;再想想在同等條件下,做什么事比其他人要容易,即用時少效果好。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咱們努力的方向。
勇于實踐和學習:敢于自我挑戰,通過實踐不同的任務來測試咱們的興趣和能力;同時,要向身邊洞察力較強的人,或者行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前輩們尋求反饋,了解我們的強項和改進方向。不少時候,咱們自己的看法往往沒那么客觀。比如,我覺得自己技術可好啦,但每次領導都會把管理類的工作交給我,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持續更新:對外,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技能,跟進行業和市場的最新動態;對內,定期進行自我反思,根據實踐經驗不斷更新自我、調整方向。
當然,每一小塊的具體執行,還需要針對自身實際,進一步細化。有需要的不妨去了解一下職業生涯規劃。
歸根結底,就像是在大自然的廣闊舞臺上,每種生物都有它獨特的位置和作用一樣,在社會大舞臺上,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位子。這就是個人生態位,咱們得想辦法找到它。
為此,我們得抬頭看路,關注這個世界的變化,即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理解它的運行規律。這就像是航海家要懂得風向和潮汐,咱們也得學會觀察社會的脈動,把握時代的潮流。
然后,還得低頭看腳下,深入挖掘咱們的潛能和價值,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根扎在哪里。就像是農民要熟悉自己的田地和莊稼生長規律,知道何時播種,何時收獲。
最后,咱們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和成長,快速地適應新環境,這樣才能在變化中找到機會,讓自己的生態位更加穩固。
說明:第一部分的“自然法則”包括所有的人類活動,因為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俄羅斯風景畫家阿爾希普·庫因芝的《白樺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