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夜色漸濃。伴著此起彼伏的蛙鳴,耒陽市正源學校荷塘里花開正盛,不遠處的草坪上,一頂頂帳篷像破土而出的菌子,在星空下悄然酣眠。
美術素描、機器人啟蒙、水上樂園、糕點制作……今年,正源學校小學部的1000余名留守兒童,再次選擇回校度過充實而又歡愉的暑期時光。
人的教育是一個環環相扣、循環漸進的過程。耒陽正源學校踐行立德樹人,辦有特色的優質民辦教育,用近20年的生動實踐譜寫了一曲以教育名世,以人才報國的頌歌。
正源學校俯瞰 圖片來自正源學校
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園林式學苑
耒水回環,青麓迥瀾。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射在北緯26度的油茶之鄉,東山、西山如螺如芥,在縹緲的云霧里互相凝眸。拾階而上,蜿蜒耒水、青蔥校園便盡收眼底。兩棟長達240米的教學樓恢宏素雅,如鯤鵬擊水,展翅圖南。
自迎賓大道南門上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妙手偶得的太極池掩映在疏林之中,萬物之理,教育之道,在天光景明中氤氳逶迤,悄然演繹著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漫步正源校園,空氣里帶著泥土氣息和綠茵芬芳,花樹搖曳,曲徑通幽;格言警句、學生佳作點綴期間,古典、雅致的石塑,別致的讀書亭,推陳出新的板報欄,內容豐富的校園廣播,無一不顯現著昂揚向上的青春活力。
“山丘變校園,荒岡變樂園”,二十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如今卻綠草如茵,書聲瑯瑯。占地近380畝的正源學校創辦于2005年,是一所全封閉式、全寄宿制的十二年一貫制民辦學校。該校是湖南省深洽會招商引資重點簽約項目,現有學生14000余人,學校前后投資兩億余元,教學、生活、運動、休閑場地及設施一應俱全,是湖南省最大的單一校區民辦學校。
瑞典教育家艾倫·凱曾提到:“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
左擁青麓文脈,右攬一城繁華。正源學校校長羅湘云表示,“整個校園就是一個森林公園,枝繁葉茂的花草樹木多是原生態景觀,多栽培、少修剪的校園布景也與順其自然的辦學理念相契合。”
正源學子在制作冷飲 吳濤攝
給留守兒童一個溫馨的家
近日,北大女孩鐘芳蓉因報考敦煌研究院再次沖上熱搜,這個從耒陽市正源學校走出的“北大考古女孩”,還有另一個標簽——留守學生。
鐘芳蓉不到一歲時,父母便離開她去廣東打工,每年只能和她見一兩次面。父親鐘元位和母親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在外面吃了很多沒有文化的虧。兩口子希望子女能夠以“知識改變命運”,把她送去可以寄宿的正源學校。
留守兒童教育,是多年來備受關注一大社會問題。
大家常認為留守兒童是呆板沉悶的,但走進正源學校,你會發現很多異樣的畫面:畫紙上沙沙作響描繪光明未來,琴房黑白琴鍵交錯出琴聲悠揚,舞蹈室內載歌載舞勾勒出青春美好,校園里歌聲、笑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眼前這些孩子,明亮的眼神透露出一種內在的優雅和自信,舉手投足間自然流淌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清雅氣質。他們的自信和開朗,叩擊群山,劃破了人們對留守兒童的刻板印象。
“我太喜歡這里了,今天老師教了我們用卡紙做帽子,學會了畫山海經,昨天還在泳池里打了水仗……”7月12日,二年級41班劉同學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暑期在學校的生活。家住石堰村的劉世鵬,周末放假坐車回家需要2個多小時。現在,學校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家,“爸爸媽媽都出去打工了,爺爺就在豬場里養豬,只有奶奶一個人在家,現在寄宿在學校,有同學們和老師陪伴,我特別開心!”
