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嫡系部隊中有五支戰斗力較強的部隊,外界稱之為“五大主力”。
這“五大主力”軍分別是第十八軍、整編七十四師(原七十四軍)、新六軍、第一軍、新五軍。
在解放戰爭中,這五支國民黨王牌部隊先后被消滅,可僅有第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改造。那其余四個“王牌軍”的軍長都去了哪里?
(本文只介紹這五大王牌軍最后一任軍長的結局)
第十八軍
國民黨第十八軍最早成立于1930年,第一任軍長是陳誠,解放戰爭時期,黃維和胡璉都擔任過十八軍軍長。
從幾任軍長的來歷不難看出,十八軍是老蔣的嫡系。畢竟,陳誠、黃維、胡璉等人要么是黃埔畢業生,要么就是教官,都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
陳誠擔任十八軍軍長期間,利用手中職權,以十八軍為基礎,發展到十個軍的大部隊,所以十八軍是蔣介石用起來最順手的部隊。
在抗日戰爭中,十八軍參加了淞滬羅店拉鋸戰,與日軍對峙近一個月,雙方都死傷慘重。
1943年,十八軍參加長江石碑要塞保衛戰,戰斗前,將士們已經寫好了訣別信,誓與日軍拼死戰斗。
解放戰爭初期,第十八軍整編為十一師,師長是胡璉。
1946年10月,整編十一師三十二團被中野主力近六萬人包圍。雙方激戰五晝夜,中野傷亡5000人,三十二團傷亡2700余人,剩下500多人撤出陣地。
可見,這支部隊的戰斗力著實不容小覷。
1948年9月,黃維升任第十二兵團司令,下轄第十八軍、第十軍、第十四軍,共12萬人,全都是美式裝備。
在淮海戰役中,黃維率領第十二兵團從河南駐馬店向徐州進發,于安徽宿縣雙堆集被解放軍包圍。當時擔任十八軍軍長的楊伯濤,一同與黃維被俘。
十二兵團副司令的胡璉僥幸從淮海戰場逃脫,后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還參加過金門海戰。
整編七十四師
提到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首先就會想起張靈甫。這位國軍將領經過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渲染,已經成為不少人心中的“偶像”,
整編七十四師其前身是七十四軍,該師有3萬余人,全部配備美式裝備,屬于國民黨王牌軍中的王牌。
解放戰爭爆發時,張靈甫曾夸下過海口:“只要有七十四師在的一天,就有國民黨的天下在。”
1946年,張靈甫率整編七十四師進攻蘇北解放區,華野主力只得向北撤退到山東。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40多萬兵力,向山東解放區大舉進攻,華東野戰軍佯裝不敵敗退。
整編七十四師急于建功,貿然深入我軍腹地。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抓住戰機,集中五個縱隊的兵力全殲整編七十四師3萬多人,師長張靈甫最后開槍自殺。
張靈甫自盡后,老蔣為籠絡人心,又重新組建了整編七十四師,邱維達擔任師長。1948年9月,他被授予陸軍少將,于同年10月率七十四師進入徐州參加淮海戰役。
1949年初,整編七十四師被解放軍殲滅,軍長邱維達被俘,因為態度較好,他沒有被送入管理處改造,后來還前往華東軍政大學教員研究班學習。
20世紀50年代,邱維達曾擔任過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軍事教育。
新六軍
新六軍前身是新編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屬于第五軍的建制。抗日戰爭時期,新編二十二師在昆侖關戰役中奮勇殺敵,一舉成名,后來跟隨大部隊遠征緬甸。
改組整編之后,新二十二師成為新六軍。1946年初,新六軍被空運到東北,在軍長廖耀湘的帶領下,先后占領鞍山、本溪,遼陽。
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中,新六軍被東北野戰軍擊潰。
1949年9月,解放軍發起遼沈戰役圍攻錦州,蔣介石命令廖耀湘組織西進兵團。兵團成立后,廖耀湘擔任兵團司令,新六軍軍長職位交給了自己的嫡系李濤。
不久,廖耀湘率領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共十余萬人,由沈陽出發西進,中途遭到東北野戰軍頑強阻擊,始終沒能靠近錦州。
1948年10月26日至28日,廖耀湘兵團與東野在黑山和大虎山、遼河地區展開決戰。混戰中廖耀湘的指揮部首先被摧毀,部隊失去指揮,新六軍和新一軍被解放軍消滅。
新六軍最后一任軍長李濤則被我軍活捉,因為認錯態度較好,李濤沒有進入戰犯管理所,而是留在解放軍部隊擔任軍事教官。
1950年,李濤被調至齊齊哈爾人民軍政大學戰術研究班擔任教官。他與邱維達一樣,用自己的知識回報黨和人民。
新一軍
提起國民黨新一軍,那可真如雷貫耳。新一軍自成立后先后有三人擔任軍長,分別是鄭洞國、孫立人、潘裕昆。
新一軍前身是三十八師,1942年,孫立人將軍率領三十八師遠征緬甸,抗擊日寇。
抗日戰爭結束后,改組成立的新一軍回國到東北參加解放戰爭。遼沈戰役時,新一軍跟隨廖耀湘西進兵團馳援錦州,在中途被我軍包圍。
其結果不言而喻,新一軍隨之覆滅,最后一任軍長潘裕昆在廖耀湘兵敗之后僥幸逃回湖南,然后帶著家人前往香港。
1949年8月,他參與聯名通電,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20世紀80年代回到內地養病,最終逝世于浙江杭州。
第五軍
國民黨第五軍的前身是第200師,該師的前身還要追溯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
1937年,戰車營與交通兵第二團裝甲汽車隊改編為裝甲兵團,杜聿明擔任團長。
1938年初,該團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擔任首任師長。200師是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
1938年11月,第200師擴編為新編第十一軍,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第五軍。1939年11月,第五軍與日軍大戰昆侖關,經過數日激戰,成功收復昆侖關。
1942年,第五軍赴緬甸作戰。解放戰爭期間,第五軍主要活躍于江蘇、山東、河南、河北等地。
1948年6月,國民黨成立第二兵團,當時擔任第五軍軍長的邱清泉改任第二兵團副司令,第五軍軍長改由熊笑三擔任。
淮海戰役打響后,第二兵團向徐州靠攏,企圖堅守徐州。到達徐州后,國民黨改變作戰計劃,準備放棄徐州。
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繞到安徽蕭縣至河南永城一帶,準備解黃維十二兵團之圍。
十余萬人行至河南永城陳官莊地區時被解放軍包圍,經過激戰,國民黨第二兵團十余萬人被全殲,杜聿明被解放軍活捉,邱清泉則被我軍擊斃。
第五軍最后一任軍長熊笑三在淮海戰役中僥幸逃脫后前往香港,于20世紀50年代初逃到臺灣。
蔣介石十分惱怒熊笑三戰場臨陣脫逃,先讓他任職于“國防部”,隨后一腳將其踢到石門水庫,擔任管理局專業員。
熊笑三從此郁郁寡歡,于1987年9月離世。
參考文獻:
[1]何新春,曾福文.國民黨五大王牌軍的榮衰[J].黨史縱橫,2005(12):39-42.
[2]潘澤慶.國民黨五大“王牌”軍的興滅[J].文史精華,1998(03):59-64+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