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格物”是敲開儒家圣門的一塊磚頭,君子修身,其目的就在于找到這塊石磚,并以“中庸”的力度不斷地推敲天地人倫運行的門道,一旦時機成熟,即可與古圣先師們心靈相通。
當你跨進去這道門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種“纖塵不染、廓然大公”的宇宙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無關生死,無關貧富,無關夭壽,無關智愚,一切的一切皆為了服務生命本身而存在。
因此說,只要找到了“格物”的方法,即意味著你已經掌握了一項打通人生困頓的技能,天下之理便可豁然貫通,我們在世俗中所碰到的一切問題,都會得到更加完美的化解。
入世修行,是為了解決所有人的問題,而不是只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一個人的內在道德框架建立得至善至美后,有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既可讓飛禽棲息枝頭,也可以為過路人遮風避雨。
通過這樣的方式感化天下蒼生,則天下間的每一個生命都終將各自找到心靈的歸依和安放處,此心安處,自然與天同德,與四時同序,人生路上也就不會出現任何兇險、任何挫折。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即是“大人”,修養到此等境界的方法叫做“大人之學”,通往這種境界的路叫“大學之道”。
儒家經典《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這個過程其實非常類似于用一盞明燈去照亮周圍的一切事物。
分三個步驟,第一步“明明德”起初我們每個人的心燈都是昏暗渾厚的,亮度微弱,自然也就照不出外界事物的子丑寅卯、美丑善惡,這就需要不斷地擦拭這盞燈。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也可以理解為是名詞。
第二步“親民”
經過一定程度的擦拭,我們的心燈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通透,越來越明亮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只管擦了,要一邊擦一邊照,不斷地與所照之物磨合,不斷地看清楚所照之物的本質性東西,照破假象,顯露出事物的真相。
第三步“止于至善”
忘掉自我,想象你自己就是一盞燈的光源,所照之處,目之所及,你與周圍的一切消融為一個整體狀態,沒有物我之分,沒有遠近之別,你唯一能感受得到的,僅僅只有自己的心量在無限擴充,充塞于天地間。
這就意味著你已經達到“萬物一體”的狀態了。
那么可能有些朋友會疑惑,這與“格物”有什么關系呢?
- “格物致知”是千古圣賢一脈相承、心心相傳的修身方法,只是被后世的人過度曲解了。雖然孔子,以及堯舜,這些圣人的思想體系中并沒有很直觀地展現出這四個字來,但是他們所傳承的精髓都是相通的。
就像我們要到達某個世外桃園的時候,孔子并沒有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應該怎么走,應該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應該攜帶什么行李,以及在路上會碰到些什么東西,等等。
他只丟給后人一部《論語》,至于能不能參悟得破里面的東西,能否最終抵達他曾到過的世界,只有依靠自己了。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格物致知”就是通過現代科學手段,去發現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根據這些本質特點進行二次加工、利用,從而創造價值。
比如,對于一棵樹來說,它可以供人觀賞,可以抵御暴風雪雨,可以制造成桌椅,可以當柴燒飯,可以制成鋒利的狩獵工具,等等。
通過推究外在事物之理,達到認清事物的客觀規律的目的,最終為我所用。這樣的“格物”方向是違背道義的,是違逆圣賢之教的,是無法洞悉所有真相的。
格物的目的是為了“致良知”,致良知的意思是發明良知,將被私欲蒙蔽的良知彰顯出來,依照這個彰顯的良知去應對日常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有如明鏡照物,隨感而應,應而后通達無礙。
事實上,良知本身就是“明德”,所以《大學》里面的“明明德”同樣是致良知的過程。
懂了嗎?
那么應該怎么落實“格物”的工夫呢?因為我們只有找到這塊磚頭,才能敲開入圣的道門。
格物不是格外在事物,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種“探究外在事物之理”,而是格心上之物。
咱們再溫習一下: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指意念所指向的對象。
靜下心來,察覺自己的念頭,在你察覺到念頭的那一剎那,萬萬不能跟著它跑了,也不要在它消融的那個瞬間就將其放下,而是體認你當下所處的那個狀態(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做得不好,可能會進入到佛家的“空門”里面去了,對入世齊家治國沒幫助)。
或許有些朋友已經猜到了,我們所體認到的東西,就是“天理”,是良知,是明德。
說多無益,個中感受,慢慢玩味,自修自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