緣何持續關注留守兒童群體?校長羅湘云認為,中國的農民工群體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遠比想象的要光榮和偉大,“給孩子們一個溫馨的‘家’,才能讓他們父母放下包袱,安心工作。”
把一批又一批留守兒童送進大學
作為一所全封閉寄宿制學校,正源學校憑借著獨特的辦學理念、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一流的校容校紀校風校貌,獲得了眾多留守兒童家庭的青睞,其生源90%是來自鄉村的孩子,70%屬于留守兒童。
十年磨利劍,一朝展鋒芒。教學質量是衡量一所學校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正源學校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通過匯聚名師力量、積極探索教學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迅速成長為省內一所頗具影響力的高品質民辦學校。今年高考,正源依舊捷報頻傳,喜報占據耒陽市半數以上。
正源實行封閉管理。學生們常年寄宿學校,初中生半月回家一次,高中生大多一個月回家一次。八百個攝像頭分布在380畝校園各個角落,與學校1000名教職員工一起守護著學生們的安全。
學校還實行“2+4”模式與分層教學,即大致按照初中2年,高中4年授課。這種模式是一種新的嘗試,旨在為學生們提供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和更合理的學習時間,釋放中考壓力,用更多過渡時間來適應高中的學習環境和壓力。
正源實行的初高中2+4模式和分層教學屢創佳績,把一批又一批留守兒童送進大學。近十二年考取的15個清華、北大學生中有12個是農村留守兒童。
談及正源學校,考取清華大學的劉禮杰心存感激。來自公平鎮白鷺村的劉禮杰,也是一名留守兒童。他曾表示,正源學校不僅為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在心靈上給予了他關懷,讓他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羅湘云和孩子們在一起 吳濤攝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校長,我想摸下你胡子。”“校長,我也想玩水,把我丟泳池里好不好?”走在校園內,髭須飄飄的羅湘云是名副其實的明星校長。他外表粗獷剛毅,身上卻散發出一股特有的親和力,每到一處就會吸引學生聚攏而來,孩子們用小手捋一下胡子,摸一摸他的肚子,甚至抱著他撒嬌問好。
羅湘云出生在耒陽的偏遠山區,父母都是鄉村教師。“我是從父親任校長的太平圩鄉中學高中畢業通過高考走出大山的,我對農村和農村孩子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1981年從耒陽師范學校畢業后,羅湘云相繼在耒陽市三中和耒陽市二中任教。1993年,他離開學校開始下海創業,開鞋城、做塑鋼窗、裝水電,經過多年打拼已小有成就,但是羅湘云心中對校園仍有著很深的情感。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05年耒陽籍深圳著名實業家梁曉斌慷慨解囊,正源學校由此發軔。做有情懷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也成為羅湘云后半生的執念。
“學生的錢不能賺”,梁曉斌的投資理念與羅湘云不謀而合,增強了羅湘云為農村孩子辦教育的底氣。雖已至耳順之年,但羅湘云深邃與靈動的眼眸里寫滿了對教育事業的堅定執著。他坦言,之前下海時求生欲很強,天天算計成本和利潤,現在每天琢磨的是如何給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羅湘云還經常與老師下鄉,對困難學生噓寒問暖,聽取家長反饋的意見。他說,我不可能讓所有農村孩子都來正源,但既然已經來了,就是正源學子,就不會因孩子家庭返貧讓其離開正源。當得知某小學一老師身患重病,校長夫人梁曉芬親自上門看望這位家長,直接告知家長免除兩個孩子在正源的學費,直到高中畢業。學校的善舉,給了家長戰勝病魔的信心。
羅湘云觀看孩子們的書法作品 吳濤攝
一切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別開生面的《西游》《水滸》《三國》名著閱讀、千人書法大賽豐富語文教學,種類繁多的口算賽、速算賽、擂臺賽、奧數賽增進數學興趣,趣味盎然的新概念英語、英文話劇大舞臺寓教于樂……學校還整合國際元素,打造語言藝術課、睡前故事等獨特的教育項目。
正源學校活動精彩紛呈,學校重視藝術氛圍的營造,鼓勵孩子們盡可能多參加文體活動,盡力創造機會給孩子們參加各類文體競賽,學校設有專門的美術館、音樂館、書法教室、舞蹈教室、話劇教室等。
正源學子的鋼琴課 吳濤攝
羅湘云堅持認為藝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藝術屬于所有孩子,尤其要讓農村孩子享受藝術的熏陶。為此學校重金購置了300臺鋼琴,“琴房平時沒上課情況下都是對孩子開放的,可以讓孩子盡情感受音樂的魅力與力量。”由此,周孝金、黃蘭毅、賀小睿、肖飛、曹銀洋、劉健、蔣祺等一批批農村留守兒童得以脫穎而出,紛紛走進藝術殿堂!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023年9月29日,188位師生匯聚正源教學樓前,啟動了第十五屆北京勵志行。從耒陽出發,經韶山后直達北京,通過參觀圓明園遺址、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探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立報國之志,育時代新人。
聊起課外閱讀,當問及最喜歡《水滸》中哪個人物時,二年級41班的留守兒童胡同學不假思索地喊出了宋江,她說自己要努力奮斗,這樣就能扶危濟困,幫助更多的人。
在一個個陽光燦爛的正源孩子的笑臉背后,愛在傳遞,夢想,正悄然發芽。(文/吳濤攝像/陳亦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